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校校园媒体整合传播现状
2016-09-28肖茹予唐冰寒
肖茹予+唐冰寒
【摘 要】高校校园媒体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顺应潮流,逐渐走向整合传播的道路。本文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通过具体的案例,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其整合传播的现状,探讨四川高校校园媒体在整合传播过程中的策略。
【关键词】四川高校;校园媒体;整合传播;成都理工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259-02
在新媒体发展的大背景下,无论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还是传统媒体内部,整合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国内多家媒体集团将整合传播、融合发展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借助新媒体的强势传播平台,整合各类资源,达到有效的传播效果。基于传媒行业整合传播的发展趋势,作为“传媒行业”的校园媒体同样需要进行整合传播。
一、高校校园媒体整合传播现状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重要载体的高校校园媒体,正面临着如何整合资源、统一组织、融合发展的问题。针对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以及现在不断崛起的移动网络各自的特质,将不同的媒体形态整合在一起,以同一种形象、同一种声音进行传播,并树立起一个品牌,形成一种优劣互补的全媒体形态。
高校校园媒体在发展中越发成熟,四川的许多高校都已建设和发展起校报、校电视台、校广播台、校官方微博和微信等多种媒体,整合传播的必要性越发凸显出来。作为高校大学生了解校园资讯的主要方式,高校校园媒体中多种媒体并存的形式发展时间较长,报纸、电视、广播三大传统媒体在校园媒体中作为主力大军,与新加入的微博、微信客户端团队一起完成信息的采集和整理传播工作。但是,由于缺乏成熟的资源共用、信息共享平台,高校校园各媒体报道存在同质化现象。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校园媒体的信息和资源,起到互动交流、传递资讯信息、传播校园文化服务以及建立校园媒体品牌的作用,成为高校有必要研究的问题。
二、成都理工大学“云立方”学生传媒中心整合传播
在新媒体时代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成都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通过对校园六大学生媒介精英社团的整合,成立了一个全媒体平台——成都理工大学“云立方”学生媒体中心。旗下包含大学生记者站、“理工之声”广播台、理工电视台、新闻嗅觉图片社、新媒体工作室、原设创意工作室六个学生媒介品牌,依托成都理工大学官方微博、微信、理工新闻网、理工图片网、《成都理工大学报》等校园主流媒介载体,建立了多样化、融合发展的校园媒体联盟。“云立方”通过资源共用、信息共享的方式,在校园各大活动相关报道、方针政策、校园资讯传播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云立方”借鉴“中央厨房”的工作机制及内部建设
从整合传播的工作机制来看,“云立方”学生传媒中心尝试了“中央厨房”的整合传播机制,“中央厨房”的工作流程可概括为“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在采集阶段,“云立方”学生传媒中心通过资源共享、协同作业,使新闻素材、人力资源的价值得到最大化利用。“云立方”学生传媒中心作为高校校园媒体的整合传播平台,除了六大不同媒体属性的学生组织外,还特别设立了一个“云立方”办公室,作用相当于“中央厨房”,用于新闻素材的汇总和分配。这样的方式并不是要由一个“办公室”来包揽传媒中心内所有“新闻成品”的生产,它分发的可能是“半成品”,不同的学生媒体社团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再加工,避免传播内容同质化,发挥不同媒体的优势,保持不同媒体的个性和特色。
从整合传播的内部建设来看,基于“中央厨房”的融合模式,“云立方”学生传媒中心制定了内部章程以及分工和汇总有机结合的运作机制,以构建团结协作的媒体团队。在此基础上,“云立方”注重团队“以人为本”的建设,媒体人力资源整合并不是表面上的结构、形式、功能、意义的整合,而是一种基于人文情怀的集聚、重构、优化,使其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益。
(二)“云立方”对于不同媒介属性的整合传播
不同的媒介基于不同的技术和渠道,拥有不同的媒介属性。校园电视台通过声音和画面,在增进观众的亲切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对于高校而言,电视的传播力度不强;校报通过文字在深度报道方面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在高校范围内,阅读报纸的学生人群正在逐步减少;校园广播则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和轻松休闲的内容在学生群体之中形成影响,不过,对广播内容有固定接收习惯的大学生只占少数;最后是新媒体平台,目前四川大多数高校已经开通了官方的微博、微信平台,基于“云立方”学生传媒中心,其微博、微信平台是将多种媒体进行融合,从而达到更加有效的传播的一种新途径,但是作为新兴媒体,其新闻采集力度不足,缺乏专业采编队伍,仍然存在一定的劣势。
结合高校校园媒体不同媒介属性的优劣互补,能够更加全面、细致地完成校园文化推广以及实现信息传播的功能。成都理工大学“云立方”学生传媒中心组织策划的《舌尖香樟》,通过对成都理工大学香樟食堂的系列报道,获得了一定的反响。其中,《舌尖香樟——变装在后厨》一期被华西都市报、成都美食、《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官方微博转载,仅《人民日报》的转发量就高达1867条,评论量达1113条。从前期预热、中期推广到后期深入,充分利用文字、视频、配音、照片以及新媒体的融合和推广作用,在各尽其责的同时也将不同媒介属性的优势充分发挥了出来。
(三)“云立方”针对大学生受众对“创新”内容的整合传播
大学生作为充满活力的时代接班人,其对于高校校园媒体的“创新”内容要求很高。“云立方”借助大学生感兴趣的网络平台,在吸引大学生关注和传播“创新”内容方面进行了尝试。不久前,各大高校之间盛传高校版的歌曲《南山南》,通过对这首歌曲歌词的改编,推出了各自学校的版本。由“云立方”学生传媒中心出品的“成理版”《南山南》在成都理工大学官方微信平台发布后,两天内点击量就高达两万。成理版《南山南》充分调动了不同学生媒体社团成员的能力,既是一次对于媒体和人力资源的整合传播,也是一次对于传播内容的创新行为。针对大学生群体,以其喜闻乐见的传播内容和强势的网络传播方式,彰显了大学生媒体的活力。
三、从“云立方”学生传媒中心看高校校园媒体整合传播优势
(一)创新方式为传播校园文化服务
校园文化是高校精神和风格的集中体现,而高校校园媒体则承担着为传播校园文化服务的任务。高校校园媒体借助新媒体平台,将校园服务信息、校园资讯等内容进行创新的整合,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通过校园媒体整合,借助不同媒介属性的优势,以新媒体平台的强势传播效果,为校园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创新的思路。首先,借助新媒体平台的整合与创新,同学们能够简单、便捷地在微博、微信、客户端平台上获取各类校园服务信息,严肃、枯燥的校园通知变得活泼易懂;其次,通过高校校园媒体的整合传播,能够将不同媒介属性所蕴含的校园文化以各自不同的优势进行集中、系统地呈现;最后,在教育方面,创新的传播内容使得大学生能以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接受教育。因此,高校校园媒体借助整合传播平台,创新地为校园文化服务,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和传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二)注重团队建设,培养全媒体素养人才
通过整合传播,高校校园媒体的学生媒体团队可以通过规章制度和人文情怀进行真正的“融合”。正如“云立方”学生传媒中心通过其内部章程的制定以及每一学年的内部活动开展,增强了组织成员的凝聚力,也加强了团队的团结协作能力。因此,对于高校校园媒体的整合传播而言,除了对于媒介资源和内容资源,人力资源的整合仍然是重要的方面,唯有“人和”,才能避免校园媒体“表面”融合,从内而外打造“1+1>2”的高校校园媒体整合传播的团队。
高校校园媒体能够提供给学生们一个实践的平台,使他们能够有机会真正参与到媒体工作的过程中,形成高效、良好的传播环境,正如“云立方”学生传媒中心,其下设六个学生媒体社团都有明确的指导老师,老师将以专业的传媒知识为成员们解除疑惑,并且指导其实践。除此之外,六个学生媒体社团之间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并且可以按照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尝试不同社团的媒体工作,这对于培养全媒体素养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打造校园媒体品牌,加强品牌建设和传播
对于校园内部来说,校园媒体品牌的建设和传播能够增加权威性,加强同学们对于校园媒体的认同感和信任度。每一个打上“云立方”学生传媒中心出品的作品都要求在传播内容方面追求“精益求精”,为其品牌的建设和传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传播渠道方面,也牢牢抓住大学生群体的主要特征,以其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品牌传播。
高校校园媒体通过和其他高校以及社会上极富影响力的媒体合作,能够对外打响自己的品牌。2015年10月,由新华社四川分社主办的首届四川省大学生新媒体创新大赛(“闪光侠”高校志愿者计划)是以新媒体为表述载体、以创新为核心价值的年度赛事活动。成都理工大学“云立方”学生传媒中心的三位同学组队,获得了此次比赛的冠军。借助这次机会,“云立方”学生传媒中心也打响了在高校以及社会媒体之间的招牌,先后建立了与新华社四川分社、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的合作,无论是为其培养、输送媒体人才,还是学习借鉴其媒体实践的经验等都有一定的益处。由此可见,高校校园媒体通过整合资源,能够把不同的校园媒体拧成一股绳,在品牌的建设和传播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言靖.论媒介融合时代全媒体新闻人才的培养[J].新闻界,2011,(05):150-153.
[2]卫晓君,王刚.高校媒体整合——汇合媒介时代的最佳选择[J].新闻知识,2010,(11):112.
[3]胡少杰.校园媒体新闻传播力提升路径[J].青年记者,2014,(14):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