APP下载

浅析徐悲鸿题材的叙事潜力

2020-06-11牛蕾

戏剧之家 2020年16期
关键词:徐悲鸿

牛蕾

【摘 要】徐悲鸿是江苏文化名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美术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不但艺术成就斐然,其个性、情感经历、艺术追求都充满了戏剧性。2013年王好为导演的电视剧《徐悲鸿》在央视首播,是徐悲鸿题材较为代表性的作品。在戏剧舞台上,徐悲鸿题材的艺术作品几乎没有。本文意在分析徐悲鸿题材的叙事潜力,希冀为徐悲鸿题材的原创戏剧创作提供些许可能。对文化名人的剧目创作也是文化名人文化产业开发的新方式。

【关键词】徐悲鸿;江苏文化名人;叙事潜力

中图分类号:J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6-0007-03

徐悲鸿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美术家、美术教育家,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徐悲鸿生于江苏宜兴,与南京渊源很深,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有10年留在了南京。徐悲鸿曾任教于中央大学艺术系,为南京画坛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现在的南京市玄武区傅后岗4号仍保留为徐悲鸿先生的故居。江苏作为文化大省,积淀深厚,从古至今,很多文人墨客在此停留,创造出很多文化作品,充盈著江苏的文化内涵。弘扬江苏的文化,可以从江苏的文化名人入手,这些文化名人身上负载着江苏文化的濡染和力量,希望加大对于文化名人作品的创作力度。文化名人的相关戏剧创作能在其人生际遇的呈现中相应地传达其艺术追求和文化品格。徐悲鸿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对于改良中国美术教育的使命感,在民族危亡中热情奔赴的爱国情操到现在仍激励着我们。然以徐悲鸿为原型的艺术作品的创作相对较少。我们希望能在江苏戏剧舞台上看到徐悲鸿题材的作品。本文拟从叙事潜力层面探析徐悲鸿题材呈现为戏剧的多种可能。

凡故事,离不开主题、人物、情节、结构等。徐悲鸿题材,真人真事,人物已定,其个性、情感、品格都应尊重真实的人物。情节大体也根据史料记载,只不过情节的取舍要根据主题的限定,而关于徐悲鸿先生题材的作品主题选择,不但丰富,且具有正能量,这样的艺术人生,兼具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一、主题选择

徐悲鸿先生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成绩举足轻重。他从一个画匠成长为一个美术大家,离不开他对艺术的不懈追求,离不开其高尚的品格和高瞻的视野。徐悲鸿题材的创作主题可以有多种选择。

(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及艺术思想

徐悲鸿年少有志,到上海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四处碰壁,得遇康有为的赏识,得以领略康有为大量的书画收藏并受康有为美术改革思想的影响。后来,得益于康有为的推荐,徐悲鸿有机会去欧洲学习美术。徐悲鸿师从法国学院派大师达仰,求学过程中,凸显了一个天才画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徐悲鸿以改革中国美术为己任,在求学期间虽经济拮据,常常食不果腹,甚至因此得了胃病,仍刻苦学习。学成归来的徐悲鸿,适逢中国现代社会变革,他坚定地选择了写实主义的思想践行中国美术教育的改革。徐悲鸿以历史的眼光和世界的视野把握住历史的选择和社会的需求,为中国的现代美术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当时,仍有不同的艺术思想与徐悲鸿为代表的写实派思想有多次交锋。如,颇具趣味性的“二徐之争”,是一次写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交锋。还有著名的“三教授罢课事件”。这些事件一方面显示了不同艺术思想的交锋;另一方面,也呈现了徐悲鸿“独持己见,一意孤行”的执着的艺术追求和人格力量。

(二)美术教育与人才培养

徐悲鸿一生,除了在艺术创作上的成绩外,美术教育更是其执着一生的事业。他曾说过:“一个画家,他画得再好,成就再大,只不过是他一个人的成就,如果把美术教育发展起来,能培养出一批画家,那就是国家的成就。”①留学归来的徐悲鸿,中西方美术技法融会贯通,他对中国画的改良提出自己的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认为“中国画不能尽其状,此为最逊欧画处”。在当时中国社会启蒙的大背景下,在美术教育的道路选择上,坚定地主张写实主义。徐悲鸿在改良中国画时坚持的一贯准则是:“借助他山,必须自有根基,否则必成为两片破瓦,合之适资人笑柄而已。” 在这种自信从容的美术改革中,徐悲鸿积极推进美术课程体系的改革。此外,徐悲鸿在国外求学期间,虽拮据仍节衣缩食购买了大量的藏画。据统计,徐悲鸿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有一千二百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一万余件,为中国的美术教育提供了很多资料。除了学校教育,徐悲鸿还帮助了很多美术青年。他识才、爱才,有“画坛伯乐”之称。受其影响的画家有傅抱石、吴作人、冯法祀等。

(三)爱国情怀

徐悲鸿是个入世的人,主张艺术服务于社会,艺术家是有社会使命的。国家危难之际,徐悲鸿同鲁迅 、瞿秋白一样在现实的黑暗和苦难中铁肩大义般介入了革命。在求民族独立与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像一个奔走呼号的斗士,他提出“艺术家是革命家”“一定要从本行实干”。此外,徐悲鸿将自己的情感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创作出大量的现实主义画作,针砭时弊,激扬斗志,这里存着一份人文知识分子的激情、冷静、高贵和素朴。在抗战时期,物资匮乏,为了支援抗战,徐悲鸿奔走各地卖画为抗战筹资。1939年,徐悲鸿在《半年来的工作之感》中说:“我自度微末,仅敢比于职分不重要之一兵卒,尽我所能,以期有所裨补于我们极度挣扎中之国家,我诚自知,无论流去我无量数的汗,总敌不得我们战士流的一滴血。”②

(四)艺术作品的精神价值

徐悲鸿以画马闻名,事实上,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山水、花鸟、人物,还有很多原创的现实主义的与时世紧密结合的著名作品。如《放下你的鞭子》《九方皋》《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徯我后》《会师东京》等。徐悲鸿的艺术作品连贯并集中地体现了徐悲鸿的艺术追求和社会使命感。

综上,徐悲鸿题材的主题可以有多种选择,可以单选一个主题集中挖掘,也可以进行多主题的尝试,叙事线可以拓展。也可以进行多义性主题的尝试,在一条主线上附着更多的主题思考。此外,徐悲鸿题材的主题表达基本上属于正能量兼具主旋律,较容易获取政府及观众的支持和认同。

二、人物情感

徐悲鸿,一生之中,与三个女人有情感故事。蒋碧薇、孙多慈、廖靖文。蒋碧薇是一个传奇女子,既传统又现代,一生情感际遇颇受关注。其中徐悲鸿与蒋碧薇之间的情感故事最具戏剧性,与孙多慈的感情最具浪漫性,最后,温柔的廖靖文陪伴徐悲鸿走完生命最后一程。

在徐悲鸿生活的年代,时局动荡,风云变幻,瞬间的一个决定可能会影响一生的境遇。而激烈的情感与生命的抉择交织在一起,加强了戏剧性。徐悲鸿的第一段爱情,青春憧憬,轰轰烈烈。在康有为的鼓励下,与蒋碧薇一起私奔。现在看来,一生传统的徐悲鸿,这是唯一一次僭越礼数的行为,而蒋碧薇一生的情感传奇经历,这一次的反叛和自我选择只是一个开始。从蒋碧薇和廖靖文关于徐悲鸿的传记中都可以看出,蒋碧薇和徐悲鸿之间的婚姻在经历了前期的浪漫之后,彼此有太多的折磨。而徐悲鸿关于艺术的志趣和追求与蒋碧薇的小资情调处于互不理解的状态。一个为国家为艺术,一个沉溺在女子的个人情调里,在特殊的时代里,徐悲鸿的情感矛盾与时局境遇相互交织。徐悲鸿的情感是苦闷的,相比而言,任性而自我的蒋碧薇在婚姻中的情感失落后,又寻找到自己的情感寄托,蒋碧薇与张道藩之间的爱情故事,虽有非议,但仍能滋养出幸福。徐悲鸿的情感则长期处于苦闷之中,才华横溢的学生孙多慈出现在徐悲鸿的身边,开始了“慈悲之恋”。

徐悲鸿与孙多慈的爱情故事,太过浪漫朦胧,就像是中年徐悲鸿苦闷婚姻中一个虚幻的梦,为之魂牵梦绕,终究是在水一方,遗憾怅惘。与孙多慈的爱情故事发生的时候,徐悲鸿与蒋碧薇仍有婚姻关系,且徐悲鸿与孙多慈又是师生关系。徐悲鸿曾登报声明与蒋碧薇结束婚姻关系,这对年少时曾经与他私奔而结合在一起的蒋碧薇而言就是羞辱。蒋碧薇在情感和尊严上都不会轻易成全这段感情,借着舆论和师母的身份给孙多慈制造了很多困扰,孙多慈的逃离与逃避,使得这段感情很快就结束了。

徐悲鸿与蒋碧薇之间的情感矛盾中夹杂着两个人的个人选择和境界的冲突,比如徐悲鸿为藏画、为教育而作的无私努力,在蒋碧薇眼中缺失现实价值而加以反对。比如,徐悲鸿应田汉邀请任南国艺术学院的美术系主任,徐悲鸿低薪甚至无私地拿出自己的藏品供当时的美术教学所需,而蒋碧薇在徐悲鸿不在之时将徐悲鸿的画具从学校私自搬回,以终止她眼中的无价值的行为,品德境界差异立现。当然,徐悲鸿在艰难时世致力于他认同的知识分子的使命,到处奔波讲学、教育、交流访问及卖画捐资。在某种程度上,与家庭的疏离在所难免。在徐悲鸿一生的事业中一直夹杂着情感的矛盾,这些戏份添加了作品的血肉,让作品更生动。

婚姻的不幸福,爱人的逃避,徐悲鸿差不多一个人生活了十多年,之后遇见了最后的爱人廖靖文,一个为徐悲鸿而生的普通女子,让徐悲鸿真正体会到婚姻的依托和温暖。两个人于1945年领证结婚。不幸的是,徐悲鸿于1953年突发脑溢血去世,而廖靖文在徐悲鸿死后,其一生的事业就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纪念徐悲鸿,整理并捐献徐悲鸿的藏品并出版了《徐悲鸿传》。

徐悲鸿一生,求学、教育、创作、交流、情感等经历丰富,任选一个阶段或者一个领域都可以创作成戏,即便单纯从徐悲鸿的情感入手,亦可写一出“红玫瑰和白玫瑰”。

三、结构选择

(一)以人为线,串联事件的经典传记式结构

这种传记式结构,基本上以人物为主线,串联人生中的重要事件。2013年王好为导演的电视剧《徐悲鸿》就是选择这种结构,跨越时间比较长,能较为完整地梳理人物的成长经历。放在戏剧舞台上,因为时间的限制,事件选择就要适当取舍,有些场面就要作为暗场处理,甚至在时空顺序上也可进行适当调整,所有的意图旨归就是要立起徐悲鸿的人物形象。徐悲鸿年少有志,得遇贵人,为爱私奔,求学藏画,归国后致力于美术教育、美术思想艺术争鸣,战时卖画捐资,国际交流,等等。徐悲鸿的经历丰富,舞台上如果如此呈现,场景太多,舞美就是一个考验。所以这种结构的选择,虽然可以相对完整地呈现人物,但是情节相对比较松散,且需要相当的投资。

(二)以事件为线索的戏剧式结构

这是戏剧作品最经典的结构形式,以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为结构,从高潮爆发前切入,在激烈的矛盾中凸显人物的选择,在情感和灵魂的挣扎中呈现人物的道德品质。在徐悲鸿的生命中,因为特殊的时代背景,因为徐悲鸿本人在美术界及美术教育界的影响力,很多选择都有重大意义。截取其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段落或者高光时刻,需要相对丰富细致地深入到事件及人物的内在精神中,过往信息或者矛盾亦可以在此间充实,以加强矛盾。目前,徐悲鸿本人的著述基本上回避自己的个人问题,只有私人书信能窥视其感情一二,而相关的蒋碧薇与廖靖文的两本书《我与悲鸿》和《徐悲鸿传》,在核心事件的记叙上还不够充实,留出了很大的创作空间。且如上文所言,徐悲鸿的生活中一直存在激烈的情感冲突。行动线和情感线交织,足以呈现一出鼓舞又生动的戏剧作品。

(三)从作品创作为线索

徐悲鸿是个入世的画家,提倡艺术家及艺术作品的使命,所以,在徐悲鸿的很多作品中都有现实的隐喻或影射可寻。如果剧作以一副作品入手,结合时代背景,融入个人情愫也不失是一个好的选择。以作品创作为线索,从作品中探寻徐悲鸿的精神境界。相关的作品可以从他一生中比较钟情的物像入手,比如奔马、狮子、钟馗、雄鸡等。一个物象所承载的意义,可以令观众“目击道存”,直观有效地领会主题,当然,物象的精神意义的成长和铸就需要在剧情的演进中不断丰富和确立。

(四)套层结构

同样是以作品为线索,放弃上文的线性结构,采用套层结构来叙述故事。作品可以作为里面的一个套层,人物可以在作品时空和现实时空跳进跳出。适用套层结构的作品有《放下你的鞭子》《田横五百士》《九方皋》《愚公移山》《徯我后》《会师东京》等,作品本身具有叙事性,且作品和现实境遇的主题表达可以形成和鸣。

(五)思辨类

抽离出故事的载体,剧情可以在思想层面或者在精神层面展开。这种叙事方式相对比较自由,打破时空的限制,以思想或灵魂探索的逻辑组织情节。可以让思辨两方的当事人脱离现实时空,单纯进行思想交锋或者情感灵魂的拷问,也许抛开具体时世,才能有更为清楚的反思和追问。迈克尔·弗雷恩的《哥本哈根》《民主》可参考。与徐悲鸿有不同艺术思想交锋的人很多,如刘海粟、林风眠、徐志摩等。徐悲鸿意念中的“一意孤行”是否有些许动摇?关于情感可有遗憾?于自我而言,与灵魂可否和平相处?

徐悲鸿曾在《新艺术运动之回顾与前瞻》中言道:“夫人之追求真理,广博知识,此不必艺术家为然也。唯艺术家为必需如此,故古今中外高贵之艺术家,或穷造化之奇,或探人生究竟,别有会心,便产杰作。”这话也可以看作是徐悲鸿“夫子自道”。徐悲鸿品格高贵,视野广大,求真务实,勤奋好学,又热忱执着,是一个深具使命感的创作型人物,在时世多变的近代,徐悲鸿以历史的眼光和世界的视野变革中国美术教育,推崇現实主义绘画。一生中留下了大量的书画作品及藏品,在抗战时期又不余遗力为抗战筹资。其人其事,素材、主题都具有相当的戏剧性,但目前,与徐悲鸿相关的艺术创作较少,在舞台方面更是空白,希望此文能引发对徐悲鸿题材舞台剧创作的兴趣,乃至其他相关艺术形式的创作,进而推进对于江苏文化名人相关艺术创作的重视。

总体而言,文化名人的文化具有唯一性、传承性、民族性。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文化名人的文化是一个蕴含着巨大宝贵资源的宝库,区域文化有了名人文化就是有了内在的精气神。名人文化带来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经济价值(品牌价值)、政治价值、社会文化的整合价值难以估量。

然而社会对名人文化的重视大都局限在对文物、陵墓、故居的保护方面,修复以及兴建纪念馆,文化名人的精神文化不该被文物物化,它应该像一束光,照进我们的心中,在时代的洪流之中,仍然是一种坚定的精神导引。而如何复活这一束精神之光,需要文化作品的产出,这是名人文化发扬的根本。

注释:

①裔萼.徐悲鸿画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69.

②张眠溪.流亡与赈济——中国书局藏徐悲鸿书信所见即南洋、印度之行[J].中国书法,2016(9).

猜你喜欢

徐悲鸿
“大奇至美
——徐悲鸿经典作品展”
徐悲鸿:我看自己是“绝伦”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徐悲鸿&吴作人:爱徒,随我来便是!
徐悲鸿与《八十七神仙卷》探微
龚学平 摘自徐悲鸿
徐悲鸿与一幅古圆的悲欢离合
徐悲鸿的底线
徐悲鸿的底线
电视剧《徐悲鸿》精彩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