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材料式客观题的主观化建构
2020-06-09马巧高
马巧高
在高考历史试题考查中,材料式客观题占比较高,它通常也称为材料式选择题,其题干提供材料,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阅读、理解、提炼,或者考查学生调动所学知识解释材料的能力。教师教给学生常规的解题思路是:阅读题干材料后,立即对照四个选项,用排除法排除干扰项,得出正选项。排除法有其合理处,但缺陷也相当明显,即选项的干扰性强,常会让学生在选项中纠结,无法准确判断,导致失分严重;同时,让学生囿于别人的见解,独立判断与生成见解的能力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为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材料式客观题的主观化建构,提高作答的准确性,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何谓材料式客观题的主观化建构?
所谓材料式客观题的主观化建构,即学生在做材料式选择题时,跳出“解答”选择题的框架,进入“命制”选择题的模式。解题的具体步骤为:第一步仅阅读材料,不阅读选项;第二步,理解材料,提取材料相关信息,概括、提炼出中心意思;第三步,根据设问,联系所学,分析试题的考查主旨;第四步,在此基础上,自已先形成一个答案,命制为选项;第五步,阅读试题的四个选项,比对自制的选项,找出最一致的那个选项,“英雄所见略同”的为正确答案。
在此,以2019年全国历史Ⅰ卷选择题第28题为例,具体说明。第一步,教师给学生呈现试题的材料,让学生阅读。试题材料为:表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
第二步,让学生理解并列举材料信息,概括、提炼中心意思。学生可提取的信息包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时间信息,“毗邻上海的川沙县”为空间信息,“国学生”“监生”“南邑生员”是三人的一重身份,即置身于科举。“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是三人的另一重身份,即参与工商业,特别是近代经济。学生对这些信息进行概括与提炼,得出中心意思是“科举之人参与近代工商业,成为当地名人”。第三步,指导学生理解设问,此题设问为“说明当时国内”,这是要透过表象看透材料的旨意。提醒学生结合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完善所得出的材料中心意思,如科举制下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风气,重农抑商政策下对工商业者的歧视,而材料中的这些人却成为了当地名人,认清此题是以三人为例,说明“传统强调士农工商分立的社会结构、传统职业、传统风气都在近代发生变化”。第四步,让学生命制正确选项。如,不少学生命制出选项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统社会受到冲击并向近代社会转化”。第五步,教师引导学生以此为标,比对四个选项。在原题中,试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为: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学生会发现B选项的表述与自己所命制的选项吻合,即判断其为正确答案。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用排除法作答时,有相当多的学生受到A选项的干扰,因为选项表述与材料信息有相当的关联性,但通过主观化建构,则可以减少干扰,而且更清晰地发现A选项的错误,如材料并未体现三人因为办实业而获得科举功名的因果关系,因而A选项所涉及的因果关系不成立。
二、材料式客观题的主观化建构的价值何在?
材料式客观题的主观化建构通过转换角度,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它的突出价值在于两个方面,从学生解题的角度来说,主要是减少干扰性,提高答题的准确率,这是直接而显性的价值;从学生学科素养形成的角度来说,减少依赖性,增强思维的独立与深刻性,这是内在而深刻的价值。
1.减少干扰性,提高解题准确率
材料式客观题选项表达的是命题者对材料信息、历史知识的理解与判断,这其中有似是而非的判断,有故意为之的错误判断,有与学生表述风格、理解不一致之处。通过题干与四个选项,命题者制造了不少干扰。从心理与认知规律来说,人有先入为主的意识。用排除法作答时,学生在看完题干之后的短时间内,尚未形成自己独立的看法,立即阅读现成选项,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不知不觉掉入“先入为主”的陷阱,纠结不清。而且,学生的思维效能随着一次次的识别排除不断下降,对准确选项的识别能力会有所递减,从“慧眼识珠”渐成“有眼无珠”,正答率也会下降。
材料式客观题的主观化建构,即让答题者先对材料形成自己的全面、深刻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看法与判断。这样,就切断学生思维与现成选项的联系,思维既不受干扰,又处于古人所云的“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的一鼓作气阶段,集聚思想精华。此时引导学生去对照选项进行选择,学生犹如有个标尺去测量选项,带着自己的见解去比对别人的见解,知道自己的明确标准要求,可以准确测出合格选项,有的放矢,学生就避免或者少受干扰了。再者,材料式客观题的主观化建构尝试建立起材料信息与选项一对一的联系,答题化繁为简,减少干扰,提高准确率。
2.减少依赖性,增强思维品质
排除法之下,学生在阅读材料后,无需先形成对材料的全面而透彻的理解,而是立即依托四个选项,四个备选项如同拐杖,支撑学生的解题过程,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与深刻性的养成。
材料式客观题的主观化建构有利于减少依赖性,增强思维的独立自主性、深刻性。学生需要在综合材料信息的基础上,思考、创造、生成,自主确立正确选项,对选项细致周密设计,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的意识与能力,突出学生的自主与独立性。主观化建构强调学生独立对于材料信息的捕捉能力、对于材料的准确释读,对材料核心旨意的理解,形成对材料的通盘、通透性认识,这有利于学生提升材料信息的释读理解与价值判断的能力。
材料式客观题的主观化建构下,学生从原来的被动做题到主动剖解试题,思维角度转换刺激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由做题到命题、从应试者到测试者的角色转换,对学生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需要对材料信息最大限度的挖掘利用、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灵活迁移、对材料与选项之间逻辑关系的表达、对自制选项的精心构思,这些环节的历练都会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與严密性。
材料式客观题的主观化建构还益于增强学生思维包容性、开放性。学生从多角度命制备选项,思路开阔;学生在处理材料时,涉及到对材料作者意图的评判,自制选项比对时,涉及到对命题者意图的体察、技巧的把握、考查重点与要点的捕捉,在无声的合作与交流中进行思维碰撞,学生将不断地取长补短,聚沙成塔,百炼成钢。
三、如何让学生进行材料式客观题的主观化建构?
材料式客观题的主观化建构有两项核心要求:独立处理“题干材料”,独立思考“自制选项”。教师在教学中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对材料:选择时从粗放走向精细,使用时从泛读走向精读,提取信息从有限到最大限度;二是对试题的训练:从被动解题走向主动答题,从做题走向研题,从模仿走向原创。
1.素材选用时从“粗”到“细”
目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已经越来越注重材料式教学。但是,在选择与提供素材时,存在着“粗放”的现象。表现为:选材目标不明,随意堆积、罗列素材;在素材来源上不考究,内容上不研究,对素材没有多加识别。在使用素材时,也存在着“粗放”的问题,表现为:只让学生简单阅读材料,或者只罗列或摘取材料信息。这些问题会弱化学生对材料的理解与应用,降低材料使用的效度。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选择材料时,选用那些严谨的史料,比如考古资料、史家专著、正规学术论文等。要在明确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对素材加以甄别,找出与自己的教学目标密切相联的内容,可在尊重作者原意的基础上适当的节选、改编,不能对史料作随心所欲的处理,要呈现史学研究新成果,让学生看到历史与历史研究的全貌,为学生的独立思考打好基础。
在材料使用时,既要让学生泛读,更要“精读”。历史科目的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中规定“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其中在“获取和解读信息”方面,明确规定考查学生“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为此,要让学生充分阅读材料,理解材料信息后,能描述出材料的表面信息、全面信息,也要能挖掘材料的内在信息、隐含信息、核心信息,提炼、概括核心思想。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材料的信息进行价值判断,从重视对别人观点的理解到重视自我认识的生成,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
2.试题训练时从“被动”走向“主动”
材料式客观题的主观化建构要求在平时的试题训练时,让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即从单纯做题走向研磨试题,从判断选项走向自创选项。如果仅仅让学生扎进题海中大量做题,而无暇认清试题的面貌特征,学生会“不识庐山真面目”。
首先,让学生从单纯做题走向研磨试题。为此,教师可精选试题,让学生进行辨析。首选高考真题,因为质量过硬。选择这样的试题来让学生进行辨析、研磨,揣摩与体会真题的考查特色,如选材、设问、表述有何特点,正确选项与材料之间存在哪种关系,干扰项涉及到哪些方面,等等。通过不断地辨析,学生对试题的外表与内核做到心中有数。一般而言,材料式选择题的正选项基本上分为两个角度,即事实上的准确判断,合乎逻辑的推理。具体涵盖这几个方面:对材料主旨信息的概括、理解;对材料信息源的分析;推论材料信息的影响、史料作者的旨意。干扰项一般设置为材料的片面解读、表面解读,或者是混淆可能性与事实性、搭错关联的知识点,等等。学生通过不断地研磨,得到规律性认识,相当于在答题时有一双火眼金睛,可以幫助学生迅速地锁定正确选项,正答率会得到极大的提升。“磨题”看似在耽误学生学习时间,实质上是“磨刀不误砍柴功”。
其次,让学生从判断选项走向原创选项。学生磨题后要不断地小试牛刀。教师可先把精选之后的材料呈现给学生,让其自主对材料设问,先编出正确答案选项,再编制几个非正项。开始时学生会面临“难产”,为此,可以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可先改编、模仿,再走向由学生自主确定考查方向、自主原创生成选项,不断地熟能生巧。学生在试题“孕、产”的流程中,会越来越熟悉试题的真面目,答题时就会得心应手。在学生原创生成选项后,与真题作比对,正确作答,同时,要让学生对标找差,评判自制选项的优缺点,经历“脑力风暴”,在碰撞与反思中,学生的思维会越来越严密、深刻,学科素养不断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