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园融媒体平台的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2020-06-11刘宣妤郭晓月
刘宣妤 郭晓月
摘要:当前社会,媒介融合飞速发展,高校也纷纷建立融媒体平台,新闻传播类专业如何建设好、利用好校园融媒体平台,将传媒教育与培养行业人才相结合成为亟需解决之题。
关键词:校园媒体 融媒体平台 传媒教育 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年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关于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校园融媒体平台的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编号:GJXH2019-042)阶段性研究成果。
随着移动互联网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5G时代已然到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促使当代社会对于具备全媒体思维能力的“多面手”的需求越来越高。全媒体人才不仅要求具备采写编评基本功,还要具备当在今融媒体环境下的策划及运营能力。在这种背景下,各高校纷纷探索融媒体平台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路径,并开展实践教学,但在此过程中,往往出现媒体與课程“两张皮”的现象,如何实现融媒体平台应用与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对培养全媒体人才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实训平台的变化与演进
顾名思义,实训平台即利用实验设备对教学开展实践+培训,通过建立仿真环境,模拟行业实践,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业界真实案例进行应用型分析。教学大纲的设置围绕实践操作展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注重其参与性。通过建立实训平台,以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认知能力、实践经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水平。
传统的实训平台往往为单门课程获取单一的技能,而随着5G技术、智能算法、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出现,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日渐显现。传媒行业的发展中,内容为王,服务为主;内容与技术密切结合;资源的粗放式管理转向细分细作;云计算云技术推动传媒行业发展。这些变化使得业界对传媒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校园融媒体平台的建设必须着眼于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实训平台能够适应当今信息技术融媒体的发展,从而进行变化与演进。
当前校园融媒体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融媒体平台组织结构涣散。目前,校园融媒体是以校园网、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态势,但各媒体组织未进行统一规划,组织结构涣散,导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校园媒体完成内容采编后进行投放,尽管平台不同,但内容大同小异,造成工作的重复和人员的浪费。此外,各组织机构独立采购设备,但因资金不足,只能购买低端设备,与业界通用水准产生差距,因此,与其分散重复购入设备,不如统一调配资金购买少量先进设备以完成工作。
教学与实践分离。校园媒体平台是校园舆论宣传的阵地,无论是早期的传统媒体,诸如校报、校园广播站、电视台等,还是如今的新媒体平台,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大多数高校中,校园媒体隶属于宣传部、学生处或校团委等行政部门,而新闻传播教学机构属于二级学院,双方未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此外,校园媒体的指导者多为行政岗教师,他们对于专业的新闻传播教学存在短板,无法和谐对接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因此,在业务指导方面难以与教学实践相匹配,无法形成二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实训平台建设科研理念落后。传媒类院校的科研基础条件差,缺乏相应的科研支持平台,高水平研究成果产出较少、实践教学深度不足。高校教师由于缺乏相关行业从业经验,导致教学大纲内容多停留在课本理论讲解中,滞后于行业发展。目前的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形式相对单调,实践教学内容围绕课本展开,总是跟不上业界的飞速发展,形成理论与实践“两层皮”现象。
实训平台建设存在局限性。在高校内建设相对完整的融媒体实训平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专业众多,场地有限,导致某一具体专业所依托的实训项目使用率低。此外,实训平台明显落后于行业通用标准。在业界,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快,但在高校随着技术更迭而更换设备则略显局促。最后,很多高校因为实训设备投入的高额性及操作复杂性,以及专业实验人员配备不足等情况,将本该由学生实践操作的步骤略去,仅为实训教师演示,不利于学生的实践应用水平的培养和提高。
缺乏实训教学效果的检验。近几年,传媒类专业在就业市场上频频亮红灯,传统主流媒体岗位几乎饱和,毕业生可选择的岗位少,而新媒体行业对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要求更高,要求毕业生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上手快”成为行业新准则。而目前高校的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效果无法同行业应用相匹配,缺乏教学效果的检验。
基于校园融媒体平台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对照“国标”,优化融媒体课程建设。2018年,国家出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升级换代,其中,对于新闻传播学课程提出大幅度提升与融媒体相关的课程比例。据此,可在专业基础平台和专业必修平台两个层面进行优化。针对专业基础课,可以设置融媒体学科基础课,如将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数字媒体技术列入,增强学生对于融媒体的基础认知;针对专业必修课,可将“融合新闻学”等列入网络与新媒体、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等相关专业的必修课。同时,可以开展“大数据分析”“智能算法”“网络舆情监控”等专业选修课,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融媒体的迅速发展丰富了传播方法和渠道,但是对于新闻传播专业的高校学生来说,不管外界形态和技术如何变化,业务能力的提高还是离不开专业基础能力的夯实,这是基于实践教学模式下培养传媒类人才的核心要义。因此,基于校园融媒体平台的创新实践教学,可以分为专业基础实践课程和专业综合实践课程两类。
专业基础实践课程面对的是新闻传播专业对口学生,将与融媒体平台相关的环节引入课程设计中,让学生参与到媒体实践中。如《摄像技术》课程,学生可参与到融媒体平台的视频拍摄制作过程中;《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学生可以参与到新媒体平台的新闻采访与发布过程中,充分发挥融媒体平台的实践作用。
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可以开设在融媒体中心,以培训为主,单独计算学分。学生参与到融媒体中心的各个环节中,通过提交作品的方式参与到工作流程中,教师通过对其作品的数量及内容进行审核给予成绩。对于优秀作品,可以在校园乃至社会上进行展播,供全校师生观摩。此外,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各级比赛,以赛代训、以赛促学,在比赛的过程中夯实基本功,切实提高实践能力。
与行业接轨,完善实训检验机制。考察行业主流内容生产业务系统,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行业通用要求对标,形成与行业趋势同步的教学、实践、科研。在实际教学系统中,规划出内容生产、发布运营、融媒体直播、大数据分析等不同功能的教学实训系统,贴近就业。基于云平台,将业界领先内容运营商引入实训课程,融合先进的传媒教学理念,培养应用型融媒体运营型复合人才。
搭建校园“中央厨房”,创设全媒体工作环境。“中央廚房”是近年来媒介融合的重要途径,即通过统一的共享技术平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借鉴这种模式建设校园融媒体平台,运用互联网+思维,搭建“中央厨房”式校园融媒体平台,进行仿真实训,让学生掌握不同平台的媒体工作方式,了解全媒体的运作流程,强化训练学生新媒体能力,掌握行业所需的多种媒体技能。
首先,参考业界标准,搭建校园融媒体平台体系架构。校园融媒体平台一般由基础支撑平台、指挥中心、策划采访中心、编辑制作中心、发布终端、审核、数据监控中心组成,业务流程包括采集、编辑、发布、媒资管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工作人员由教师带领学生组成,主要工作内容由教师把关、学生执行,通过仿真化媒体模拟,让学生得到全方位锻炼。
其次,实行媒体平台深度嵌入课程的管理制度。融媒体平台向全院学生进行招聘,平台的日常维护由成员负责,要求能够随时进行融媒体新闻采编工作。学生选修相对应的实践课,学分可以参考工作业绩进行转化。实行轮岗制度,让学生熟悉全部媒体制作流程,从而助推其成长为准媒体人,为学生迅速进入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
“校企联姻”,拓展产学研实践基地。由于校园媒体的局限性及新闻传播学科的实践性,要想不断开拓融媒体实践大平台,为学生提供相关媒体实践机会,新闻传播学院必须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模式,与媒体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引进业界专家进行专业指导、开展讲座,让学生了解当下行业发展情况。一是与媒体单位签订协议,开拓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了解媒体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力求拓展实训和工作机会。二是与媒体公司合作,打造共同开发项目、教师挂职锻炼、引进校外指导、科学研究等全方位合作的高端平台,力求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高度贴合,紧密对接,为学生提供全方位锻炼机会。(作者单位:沧州师范学院齐越传媒学院)栏目责编:乐禾
参考文献:1.张佳妮:《VR新闻对新闻报道的意义、局限与发展路径》,《传媒》,2018(5)。
2.胡海星,张春霞,张春艳:《幕课对高职实训教学改革的影响研究》,《科技视界》,2015(17)。
3.庹继光:《一位新闻传播学教授的分析与思考——传媒专业毕业生:如何应对多元就业新挑战》,《中国记者》,2017(2)。
4.冷大专:《数字时代编辑的媒介素养》,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
5.李知兵:《电视媒体融合的困境与出路》,《新媒体研究》,2016(19)。
6.伯啸天:《媒介产业化背景下我国地方广电集团发展路径研究》,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7.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与新闻教育改革》,《今传媒》,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