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社区教育项目化管理模式的实践研究
2020-06-08孙桂英
孙桂英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民对于终身学习的内容、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运用科学的理念指导实践,充分利用有限的经费和资源,提高投入的成效,满足市民的学习需求,促进区域社区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是当前社区教育的重大课题。文章以苏州市重点项目“市民学习苑”和“社区教育游学项目”的管理实践为研究内容,探索完善苏州社区教育项目化管理模式,畅通社区教育机构与社会力量合作渠道,吸引社会优质资源流入社区教育,激发社区教育的创新与活力,提升社区教育服务能力,惠及广大市民群众,为学习型苏州建设进一步夯实基础。
[关键词]社区教育;项目化管理;模式分析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20)02-0050-04
引言
社区教育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而变化,促进社区的建设与发展。文章通过分析苏州市初步形成的“科层联动、层级管理、试点先行、成本分担”的社区教育项目化模式,进一步探索如何将项目化管理运用到社区教育中,解决当前社区建设中社区居民素质提升等问题,实现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教育,为学习者提供高品质的学习资源和服务,不断满足各类人群的学习需求,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一、相关概念辨析
(一)项目化管理
“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PM),是以项目为对象的一种系统管理方法,通过计划、组织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来协调人、财、物和信息等各种资源,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1]
“项目化管理,是指管理者为完成一个既定的目标,通过有效的计划、运用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管理。”[2]项目化管理实际上是一种复合管理,要求管理者具有多种综合管理的能力,其最根本的目的是在确保时间、技术、经费和性能等条件下,高效完成项目预定目标,让与项目建设有关的单位和个人获得满意。
(二)社区教育项目化
“社区教育项目化就是把社区教育活动视为项目并进行项目设计,通过建立项目的谋划、实施、考核、评估制度体系,整合多方人力、财力、物力、信息等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立足既定条件按时按质完成各项社区教育任务。”[3]社区教育项目化管理有利于灵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助推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教育,促进社区教育引入市场机制,实现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教育、优化融合学习资源。
近年来,为了满足市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终身学习需求,苏州尝试推进社区教育项目化管理模式,吸纳社会优质资源,拓展学习阵地。苏州市进行项目化管理和建设实践,在管理机制、基地建设、模式探索、经费统筹、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为苏州市社区教育项目化管理模式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苏州社区教育项目化运行模式及推广成效
结合苏州市社区教育项目化管理推进的工作实际,分析社区教育项目化管理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并通过调查研究,提炼出我市社区教育项目化的管理模式,即“科层联动、层级管理、试点先行、成本分担”模式。该模式在实践工作中已发挥了一定的成效,将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科层联动,规范职责
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方面对社区教育项目进行统一的规划,联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社区教育机构,有效地实施项目管理,才能使项目在资源限定的条件下,实现或超过预期的需求和期望。苏州形成了行政主管部门统筹,市级社教中心指导,区级教育局协作监管,区级开放大学和街镇社区教育中心共建的项目化联动组织架构。
苏州市近年来从市级层面推出的“市民学习苑”和“社区教育游学项目”两个重点市级项目,通过项目运行的全流程,以申报、考核评选、成果运行,推广实施的各环节实施带动工作推进,将社区教育的工作贯穿到组织全体系。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给予经费支持,市社指中心(开放大学)进行规划,出台相关文件,给予立项和考核评估,区开放大学(社区学院)、街镇社区教育中心与社会组织、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共建实施,将资源供给与需求精准对接,制定了《苏州市社区教育游学项目管理办法(试行)》《苏州市“市民学习苑”建设及管理办法(试行)》《苏州市“市民学习苑”建设评估指标(试行)》等文件。
(二)层级管理,组建梯队
项目管理团队是核心,决定着项目运行成效,社区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教学內容和形式多元化,教育对象年龄跨度大,且相对不稳定,流动性大。因此,仅仅以市级层面的项目组成员是难以推动整个项目运行的,需要区级、街镇级项目子团队人员的参与管理和深入推动,甚至需要第三级项目团队,最终形成梯队式样项目团队,各层明确分工,并行不悖运转。
例如,苏州市目前完善了有关项目团队,由4位行政管理人员和专职教师组成总项目组,并建立了由15个项目负责人参与的工作组。团队成员多年从事社会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和研究经验,本着“积极进取、互帮互学、求实创新”的目标,开展项目建设工作。此外,各子项目组不同程度地建立了下一级项目组,主要来自村(居)市民学校和社会组织。
(三)试点先行,拓展阵地
试点先行是一项创新工作全面推行的重要任务,如何确定试点是关键环节。在当前,社区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市、区级开放大学(社区培训学院)、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村(居)市民学校四级阵地。项目化阵地如果以此为试点,就形成了资源重叠,因此,社会上一些文化场馆、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及私人场所等市项目基地的合适选择。各建设单位按照相关文件的要求,在基础建设、队伍建设、规章制度建设、经费管理、教学管理、宣传、考核等方面落实建设工作,定期通报创建工作开展情况,推广经验,反映社区民众的学习诉求,提出推进社区教育的工作建议等。
苏州市10个游学项目和5个市民学习苑均由区级开放大学(社区培训学院)、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共建,项目基地均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团体活动场所,如“震泽蚕桑文化游学研究”项目由震泽镇社区教育中心共建,项目基地在太湖雪蚕桑文化园;同达书院市民学习苑。由平望镇社区教育中心共建,项目基地在苏州同达文化产业园管理有限公司。通过项目的实施推进,促使区级开放大学(社区学院)、街镇社区教育中心在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教育的过程中,逐步明确了自身的职责和功能,体会到社会力量的强大辅助作用。
(四)成本分担,合作共建
项目经费是指项目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一般包括人员费、设备费、能源材料费、试验外协费、技术引进费、差旅费、会议费、知识产权保护费、管理费和其他相关费用。由于财务制度的规范,社区教育经费不能以划拨到社会组织、机构等非公账户,因此,社区教育机构参与合作共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下拨项目经费的渠道。
目前,苏州市初步形成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社区教育机构、共建单位、市民等共同承担建设及运行经费的机制。苏州市“社区教育游学项目”“市民学习苑”的建设经费和奖励经费由市教育局委托苏州开放大学下拨到项目共建单位(区开放大学、社区教育中心)等社区教育机构,社区教育机构按照当地的财务规定,将经费使用在项目建设中。此外,项目是公益性质,但并非全免费,部分需要学习者自己承担一些成本费用。
三、社区教育项目化管理存在的不足
当前,苏州市社区教育发展大环境日渐呈现出良好局面。社区教育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费投入逐年增长。项目化运作使一些社会资源也得到了很好地整合和运用,各地的创新项目不断呈现,宣传力度逐渐增强,项目队伍专业化培训日渐得到重视,但是,目前存在一些不足,成为项目化运作高质量发展的阻力。
(一)项目组织统筹协调不够
社区教育项目组织是一个系统工程,指导方、协调方、承运方、参与方多方合作,同时,作为公益项目,需要政府统筹协调,提高支持力度。目前,苏州社区教育项目化推进过程中,一些项目在运行过程中仅仅依托基层社区教育中心,关注和协调度不够,相关部门尚未真正参与项目资源整合和宣传推广中。因此,在项目投入、资源整合等方面限制了项目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一些涉及多个社区教学点的项目,协调和支持力度将影响项目的建设速度和运行成效。
(二)项目资源建设需要更新
持续的新鲜资源的注入是项目持续良性发展的重要源泉。然而,由于项目组人员不足,或与外界的沟通合作不够,或受到现实客观条件的制约,导致一些项目的资源建设更新不及时,课程开发、人员扩充、阵地拓展等相对迟缓。如苏州社区教育有个别游学项目依托乡镇、街道所辖的社区开展,社区办公用房资源比较紧张,这对项目开展、推广都有一定的影响。一些项目仅仅满足于当前的课程,教学形式变化不多,缺乏创新性,导致回头客减少。
(三)区域项目之间缺乏资源合作共享机制
不同区域内,社区教育项目资源具有各自的特色,且通过项目团队的打造,大多已成为社区教育的特色品牌,在一定区域内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但是一些项目之间仅仅是项目团队互相考察学习,尚未进一步建立资源共享与合作机制。苏州市15个重点项目各具特色,虽然市级层面建立了项目管理员工作群,彼此的工作动态都会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获悉,但仅仅达到了知己知彼、互相参观调研,更深入地合作共建如课程、师资的共享等尚未推动,也导致了一些优质资源的闲置。
(四)对学习者缺乏动态管理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居民对学习需求越来越多,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在社区教育项目开展中,往往重视项目的供给,有方案、有课程,项目组注重对于教育活动的总结、资料整理、简讯文稿及照片的宣传推动。从苏州市项目汇报来看,对学习者缺乏动态管理,尚未有效关注学习者的学习成效、心得体会、需求变化等,缺乏对个人学习成果的认定,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四、项目化运行模式的完善措施
基于以上问题,结合苏州市的实际情况,可以从课程库建设、市场协作、成本分担、评价管理等方面进行实践,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模式。
(一)开发特色课程,创新教育教学形式
本着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宗旨,充分利用项目基地资源,发挥区级开放大學(社区培训学院)、街镇社区教育中心的功能,整合社会资源,通过调查问卷或访谈等方式了解市民的学习需求,开发特色课程,并探索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激发市民的学习热情。项目组将通过评选等方式挖掘、汇总各项目的优质课程资源,建立苏州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资源库,匹配需求地区,通过传授、体验、熏陶、共学等多种教育教学方式精准推送。如工业园区的公益课程进社区在课程资源的整合提优、推送进社区方面已经取得了区域性的成功经验,为苏州市全面实施推进积累一定的经验。
(二)引入社会力量,建立各方协作机制
“社区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公共事业,其壮大与发展仅靠政府的力量远远不够,需要吸纳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不断提高公共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满足人们多元化的、更高层次的学习需求。”[4]项目化管理模式的推进,将引导开放大学、社区培训学院、社区教育中心与机关、行业组织、企业、民非组织和专业化的社会机构等建立可持续协作机制,在学习场所、课程体系、师资力量、活动开展、志愿者服务等方面获得充分支持,以期弥补师资、场地以及学习资源的不足。姑苏区由于各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专职人员紧缺,较早开始社会组织的培育孵化,通过项目共建,委托社会组织开展具体的市民教育培训活动,引入了大量的社会力量,共同推进社区教育工作,产出了大量的优质课程,挖掘了一批优秀的社区教育志愿者。
(三)畅通经费渠道,建立成本分担机制
经费机制是项目最终形成自我运转的重要环节。社区教育是公益事业,多年来提供了许多无偿的教育服务。“社区教育项目推广运行中会产生相关费用,如学习体验费、制作材料费和一些餐费等,这些费用一般由区级社区学院、街镇社区教育中心以及参与的企事业单位投入一部分,余下部分由参与学习的个人承担,这样既减轻了政府投入的压力,又提高了个人学习的责任感。”[5]
(四)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多方评价机制
促进基层完善工作章程、岗位职责、考核制度等,并按章执行。建立申报评审、分级管理、逐步提升、规范运行的建设管理机制。引导基层通过项目化管理实践,建立完善的市民学习基本信息管理制度,加强市民注册信息、学习成果记录的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学习效果的分析、数据分析等现代化、信息化管理途径和方法。积极探索学习成果的奖励、考核和转换、认证制度。建立学校、社区、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完善基于学习者满意度和獲得感的社区教育项目建设绩效考核机制。
五、结语
近年来,苏州市社区教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较大进步,特别是在顶层完善、资源整合、队伍建设方面取得较大成果。市开放大学、区级开放大学(社区培训学院)、街镇社区教育中心、村(居)市民学校的四级阵地已形成并逐步完善。为了满足市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终身学习需求,苏州市推进社区教育项目化管理模式,拓展学习阵地,吸纳社会优质资源,将模式提炼为“科层联动、层级管理、试点先行、成本分担”,并进行了相关分析和论述,以期进一步完善模式,促进区域社区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发展,更有效地指导和服务于基层社区教育工作,提高社区教育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于云波.基于项目管理的高职院校治理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5(5).
[2]王欣,周培松.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3).
[3]钟伟.项目化成为社区教育“主菜”[N].中国教育报,2018-04-03(10).
[4]李珺.上海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7(33).
[5]刁元园.市民游学:社区教育体验式学习新载体——基于成都市民游学项目的实践探索与思考[J].终身教育研究,2018(1).
[责任编辑 方 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