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承接能力与承接产业目录:广西对策
2020-06-11袁国华贺正楚
袁国华,贺正楚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1100)
1.文献综述及问题的提出
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是位居不同区域的产业经过相互吸引并且相互耦合之后,某个产业或者产业群体的各类生产要素、生产产品的工序、企业等社会经济组织和产业组织在地理位置上发生了空间调整和变动,从一个区域移动到另一个区域。学术界对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的研究由来已久,其中对于产业转移的理论解释已经形成定论,产业转移和承接之所以能够发生,是由于生产要素禀赋存在两个方面的属性所决定。第一个属性体现在价格变化方面:当某个产业或者产业群体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一方面形成了产业资本优势和产业技术优势,另一方面也招致劳动力生产要素成本的增加,以及其他生产要素(原材料、燃料、动力等)的普遍性短缺且随之而至的生产要素价格的全面上升;第二个属性体现在流动性方面:对于某个产业或者产业群体发展相对落后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劳动力生产要素成本相对低廉,原材料等其他生产要素相对充裕且价格相对较低。生产要素成本总要通过产业流动和产业转移来实现成本的降低,达到成本最低化。生产要素禀赋这两个方面的属性,通过产业转移和承接表现出来。对于某个产业,从该产业相对发达的一个国家或地区输出产业资本和产业技术,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则承接或输入产业资本和产业技术,则某个产业或者产业群体可以继续在另一个国家或地区保持或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和产业经济发展水平。可见,产业转移和承接的目的,都是为了寻找新的市场发展空间,以及生产要素资源在空间上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从而实现成本最低化、利润最大化[1],产业转移的外在表现就是生产力在空间布局上重组和对比较优势的寻求,具体体现在企业区位变迁和产业发展新空间构建等方面[2]。由于产业转移表现为产业承载地的地理空间位置变更,因此可以依据转移地、承接地这些视角,对产业转移和承接分别展开研究[3]。学界研究偏向于承接地的研究视角,关于承接地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产业承接模式、选择性承接(即对所能接收的产业进行选择性承接)、产业承接效应和产业承接对策[4]等。
我国注重东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2000年开始在国内推动产业转移。2010年出台《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之后,国家发改委在广西批准设立广西桂东示范区,这是我国西部地区的第一个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该示范区覆盖玉林、梧州、贵港和贺州4个地级市,因为这些地级市均毗邻广东,所以主要承接来自广东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转移的产业,在承接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工业、化工业、纺织业、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方面,发挥承接产业基地的示范作用。国家重视广西承接产业转移,广西也在2007年认识到“承接产业转移是实现广西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5]。我国东部地区在推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发挥重要作用。东部地区的广东省是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和全球制造基地,省内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代表,产业经济发达,并且在适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对主导产业实行更替[6],不少产业正在转移或具有产业转移趋势[7],含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内的粤港澳大湾区将引领我国新一轮大规模产业转移[8]。广西是广东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之一。在关于广东产业转移与广西产业承接的相关研究当中,目前已经取得不少成果。广东和广西两省产业转移与承接的互补性很强[8],在对所能接收的产业进行选择性承接的研究方面,发现广东在向广西进行产业转移的过程当中,广东作为产业转移地,转出产业主要集中在食品加工制造业和重工业[9]。
近年来,广西承接广东产业转移的步伐加快,取得较好成效[9]。但在广西区辖的南宁等5个地级市,由于资源要素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同质性,因此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南宁等5个地级市都面临着来自彼此之间的竞争。如何才能在吸引和吸收产业转移的激烈竞争当中发挥自身资源禀赋优势,要“有所接有所不接、有些要去接而有些不宜去接”;以及如何把握珠江三角洲那些有产业转移趋势的产业,在产业转移和承接当中做到知己知彼,“精准对接和高效承接,不误接和不错配”。广西南宁等5个地级市作为产业承接地,上述问题都是当前承接产业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这些也正是本文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2.产业集聚指数视角的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趋势
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从表面现象来看,是产业转移地将剩余的各种经济要素(尤其是产业资本)与产业承接地(在我国主要是指中西部地区)的大量廉价劳动力结合起来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但对此现象需要深入分析。为了测算产业转出区域具有产业转移趋势的产业分布在哪些产业领域和哪些细分产业,按照2015-2019年的资料,对珠江三角洲7个城市(分别是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惠州、珠海、中山)的有关产业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为此,运用产业集聚指数(分为产业静态集聚指数、产业动态集聚指数)进行分析。
产业静态集聚指数反映某一产业在某一个分区域的专业化程度,该指标能够反映某一个分区域那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产业静态集聚指数的计算公式,Xij表示产业j在某一个分区域i的产值,Yj表示产业j在某一个分区域i所属的整个区域的产值。Xi表示某一个分区域i全部产业的总产值,Y表示某一个分区域所属的整个区域的全部产业的总产值。分子Xij/Yj来自某一个分区域i的产业j,在其所属整个区域的行业分量;分母Xi/Y表示某一个分区域全部产业发展状况,在其所属整个区域的区域性分量。分数LQij就表示一个产业在其地域范围内,在其行业领域有多大的分量,而在评价这个分量大小时,还要考虑到该产业所在地域其全部产业发展状况如何。显然,一个产业的产业静态集聚指数LQij大于1并且数值越大,表明该产业具备产业发展区位优势和竞争优势,该产业就越有转移到产业承接地的能力和倾向。
产业动态集聚指数反映在一段时期内,某一产业在某一个分区域的发展速度与该产业在某一个分区域所属的整个区域的平均发展速度之间的差距,该指数用来刻画目前某一产业在某一个分区域的发展程度。产业动态集聚指数的计算公式表示某一个分区域i的j产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增长速度;Zijt表示某一个分区域i的j产业在考察期t内的期末产值;Zijo表示某一个分区域i的j产业在考察期t内的期初产值。Zj表示j产业在一定时期内某一个分区域i所属的整个区域的平均增长速度;Zjt表示j产业在考察期t内的期末产值;Zjo表示j产业在考察期t内的期初产值。Aij表示某一个分区域i的j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相对于某一个分区域i所属的整个区域平均增长速度的快慢。
当产业动态集聚指数Aij≥1时,表明j产业向i集聚,该产业的发展速度高于某一个分区域i所属的整个区域的平均水平;当0<Aij<1时,表明产业尽管在某一个分区域i增长,但是产业的发展速度低于某一个分区域所属的整个区域的平均水平;当Aij≤0时,表明某一个分区域i的j产业已出现萎缩。
为了文字表述的方便和简洁,本文所涉及的产业和细分产业(或产品),使用代号来代替该产业名称,见表1。
表1 产业和细分产业(或产品)及其代号
按照产业静态集聚指数和产业动态集聚指数的计算公式,根据珠江三角洲7个城市的统计年鉴以及有关年鉴和官方公布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到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态势的结果,见表2。
表2 珠江三角洲7个城市的产业集聚指数
已有研究表明,某一个分区域的某个产业要发生产业转移,应具备两个条件[10]:一是要发生产业转移的某个产业,其在产业转移地的产业静态集聚指数要大于1。一个产业的产业静态集聚指数大于1并且数值越大,表明该产业就越有转移到产业承接地的能力和倾向。二是要发生产业转移的某个产业,在产业转移地的产业动态集聚指数要小于0.8。依据这两个条件作为判断标准,得出珠江三角洲具有产业转移趋势的产业目录,见表3。
3.广西对接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
3.1 资源禀赋视角的广西14个地级市对接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
资源禀赋是影响一个区域的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的重要因素[10]。有研究结论表明:我国西部具有禀赋优势的产业转移承接地,承接产业可以促进自身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转移承接地所在的政府要给予当地产业更多的资源和禀赋支持。通过分析广西14个地级市资源禀赋的类似性和差异性,测算14个地级市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这将有助于14个地级市充分挖掘自身资源能力,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分类考量,避免盲目引入和承接产业,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扬长避短和有的放矢,精准对接产业转移。
广西作为承接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的重要省份,该区区辖的14个地级市在资源禀赋方面既有不少共同点,但更多的是地区差异。资源禀赋情况如何影响广西三个经济区的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可以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评价。该评价方法主要过程是:通过主成分降维功能,确定广西14个地级市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的综合能力及单项能力。提取特征值大于1所对应的m个主成分,计算各主成分得分Fi,构造综合评价指数。以上述提取出来的m个主成分所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构造的综合评价函数,产业转移承接综合能力F主要取决于5个要素的单项能力:投资环境能力F1、自然资源能力F2、交通便捷能力F3、技术创新能力F4、劳动力成本能力F5,基于这5个要素的单项能力,构建一个包括5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的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的评价体系。主成分分析指标数据,来源于广西14个地级市的统计年鉴数据以及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
投资环境能力F1作为一级评价指标,包含8项二级评价指标: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人均GDP(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外商企业投资总额(亿元)、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比重(%)、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亿元)。自然资源能力F2包含5项二级评价指标:年可供电量(亿kW/h)、商品房销售均价(元)、供水总量(亿 m3)、人均水资源量(m3)、能源工业投资额(亿元)。交通便捷能力F3包含5项二级评价指标: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数(标台)、铁路网密度(km/km2)、高速公路网密度(km/km2)、内河航道网密度(km/km2)、邮政业从业人员数比例(%)。技术创新能力F4包含5项二级评价指标:R&D从业人员比例(%)、高新技术产业R&D项目或课题(个)、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万元)、高技术R&D投资额比例(%)、科技经费投入强度(%)。劳动力成本能力F5包含3项二级评价指标:每万人大中专毕业生数量(个)、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个)、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元)。
借助SPSS23.0进行主成分分析,结合综合评价函数的计算公式,得到广西14个地级市关于上述26个二级指标的综合得分(限于篇幅关系,仅以2018年为例,计算14个地级市在该年度的综合得分),综合得分的高低表示该地级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综合能力的强弱。为探析广西14个地级市在5个单要素能力方面情况,对广西14个地级市的5个一级指标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5个一级指标的综合得分,其单要素得分的高低表示该地级市单要素能力的强弱。
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可以得出,2018年广西14个地级市在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的综合能力方面,南宁的综合能力为87.23,得分最高。南宁作为广西的省会城市,具有更强的政治资源条件来提高交通便捷能力和投资环境能力以及改善劳动力能力,能够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产业转移的承接,也便于引入产业技术、技术创新资源来支撑产业发展。柳州、桂林和北海综合能力的得分分别是76.44、73.67、70.58,这三个地级市在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属于广西的第二梯队;钦州、防城港、玉林、百色综合能力的得分分别是 67.35、63.90、60.86、58.72,这四个地级市在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属于广西的第三梯队;梧州、贵港、崇左综合能力的得分分别是54.76、54.62、52.58,这三个地级市在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属于广西的第四梯队;来宾、贺州、河池综合能力的得分分别是48.46、44.72、40.39,这三个地级市在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属于广西的第五梯队。
单项能力方面,在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的自然资源能力上,百色、崇左、河池和贺州能力较好,表明这四个地级市的自然资源禀赋在承接资源型产业转移时与其他地级市相比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这些地级市具有发展有色金属、纺织及新材料等产业的自然资源优势,建设广西锡锑铟铝稀土材料基地、稀土综合利用创新基地以及桑蚕茧丝绸产业基地。在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的交通便捷能力方面,北部湾经济区(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和广西西江经济带的柳州、桂林得分均较高,同时,这些地级市的投资环境能力也较高;在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的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北部湾经济区(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最强,广西西江经济带的柳州、桂林、梧州、玉林次之;在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的劳动力能力方面,广西西江经济带要强于其他经济区;在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的投资环境能力方面,南宁、桂林、柳州、玉林和贵港得分较高。
表3 珠江三角洲7个城市具有产业转移趋势的产业目录
从资源禀赋视角,对广西14个地级市对接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进行分析,便于下文论述当中涉及的产业承接地的产业转移系数的确定,该系数的确定,主要按照承接能力进行主观赋值。
3.2 产业吸引力指数视角的广西南宁等5个地级市对接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
广西14个地级市作为产业承接地,每个地级市承接的产业是有差异性的,即每个地级市都存在适合自身承接的产业,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适合自身承接的产业。为此,从工业的细分产业方面,重点考察广西南宁等5个地级市在承接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当中,划定明确的产业承接范围,以及接收的转移产业分布在哪些细分产业目录当中。这就是各个地级市作为产业承接地,所谓“对产业转移的选择性承接”或者“选择性承接产业转移”,也就是要求各个地级市高效承接产业转移,或者是高效对接产业转移。
结合珠江三角洲具有产业转移趋势的产业,以及在资源禀赋视角和产业竞争力视角两种视角下的广西南宁等5个地级市对接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为全面考虑产业承接地可承接的产业,通过计算产业吸引力指数,对广西南宁等5个地级市可以承接的产业进行筛选。对所接收的产业进行选择性承接的产业吸引力指数,设定。F1为产业转移地和产业承接地i之间j产业的吸引力指数。为产业承接地的产业转移系数,反映产业承接地对产业转移的政策倾向,不同产业的值,根据上文所论述的广西14个地级市对接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按照不超过1的数值(比如0.26、0.48等)进行赋值。λj为产业承接地产业发展系数。Yij和Ymj和分别表示i地和地m的j产业工业产值。Dim为i地和m地之间的地理距离。λj为产业承地的产业发展系数,其大小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λgj,λej以j产业承接地j产业当λqj,λqj产投资总额比重表示。三是以j产业增加值占工业产业增加值总额比重表示(由于2012年以后国家统计局不再公布工业增加值这一指标的数据,为此,根据某一年的工业增加值、工业销售产值、工业销售产值,假定工业增加值和销售产值同比例增长,从而测算出工业增加值)。四是λecoj,λecoj根据赵细康对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的评价[11],根据上文所论述的广西南宁等5个地级市对接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按照不超过1的数值(比如0.32、0.57等)进行赋值。
根据产业吸引力指数的计算公式,计算出2018年有关产业在珠江三角洲和广西14个地级市之间的产业吸引力指数。除了以下所列出的产业以及产业吸引力指数,其他产业因为吸引力指数比较小,此处都从略。
(1)南宁的产业(含细分产业)及该产业吸引力指数。汽车产业(AT1、AT4、AT6)1984.82、AT2等 3 个 107.63;轻工产业(不含 LT1、LT2)6031.45、LT1和 LT2147.27;食品产业(不含 FD2、FD3)15269.36、FD2和 FD352.67;建材产业(BD1、BD2)2074.78、BD368.27;纺织产业(不含 SP1)2305.82、其他 98.27;新材料产业(不含 AM1)4582.81、AM168.29;智能制造装备产业126741.37;生产性服务业18921.24;轨道交通产业72624.31;有色金属产业5621.29;电子信息产业 78246.92;医药产业 25219.65;航空航天产业 3268.51;钢铁产业 ST1943.26、ST2121.58。
(2)桂林的产业(含细分产业)及该产业吸引力指数。汽车产业(不含 AT3、AT4)782.69、AT3和 AT4102.46;轻工产业(不含 LT3、LT6)32104.85、其他 2 个轻工产业 158.97;电子信息产业(ET3、ET4、ET6、ET7)14682.61、其它 4个电子信息产业 152.57;食品产业(FD2、FD7、FD9)8329.42、其他 6 个食品产业 28.49;新能源产业(不含 NE1)330972.47、NE1126.75;机械产业(MC3、MC4)5028.61、其他 2 个机械产业 73.83;新材料产业(AM1、AM4)749.42、AM2和 AM368.51;有色金属产业(不含 NF1)672.93、NF190.24;纺织产业(不含 SP1)14238.92、SP147.95;生产性服务业 PD1521.36、PD285.32;建材产业(不含 BD2)1329.08、BD2127.24;智能制造装备产业 3821.37;轨道交通产业57388.91;航空航天产业 35792.04;医药产业 67219.35。
(3)柳州的产业(含细分产业)及该产业吸引力指数。电子信息产业(不含 ET1、ET2、ET5)5902.83、ET1等 3 个产业 68.44;医药产业(ME1、ME4)638.32、ME2等 3 个产业 23.84;汽车产业(不含 AT4)563210.95、AT4302.57;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SM2、SM3)783.29、SM1和 SM493.63;纺织产业(不含 SP5)63892.32、SP5242.74;智能制造装备产业 IG13528.72、IG277.36;食品产业(FD1和 FD5)3092.47、其他 7 个产业 62.68;机械产业 MC23209.35、其它3 个产业 38.92;钢铁产业 ST13238.94、ST29.03;轻工产业 LT374384.68、其他 5 个产业 29.04;生产性服务业577.43;轨道交通产业 45788.36。
(4)北海的产业(含细分产业)及该产业吸引力指数。食品产业(FD2、FD3、FD5、FD7)6729.03、其他 5 个产业72.09;电子信息产业(ET1、ET2、ET5、ET8)12097.93、其他 4 个产业 179.02;有色金属产业 NF3372.94、其他 2 个产业 89.48;轻工产业(LT1、LT5、LT6)983.84、其他 3 个产业 38.49;航空航天产业(AO2除外)3210.36、AO229.92;化工产业 CM1732.89、其他 2 个产业 27.90;智能制造装备产业 IG21732.94、IG139.56;新能源产业 NE3485.35、其它2 个产业 74.92;汽车产业 AT4243.94、其他 6 个产业 98.93;钢铁产业 ST2735.18、ST167.02;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 38892.57;建材产业 24821.93;生产性服务业 682.24;医药产业 ME518972.1、其它 4 个产业 138.89。
(5)钦州的产业(含细分产业)及该产业吸引力指数。食品产业(FD2、FD5)1032.75、其它 7 个产业 45.72;建材产业 BD2309.64、其他 2 个产业 34.82;医药产业(ME1、ME3)243.86、其他 3 个产业 44.79;电子信息产业ET5703.23、其他 7 个产业 83.91;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 37292.73;化工产业 45721.85;轻工产业(LT1,LT2,LT5)6212.47、其他 3 个产业 44.69。
某个产业转移地的转移产业的吸引力指数越大,产业转移承接地对该产业的承接能力就越强。这里以南宁为例进行说明。南宁对这些转移产业的承接能力大小分别是:电子信息产业(78246.92)、轨道交通产业(72624.31)、医药产业(25219.65)、生产性服务业(18921.24)、食品产业(15269.36)、智能制造装备产业(126741.37)、轻工产业(6031.45)、有色金属产业(5621.29)、新材料产业(4582.81)、航空航天产业(3268.51)、纺织产业(2305.82)、建材产业(2074.78)、汽车产业(1984.82)、钢铁产业(943.26)。而对于其中某个产业的细分产业,南宁的承接产业能力又不一样,例如汽车产业当中,南宁对汽车产业当中的新能源车整车产业(AT1)、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产业(AT4)、轻量化、环保型车身材料产业(AT6)这3个细分产业的承接能力是1984.82,而对汽车零部件及配件产业(AT2)、挂车产业(AT3)、汽车相关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产业(AT5)这3个细分产业的承接能力是107.63。
4.广西对接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的承接产业目录及对策
在测算广西对珠江三角洲那些转移产业的吸引力指数基础上,确定广西南宁等5个地级市承接的转移产业的产业领域和产业范围,对每一个地级市所要承接来自珠江三角洲转移产业,提出详细的承接产业目录建议,建议每一个地级市按照该产业的细分目录,挑选性地承接细分产业。
(1)建议南宁市等5个地级市对珠江三角洲的一部分产业采取“照单全收、全部承接”对策。所谓“照单全收、全部承接”,就是指某个产业目录列入某地级市的承接对象,就可以承接该个产业目录所包含的所有细分产业。南宁市等“照单全收、全部承接”的产业目录包括:一是南宁市承接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生产性服务业、航空航天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医药产业,这5个产业都包含一些细分产业,南宁市可以承接表1中所列出的5个产业中所有的细分产业。二是桂林市承接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轨道交通产业、航空航天产业、医药产业的所有细分产业。三是柳州市承接生产性服务业和轨道交通产业的所有细分产业。四是北海市承接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建材产业的所有细分产业。五是钦州市承接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所有细分产业。
(2)建议广西南宁等5个地级市对珠江三角洲的另一部分产业采取“戴着有色眼镜挑选性承接”对策。所谓“戴着有色眼镜挑选性承接”,是指某个产业目录列入某个地级市的承接对象,但该个产业目录包含多个细分产业,有些细分产业可以承接,有些则不承接。具体对策是:
南宁市承接这些产业当中的部分细分产业,即:轻工产业(LT1、LT2产业除外)、汽车产业(AT2、AT3、AT5产业除外)、食品产业(FD2、FD3产业除外)、新材料产业(AM1产业除外)、钢铁产业(ST2产业除外)、建材产业(BD3产业除外)、纺织产业(SP1产业除外)。
桂林市承接这些产业当中的部分细分产业,即:电子信息产业(ET1、ET2、ET5、ET8产业除外)、汽车产业(AT1、AT2、AT5、AT6产业除外)、食品产业(FD1、FD3、FD4、FD5、FD6、FD8产业除外)、有色金属产业(NF1产业除外)、建材产业(BD2产业除外)、生产性服务业(PD2产业除外)、新材料产业(AM2、AM3产业除外)、新能源产业(NE1产业除外)、机械产业(MC1、MC2产业除外)、纺织产业(SP1产业除外)、轻工产业(LT1、LT2、LT4、LT5产业除外)。
柳州市承接这些产业当中的部分细分产业,即: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SM2、SM3)、医药产业(ME1、ME4)、智能制造装备产业(IG1)、汽车产业(AT4产业除外)、纺织产业(SP5产业除外)、食品产业(FD1、FD5)、机械产业(MC2)、钢铁产业(ST1)、轻工产业(LT3)、电子信息产业(ET1、ET2和 ET5产业除外)。
北海市承接这些产业当中的部分细分产业,即:航空航天产业(AO1、AO3)、轻工产业(LT1、LT5、LT6)、有色金属产业(NF3)、钢铁产业(ST2)、化工产业(CM1)、智能制造装备产业(IG2)、新能源产业(NE3)、汽车产业(AT4)、医药产业(ME5)、电子信息产业(ET1、ET2、ET5、ET8)、食品产业(FD2、FD3、FD5、FD7)。
钦州市承接这些产业当中的部分细分产业,即:轻工产业(LT1、LT2、LT5)、化工产业(CM1、CM2、CM3)、医药产业(ME1、ME3)、食品产业(FD2、FD5)、电子信息产业(ET5)、建材产业(BD2)。
总之,本文从资源禀赋视角考量了那些影响广西14个地级市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各项能力,这是对广西产业转移理论的一个贡献。尤为重要的是,从承接的视角研究产业转移的文献已有不少,但是本文从产业转移的视角,研究那些具有产业转移趋势的产业分布范围,明确给出转移产业目录,以及从产业承接的视角分析和确定广西的产业承接范围,对广西南宁等5个地级市承接产业转移既给出了产业领域和产业方向性建议,又明确了某个产业目录在列入某个地级市的承接对象之后,就该产业目录的所有细分产业进行挑选性承接,建议承接其中的一部分细分产业,另一些细分产业则不承接。对产业目录进行细分,这是本文在产业转移和承接有关研究方面的一个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