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夏香菇秋季出菇管理技术要点
2020-06-10马玮超赵建选胡晓强靳荣线
马玮超 李 峰 赵建选 胡晓强 靳荣线
(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河南新乡453000)
香菇越夏后,菌袋中的营养和水分有了较大消耗,菌丝较弱,且出菇时又已进入秋季,此时若出菇管理措施不当,容易出现减产乃至绝收,造成较大经济损失[1-4]。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总结了越夏香菇秋季出菇管理的技术要点,为广大香菇栽培户提供参考。
1 香菇出菇大棚主要构造和设施
香菇出菇大棚长40 m,宽9 m,大棚上布置带有电动卷帘机的保温被(图1),用于调节棚内光照、温度,棚内设有间隔1 m的喷水管。管上每隔1 m设雾化喷头,用于降温增湿,由自动控制器控制喷水时间和次数。棚内放铁制层架(放置菌棒),层架共有5层。大棚后墙每隔0.5 m均匀开设边长0.2 m的正方形通风口。
2 补水
香菇菌袋越夏之后,水分损失较多,为保证顺利出菇,应当在出菇管理之前或出菇一潮后适当补水。可采用简单称重的方法判断补水是否到位,一般以补水后菌棒恢复到原重为补水适宜。若菌棒失水严重(袋重显著下降),则应在脱袋后立即补水。出菇两潮到三潮之后,可进行第二次补水。须要注意,补水后菌棒容易密集现蕾,长出的香菇小而薄,或因菇蕾互相挤压长出畸形菇,致使香菇商品价值严重下降。因此,对现蕾多的菌棒要及时适当疏蕾,以每菌棒保留10~12个为宜。
3 温度管理
香菇越夏管理结束后,应在棚内合理放置温度计,保证通风口附近、大棚中间、大棚边缘、层架最上层、层架最下层的菌棒间有温度计,并勤加观察,及时采取措施保持棚内温度13~20℃。初秋气温较高,应在白天放下保温被并加强通风;若气温较低,则在日光照射到大棚后适当拉起保温被,16:00左右再放下保温被。
另外,进入深秋环境温度较低时,在香菇采摘后转潮的间隙,可适当封堵通风口和出入口,确保大棚的密闭性,以利保温升温,此时香菇已采摘,不会因二氧化碳浓度过高而出现畸形菇。若出现菇蕾不足的情况,可在夜间升起保温被,拉大昼夜温差至5~10℃,促进现蕾出菇。
图1 香菇大棚上保温被及卷帘机
4 湿度管理
香菇子实体生长需要保持一定的空气相对湿度,出菇大棚内应间距1.5 m布设喷水管,其上间距1.5 m均匀安装雾化喷头,保证雾化水全覆盖,不留死角。喷水原则是勤喷、少喷,喷水次数和喷水时间由自动控制器调控。
棚内通风口附近和大棚中间、边缘放置干湿表,或者用电子湿度仪监测棚内相对湿度,以便灵活调整喷水次数和喷水时间,保持棚内空气相对湿度80%~85%。同时注意查看菌棒颜色和子实体菌盖,出现菌棒泛黑或菌盖发红发黑,说明空气相对湿度过高;菌棒颜色发白,抚摸表面感觉干燥不平整,或菌盖表面有裂纹,说明空气相对湿度太低,应及时采取措施。
图2 棚内喷水管和雾化喷头
图3 自动喷水控制器
图4 香菇出菇
5 通风管理
香菇是好氧真菌,若大棚通风不足,造成棚内缺氧,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长出长柄畸形菇;通风差还会增加发生病害的风险,因此必须保证棚内通风良好,使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2 000 mg/kg。
深秋棚内温度低于15℃时,应在白天特别是9:00—16:00又可加强通风,夜晚封堵通风口,既可维持大棚内空气清新,又可保持棚内温度稳定。
6 光照管理
一定散射光是香菇子实体生长的必要条件。适宜散射光刺激下,香菇子实体菌盖饱满肥厚,菌柄短,颜色深而有光泽;光照不足,香菇子实体发白,且易长畸形菇,品质差。可采取保温被之间保持适度间隙,棚内散射光强度在100~400 lx即可。
7 病虫害防治
香菇大棚内相对外部环境温度、湿度较高,容易滋生杂菌、害虫。应遵循预防第一、防治结合的原则,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7.1 杂菌防治
香菇大棚内常见的杂菌以真菌为主,如木霉、黄曲霉、青霉等。良好的通风和湿度管理是预防病害的关键。日常管理中,一要时刻防止大棚内出现高温、高湿;二要保持地面洁净;三要及时清理死菇、菇根。若出现霉变菌棒,要及时清理并运至远离大棚的地方,并在清理菌棒处喷洒杀菌药剂,如万菌消,或撒上生石灰。若出现较多的被杂菌感染菌棒,要清出感染严重的菌棒,每天喷药1次,连喷3 d,停止喷水,并加强通风。
7.2 害虫防治
香菇大棚中常见的害虫有菇蚊、菇蝇等,防治害虫以物理防治为主。大棚出入口和通风口安装纱窗,大棚内悬挂黏虫板、捕虫灯或均匀放置诱虫盆(内盛诱饵及高浓度杀虫剂)。
若出现较严重的虫害,应在采净香菇后或者趁香菇转潮的间隙,适度喷洒毒性低、残留少的菊酯类杀虫剂,每天喷洒1次,连续喷洒3 d,注意不留死角,喷药剂后暂停喷水以保证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