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省三所高校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2020-06-09陈君耿仁文

实用医学杂志 2020年10期
关键词:冲动性医学生量表

陈君 耿仁文

南方医科大学1国际教育学院,2公共卫生学院(广州510515)

《世界卫生组织宪章》的序言中写道“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状态,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三方面的完满状态”[1-2]。由这一定义可知心理健康是构成健康的必要条件。医学生是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生不仅要面临着学习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双重压力;还要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3]以及就业后医患矛盾等复杂的社会环境压力。这一系列问题使医学生的心理健康面临重大挑战,目前国内外主要针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如医学生的焦虑、抑郁、自杀态度、自杀意念、冲动性特征、攻击行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4-12],结果表明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13-14],心理健康问题在医学生中是较为常见和普遍存在的,我们需要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给予更多的关注。本研究通过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对某省3 所高校医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现存的主要问题如失眠、焦虑、抑郁、冲动、攻击、自杀行为等情况的了解,为其他学者或研究人员在研究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面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并可以在本次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尽可能全面地寻求解决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和方法,以保证医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良性运行,促进医学生的心理健康。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在某省的南部、中部和北部地区分别选取一所省属医学院校一、二年级的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经学校各专业或班级的辅导员通知和预约后,总计有11 270名医学生到达调查现场参加调查,其中有3 名同学在调查员解释了本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后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而退出此次研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核查并摒弃填写质量较差的问卷后,共保留10 340份有效问卷。

1.2 调查方法

1.2.1 调查工具结合医学生的特点,自编调查问卷。该问卷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一般人口学特征,包括一般情况、人口学资料、学业状况等;二是心理健康状况,包括Barratt 冲动性量表、Buss和Perry 攻击性问卷中文版、Beck 焦虑量表和Beck抑郁量表。

1.2.2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均以小班为单位分别进行,每个小班由至少3名调查员(包括2名调查员和1 个调查组长)负责。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介绍此次调查研究的目的,并向学生说明此次问卷调查的自愿性、知情同意等情况。在调查对象签完知情同意书后,由调查员(调查组长)按照统一的问卷填写说明,指导学生填写调查问卷。填写完毕的调查问卷,由调查员予以查看和审核。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方法采用EpiData3.1 软件建立数据库并用SPSS 13.0 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中位数等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参与调查的医学生来自某省中、北及南部3 所医学高校,其中中部学校2 996人(29.0%),北部学校3 030人(29.3%),南部学校4 314人(41.7%)。研究对象主要由5 607名一年级的学生和4 733 名二年级的学生组成,平均年龄(19.63 ± 1.28)岁,其中最小15 岁,最大25岁。调查对象男女比例基本均衡,共包括5 544名女生和4 796 名男生。绝大多数调查对象为汉族10 198 人,且无宗教信仰,少数民族142 人,占总人数的1.4%。对专业满意度的调查发现,多数医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基本满意,仅6.9%的调查对象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具体结果如表1 所示。

2.2 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情况

2.2.1 攻击性和冲动性特征情况此次调查中攻击性量表和冲动性量表的得分采用李献云和费立鹏先生译制该量表时所采用的百分制,和其他学者[15-16]直接采用各条目得分相加计算总分略有不同;与葛瑞钦等[17]的计算方法一致。攻击性特征对医学生的生活具有一定的危害,如果攻击指向外界环境,指向他人,对他人充满敌意、愤怒情绪,容易导致人际关系不良;如果攻击行为指向自己,则会导致个体出现自伤甚至自杀的行为[18]。此次调查发现,医学生的攻击性量表总得分为(27.46±12.85)分,中位数为26.83 分。冲动性量表总得分为(36.77 ± 11.88)分,中位数为36.67 分。研究对象的攻击性和冲动性量表总得分和各分量表得分情况见表2。

2.2.2 焦虑和抑郁情况10 340 名医学生的平均焦虑得分为3分,最低分0分,最高分49分。其中无焦虑的医学生有8 884 人,轻度焦虑的有1 193 人,中度焦虑的有218 人,重度焦虑的有45 人,调查人群的焦虑发生率为14.1%(1 456 人)。另外,抑郁得分平均为3 分,最低分0 分,最高分43 分。所有研究对象中无抑郁的医学生有8 599 人,轻度抑郁的医学生有1 386 人,中度抑郁的医学生有318 人,重度抑郁的医学生有37 人;调查的人群抑郁发生率为16.8%(1 741 人)。研究对象的焦虑和抑郁情况,见表3。

表1 10 340 名医学生基本情况一览表Tab.1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10340 medical students例(%)

表2 10 340 名医学生的攻击性量表、冲动性量表及各分量表得分情况Tab.2 The score of AQ-CV,BIS-11 and each dimensions of 10 340 medical students

表3 10 340 名医学生的焦虑、抑郁得分与分级情况Tab.3 The score and classification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10 340 medical students

2.2.3 自杀行为情况本次调查采用的调查问卷项目中设置了关于研究对象的自杀行为情况,分别为:“过去任何时候,您是否有喝药、割腕等自伤或自杀行为”、“过去任何时候,您是否想过自杀或故意伤害自己,不论您当时是否会真的去做”;前一个问题代表的是研究对象的自杀未遂情况,后一个问题代表的是研究对象的自杀意念情况。调查问卷结果显示:10 340 名研究对象中有152 名(1.47%)医学生过去曾尝试过自杀,有过自杀未遂史;有1 707 名(16.51%)医学生过去曾想过自杀或故意伤害自己,有过自杀意念。

3 讨论

攻击性特征对医学生的生活具有一定的危害,本研究中冲动性量表的得分采用李献云和费立鹏先生译制该量表时所采用的百分制,同钮娟娟[12]的研究相同,但量表总得分(36.77 分)与非计划性冲动得分(39.04 分)、行动性冲动得分(33.87 分)和认知性冲动得分(37.39 分)均略高于该研究结果(依次为35.77、37.34、33.36 和36.30分)。另一方面,本研究中医学生焦虑发生率为14.1%,抑郁发生率为16.8%。与国内其他地区医学生相比,低于赵川、蒋红成等[13-14]所调查的医学生的检出率(分别为26.2%和32.1%、21.8%和36.8%);高于田雨晴[15]调查的医学生的焦虑检出率(5.9%)。与国外医学生的情况相比,低于BORST 等[16]在荷兰对医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检出率(28%和36%);高于RACHEL 等[17]在美国对医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检出率的调查结果(4.13%和10.05%)但焦虑发生率与其结果基本一致(13.94%)。本调查显示有1.47%的医学生有过自杀未遂史,16.51%的医学生过去曾有过自杀意念,高于阚双余[18]在普通大学生人群中调查的自杀意念发生率(2.59%),也高于胡利人等[19]研究的医学生人群的自杀意念发生率(7.85%、7.5%)。和国内的研究相比,本研究选取的样本量较大,且主要针对大一和大二的学生,研究对象和其他研究有所不同。另外,国外和国内在社会环境、地理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可能也是造成我们的结果和国外一些研究存在出入的原因。本研究目前只选取了某省南部、北部和中部的3 个地区的3 所学校,且并没有进行地区环境、经济和人文等因素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后续的研究将扩大研究的地域范围,收集到更加全面的数据,进一步分析地区差异对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目前,针对本研究的分析结果,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意见。

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在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面临学习、生活、家庭等各方面的困扰和烦恼,有的人在面临困难时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因此,针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应从提高其心理素质,提高其应对问题的能力着手。医学生应学会适当调节自己的心境与心态,学会积极疏导自身消极的、负面的情绪。在遇到困境与难题的时候,不要采取消极逃避的方式,而要客观地去审示与对待他们,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并采用积极的、主动的、正面的心态去想办法克服和解决它们。

优化学校育人环境。人们在求学期间,学校的教育不仅影响着其学生时代的生活,也影响将来走入社会后的生活。为提高其心理素质和心理应对能力,学校可以在日常课程中适当地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科目,或对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国外研究结果表明:有效改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改变授课内容、授课时间、课程安排等,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19]。对于情况较为特殊的医学生,校方可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或健康教育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和疏导已经存在的心理困惑与心理问题。学校还应注重增强学生间的合作,促进学生自我保健,也可以将有共同问题的同学集中到一起,采用集体心理咨询的方式促进同学间的交流和沟通[3]。有研究显示:班集体活动对大学生班级环境及自杀意念具有积极地干预效果,这对高校班级环境建设及大学生危机干预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20]。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建立学校支持系统,加强教师对医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支持的力度,使得以教师为主体的学校支持系统与医学生同学、家庭亲人的支持形成合力支持局面,相互弥补,相辅相成,形成学校社会支持系统的理想架构,最大限度地培养出身心健康的高素质的劳动者[21]。

增强社会支持功能。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较为庞大且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管是医学生个人的心理素质的锻炼,还是他们的家庭教育,或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等,都不能脱离社会这个大环境的支持和参与而独立存在[22-23]。因此,应充分发挥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进一步建立健全现有的心理健康社会支持体系,开展多元化、高效率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应提高学校心理保健老师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宣传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使学校不仅能培养出学生优秀的学习成绩,也能培养出他们优秀的心理应对能力与心理素质。对于心理健康咨询师和心理健康治疗师也应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以保证能及时发现存在心理隐患和心理问题的学生,并能针对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向他们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和途径,使其能更好的面对来自学习和生活上的困境与难题。

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存在诸如攻击、冲动、焦虑、抑郁、自杀行为等多种问题,且均有较高的检出率。因此,应加强各方力量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关注医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通过多种途径、采纳多种方法预防和减少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猜你喜欢

冲动性医学生量表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患者为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PRO量表特异模块条目筛选
冲动性的测量方法*
冲动性人格对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延迟折扣的中介作用*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对消费者冲动性购买现象的再探究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