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气象信息传播渠道探讨

2020-06-08赖雨薇林美言白龙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融媒体

赖雨薇 林美 言白龙

[摘 要]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之间的壁垒被逐渐打破,对各行各业影响深刻。文章通过分析气象信息传播渠道现状和公众对气象服务的满意度,提出优化气象信息传播方式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融媒体;气象信息;传播渠道

[中图分类号]G6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20)02-0094-03

一、引言

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之间的壁垒被逐渐打破,对各行各业影响深刻[1]。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發布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8)》中指出,互联网信息新技术加快了媒体融合的速度。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账号在信息发布、舆论引导、舆情回应、生活服务等多个方面作用日益显著。气象信息的发布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2],如何最大限度发挥融媒体的作用,运用融媒体服务理念和融媒体支撑平台对现有气象服务体系进行再造,成为气象部门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气象信息传播渠道现状

(一)传统短信渠道仍是公众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途径

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出具的《2017年广西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最满意的气象服务渠道59.73%的公众选择为“手机短信”,14.99%的公众选择“手机APP”,10.61%的公众选择“电视天气预报”,5.98%的公众选择“微博和微信”。气象短信具有快捷、经济、方便和广覆盖的特点,业务实行近20年,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在运营商的支持下推广,目前较气象官方微博、微信有更广泛受众,但是受到时间和流量的限制,有信息延误、漏收、迟收的现象。

(二)基于移动端的新媒体信息发布渠道发展不均衡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9.6%,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手机上网已成人们最常用的上网渠道之一。在气象信息发布方面,新媒体信息发布渠道存在不均衡的情况。

1.地域发展不均衡:在广西14个地市中,南宁、桂林、柳州三地超过6%的人群选择“微信、微博”为最满意的发布渠道,超过17%的人群选择“手机APP”“微信、微博”,其他地市的群众选择这两个渠道的比例偏低。

2.新媒体渠道之间发展不均衡:在用户最满意的气象服务渠道调查中,广西各地市公众选择“手机APP”的比例在12%~20%之间,选择“网站”“微博和微信”渠道的比例均在10%以下。手机APP可以根据用户自身习惯和需求查询内容,从被动获取到主动、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更符合用户个性化需求。目前,各大手机品牌方在出厂时预装了天气APP,例如“小米天气”“华为天气”等,省去了推广工作,但由于数据处理方式和更新时间的不同,且存在缺乏人工订正的不足,各种天气APP会出现传递信息差异或失实的现象。例如,2018年12月31日,多个天气APP显示有区域出现“雨夹雪”,但是官方预报和实况观测中并没有“雨夹雪”,是手机APP自动读取实况时出现的偏差。

3.不同主体的气象新媒体水平存在差异:在关注气象微信的人群中,有49.97%表示“很好,不需要改进”;有21.39%表示“预报不够及时准确”;有20.60%表示“内容还不够丰富”;有8.04%表示“与粉丝互动太少”;有4.11%表示“信息推送过多”。由于政务新媒体运营人员水平存在差异,社会热点、媒体聚焦时时变化,在内容选择和粉丝互动上仍有欠缺,信息发布人员的观念和做法上需要转变。

(三)气象预警“中央厨房”框架虽已建立,但个性服务不足

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网(www.12379.cn)是发布气象预警的权威平台,集合了短信、传真、邮件、微博、微信等发布渠道,10分钟内有效信息可以覆盖公众和媒体,实现了气象预警发布的口径统一。部分市面上的天气APP、社交APP、微信公众号通过用户定位,读取预警信息,精准推送,是气象灾害预警“中央厨房”的权威信息源。但是,市面上的APP推送预警信息缺乏定制服务,造成短时间内多个弹框提示,存在同质化现象,用户被迫重复接收。报告中还指出,预警信号覆盖率评分达87.26分,但是预警信号的含义及相应的防御措施得分仅有62.33分,表明绝大多数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接收到预警信息,但是对防御气象灾害的方法了解不多。

(四)气象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出现折损

由于气象信息较其他民生信息有更强的时效性,过时的气象信息可能就是不实的信息。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端的爆发式增长,信息推送显示出了极强的时效性优势,与此同时,通过社会媒体,信息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气象信息容易引发社会共鸣,在内容上有很好的延展性,但是,某些自媒体的运营人员只以阅读量作为标杆,在对气象信息进行加工编辑和二次分发的过程中加入了夸张或不实解读,造成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出现真实性缺失或实效性折损,这是目前气象信息在社会媒体中传播时的问题。例如:2018年5月9日,一城区发布暴雨红色预警,某自媒体立即推送一则信息——《紧急提醒!强降雨将持续》,但此时强降雨云团已经离开主城区,气象台通过官方渠道解除主城区预警,该信息发布人员未核实最新预警信息,发布时扩大影响区域,造成信息失实。

三、融媒体时代气象信息传播的对策建议

(一)传统渠道和各部门政务新媒体建立互推、互补机制

气象短信作为传统渠道目前满意度较高,是气象信息的权威、主流发布渠道。融媒体渠道为气象部门对外信息发布、决策服务、公众服务等信息发布整合提供支撑。利用新媒体渠道的交互便利性收集用户对短线渠道的反馈,突破短信渠道单向传播的缺陷[3],同时,利用短信业务受众广泛的优势,推广政务新媒体渠道,实现传统渠道和新媒体渠道的互推效应。突发灾害性天气,利用新媒体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加密、跟踪、滚动更新发布天气实况和临近预报,弥补短信渠道发布频次和时效性的不足。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和防御措施、资源分配、部门联动相结合,克服信息单一的局限,降低信息折损。

(二)研发拓展个性化定制服务,突出“智慧气象”在气象服务中的作用

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智慧气象”在气象服务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天气APP分发气象信息时不仅要对用户地理位置进行定位,也要对用户需求进行定位,或增加用户可选项,将气象信息精准推送到用户手中。开展个性化、可定制、有智慧的气象服务,按照用户职业和生产生活需求有针对性地推送气象信息,例如农民可以选择接收“霜冻预警”“大风预警”,交通从业者可以选择接收“大雾预警”,施工工地可以选择接收“雷电预警”,分职业类别发送预警信息。当用户通过飞机或高铁出行时,可以将目的地的气象预报、穿着推荐、生活气象指数等推送给用户。气象数据与自动驾驶系统相结合,提供起点到终点的路况和沿途气象信息。

(三)打破体制局限,借助社会力量,建立授权机制

由于有的气象信息发布人员没有建立新媒体传播理念,从业人员与物资不足,基层气象部门缺乏政务新媒体推广经验和方法,官方气象媒体关注度不足。可以借助影响力较高的自媒体和社会媒体,实现气象信息裂变式传播。为保证信息的权威性、科学性、可靠性,应明確气象部门是权威气象信息发布的主体,加强舆情监控和内容管理,杜绝二次传播造成不实信息滋生的现象。因此,可以与口碑好、影响力高的社会媒体或自媒体建立合作,签订气象信息传播协议,建立转载授权机制。对恶意传播的不实信息进行官方辟谣、科学解读、引导舆论,突出“政务发声”的重要性,增强官方主体引导力。

(四)信息发布从零散、碎片化向模块化转变

传统的气象信息发布内容包含了气象要素、地点、发布时间、预报时效,以固定的模板进行发送(预警信号逐条发送)。例如,春季灾害性天气到来时,用户可能同时收到“大风预警”“雷电预警”“冰雹预警”等信息;灾害性天气持续时,用户可能收到包含“更新发布预警”“继续发布预警”等信息。气象业务有严格的规则制度,但是机械发布预警,会缺乏感染力。应当增强“贴近用户认知”的意识,在官方新媒体上建立“台风”“持续强降雨”“强对流天气”“持续高温干旱”“强冷空气”等模块或话题,实现图文直播、视频插播,跟进发布,增强用户对天气的直观感受,借机传播防御知识,增强群众对气象科学的认知。

(五)树立新理念、整合新技术、运用新平台

融媒体时代,气象信息固定发布模板已经不能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全方位的气象服务离不开电视媒体、移动端、网站、微信等多媒体平台的融合。服务过程也离不开气象专家的专业支持,决策部门和公众可以实时掌握风险致灾区域、灾害现场情况、撤离路线对策等。气象信息通过统一口径的各类发布终端进行分发,手机端则提供用户个性化定制服务。

气象服务需要树立气象服务品牌,建立气象信息采集和发布的平台,完成一系列专业的采集、策划、制作、分发和监控流程。首先要完成信息采集,灵敏捕捉舆情热点;其次要对服务的侧重点进行筛选,确立“关键词”“热搜词”;通过跨部门、跨专业、跨平台,建立全媒体资源库合理管理各类资源,采编联动平台提供多终端便捷查找调用气象服务产品;完成气象信息多渠道分发和传播服务效果的追踪反馈等。

四、结语

融媒体时代,在新技术的引领下,更多的渠道成为气象信息的发布手段,不同的渠道各具优点,也有其不足之处。为顺应时代变革,气象工作者除了提高预报、预警技术水平,在信息发布上也要狠下工夫,努力实现传统渠道和新媒体渠道的互补互推互通。官方气象新媒体要和社会媒体形成合力,借助网络的力量,增强互动性,加强舆情管理,挖掘优质内容,在融媒体时代实现气象信息高效率、高效益传播。

[参考文献]

[1]赵然.融媒体时代地方台电视节目优化策略[J].青年记者,2018(29).

[2]曹黎荔.融媒体气象科普工作的传播策略探究[J].传媒论坛,2019(10).

[3]叶海英.媒体融合时代的气象传播[J].青年记者,2017(15).

[4]朱学娟.新媒体时代气象科普知识的传播[J].青年记者,2018(8).

[5]王涵.浅析融媒体时代气象信息传播效益的实践[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9(2).

[责任编辑 孔文静]

猜你喜欢

融媒体
融媒体时代县级台公众号的运作发展
融媒时代广播评论发展问题研究
重塑媒体融合时代广播传播新优势
融媒体时代传媒人才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内容增值策略分析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
融媒体时代传统报业的转型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