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探讨
2020-06-08兰秀鸾
兰秀鸾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凸显,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成了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本文将从“有效引导”的必要性和方法策略探索和分析,以期望对小学数学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数学教学;有效引导;策略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9-0113-01
在过去的小学教学中,很多老师让学生采用背公式,刷试题等方法来获取比较高的考试分数。但就事实而言,这样的教学方法是极其不利于小学生的长远学习的,因为这样的方式并不能让小学生形成数学思维,只会让他们陷入只会做题的机器学习中。笔者通过总结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从而实现教师的“有效引导”策略。
一、有效引导的必要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提升。小学生的智力水平有限,处于一个成长阶段。大多数情况下只会正向迁移思维,其发散思维、逻辑思维等思维能力还极度欠缺。在面对很多新问题时,由于学生智力和数学能力还没有足够成熟,往往無法自己探究思考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学生在面对这些困难的时候,得到的只是教师简单地灌输答案灌输知识的引导,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依赖性。或者没有得到教师的引导,这样就容易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厌倦的情绪。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提升及教师的数学教学都是极其不利的。这个时候,教师适时有效地引导将会是极其重要的。
(二)满足新时期教学改革的要求。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总是习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学生也喜欢被老师“牵着牛鼻子走”。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了,他不仅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极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新课标要求,教育者必须对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改革,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回到引导者的角色上。掌握有效的引导策略,是教师发挥自身辅助作用的主要方式,通过有效引导策略,能够培养出独立思考的学生,也能够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有效引导的教学策略
(一)在发生知识认知冲突时进行引导。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同化和异化新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构件自身数学知识体系的过程。当学生在接触新知识时,发现和已知的知识发生了认知上的冲突的时候,有可能就会遇到困难,但是小学生的求知欲是强烈的,他们此时也会有强烈的探究欲望。这个时候,就是教师进行有效引导的关键时刻了,如果引导不及时,学生没有办法解决困难,遇到失败就极易放弃,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极大打击。如在教学时分秒时,有这样的题目:50米比赛跑步小红用了8秒,小兰用了9秒,她们俩谁跑得快?8秒()9秒,()跑得快。此时,学生从旧有的认知出发,只注重比较数字的大小,谁的数字大,肯定是谁跑得快了,就会想当然地认为小兰跑得快。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及时进行引导了,用时间记录跑步成绩时,用时越短,成绩就越好。
(二)在思维出现歧途时进行引导。小学生有着极其活跃的思维,容易受到影响,理解数学问题时容易偏离了方向,进入思维的壁垒,对问题的理解陷入僵局。此时,教师必须进行有效引导,及时帮助学生找回正确思维方向。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马上就会想起,个位上的数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那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很可能自然就迁移到,能被3整除的数,会不会个位上的数也是3、6、9这样的3的倍数的数呀。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及时的引导学生去探究。通过探究,学生很快就会发现,个位上是3、6、9的数并不一定能被3整除。此时教师再接着引导学生,想一想会不会跟整个数字上的所有数字都有一定的联系呢?把学生引回正确的思维方向上来,让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地探究出问题的结果来。
(三)在出现观点分歧时及时引导。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数学学习上,小学生的思维都是极易引发碰撞的,他们都有着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很容易在同一个问题上引发分歧。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很好地抓住这个特点,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探讨,在解决分歧中逐步引导其进行正确思考。
如在教学集合问题时,有这样的题目:我班一共有42人,喜欢唱歌的有17人,喜欢打球的有21人,两种都不喜欢的有10人。两种都喜欢的有多少人?这个时候学生很可能得出多种解答方式:
解答一:17+21-10=28(人)。解答二:42-10=32(人)17+21-32=6(人)。学生也可能还会有别的解答方式,但是显然解答二是正确的。这个时候,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可能就都会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教师这个时候就可以利用这个冲突,让学生上台来说说自己的解答思路及原因,让持其它观点的同学寻找漏洞和指正。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适时点拨引导,这样学生就能很快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
三、结语
有效的数学教学引导,一方面能够更好地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好地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锻炼学生思维,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得到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会得到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廖平.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探讨[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7(10):00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