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
2020-06-08梁丕桓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一些贫困生心理不健康、教育方式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代入感、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提出高职院校开展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组织心理调解课堂,找到心理修复方法;建立贫困生档案资源库,及时跟踪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法治实践教育活动制度化、常态化;因人施教,自立自强;制定科学的资助评定体系,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民政部门有效衔接,积极参加社会福利服务实践活动,培养知恩感恩、回馈社会的意识。
【关键词】高职院校贫困生 思想政治教育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2C-0015-02
高职院校贫困生大多数来自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偏”地区,有可能会受到不良风气、思想的熏染侵蚀,加上心智未全、社会经验少,经常伴有一系列不可以掌控的心理障碍。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采用传统的工作模式与方法已经日渐出现弊端,高职院校应当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方法,推进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解决贫困生的“思想贫困”问题。这是高职院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直接关系到校园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安定。
一、高职院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一)一些贫困生心理不健康。高职院校贫困生从入学开始到毕业,就获得国家、学校在经济上的各项资助,例如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以及学校的特困生和残疾學生学费减免等。在资助过程中,学校对贫困生资助的评价过于“粗线条”,把“建档立卡手册”作为获得高额资助的直接依据,这导致一些贫困生产生“等靠要”“不劳而获”的心理和思想,甚至一些贫困生社会责任感不强,集体荣誉感薄弱。此外,一些贫困生自卑心理严重,在学习、生活、就业、交际等方面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因此“扶贫须扶智”“脱贫先治愚”,思想帮扶对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育方式单一。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取单一的心理大课堂教育方式,或者辅导员、班主任采取课后沟通、说教等方式,与贫困生交流和互动的方式单一,难以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难以及时对症下药。由于一些贫困生从小缺乏关怀,因此情感复杂、情绪控制力弱,而这些问题难以被老师、家长发现。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教师必须及时、有效、全面地了解贫困生心理问题。目前,高职院校大课堂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在校生,没有针对贫困生的身心特点采取专门性、针对性的措施,即使个别高职院校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但是由于贫困生内心胆怯、自卑,往往不愿意去心理咨询,不愿意正视自己的心理疾病,羞于启齿。即使部分贫困生到心理咨询室咨询,也只能暂时解决缓解某一时刻的心理情绪。因此,有效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高职院校仍需要开发更多的手段和方法。
(三)思政课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代入感不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课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笔者在与学生沟通交流中发现,46.21%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较有或者非常有吸引力”,53.79%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对其吸引力较小或者缺乏吸引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以及学生对课程的兴趣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查发现,不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讲课水平很高,观点新颖,符合时代潮流和特点,课程内容精彩,但是学生的参与度较小。高职院校贫困生的特点是动手能力强,喜欢实践性活动,高速听力学习的感知能力较弱,过于理论化的课程内容并不能激发其求知欲和课程兴趣,也不能很好地帮助其就业,加之贫困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意义认识不足,导致他们对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兴趣不大,参与度不高,课程学习处于被动地位。
(四)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论轻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给大学生讲授一些基本的政治理论知识和方法,让其内化知识方法后身体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政治信仰,提升社会责任感。当前,高职院校“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贫困生的学习需要。据了解,贫困生更希望获得有实践价值的知识,希望获得能帮助自己解决各种难题的有效方法和行为指导方案。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要求等方面缺乏实践性,高职院校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社会实践性和生活指导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引导性弱。
二、高职院校开展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一)组织心理调解课堂,找到心理修复方法。高职院校贫困生的父母大多数常年外出打工,为了温饱问题四处奔波。贫困生基本由留守的老年人带大,学习、生活各方面条件较差,因此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与非贫困生相比,贫困生不愿意表现、表达自己,容易钻牛角尖,形成敏感、自卑的心理。因此,高职院校应组织心理调解课堂,以打开贫困生心扉、缓解心理压力,帮助贫困生找到一种“自助”的方式,例如自我寻找问题、自我化解压力、自我调适心理状态,从而使贫困生找到心理健康自我修复的方法,以解决各种心理障碍,增强心理抗压能力,培养健康的心理。
(二)建立贫困生档案资源库,及时跟踪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贫困生入学后,高职院校应通过有效的方法和管理,搜集贫困生的家庭状况、贫困状况、思想状况、心理健康以及学习状况的资料,并进行登记、整理,汇总成为电子信息,将贫困生档案形成网络化资源共享平台,供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辅导员、班主任等使用,以使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能及时跟踪帮扶贫困生心理状况,提高贫困生心理健康辅导的效率和有效性。另外,学校可以组织心理健康问答测试,让老师及时发现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以提前跟踪、帮助,做好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预案,切实做好贫困生的管理资助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法治实践教育活动制度化、常态化。法治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内容,法律意识的提高、法律素养的形成、法律应用能力的增强是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体现。高职院校贫困生由于受到特别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影响,其心理健康程度参差不齐,犯罪突发性、严重性均比非贫困生高,因此高职院校贫困生犯罪问题值得重视。但是,当下法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中的内容仅仅占一部分小章节,其法律知识少、教育意义弱。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应分为“思想道德政治教育”和“法律基础课”或者“法律应用”课程,或者把思想政治教育课分为“思想道德政治教育理论课”和“思想道德政治教育实践课”,在“思想道德政治教育实践课”开设法治能力提升的实践课程。另外,可以单独组织贫困生参与法治教育实践活动,使之制度化、常态化,并与资助等级评定、资助金额挂钩,使贫困生积极接受法治思想的熏陶,例如到监狱参观犯人的教化、矫正过程,参加法院刑法法庭关于青年大学生犯罪的审判过程以及公安机关对违法犯罪青年大学生的执法、处罚过程等,通过法治实践教育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一、理论化,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等实际问题。
(四)因人施教,促进贫困生自立自强。由于贫困生的心理成因复杂,因此必须具体分析贫困生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对症下药。首先,贫困生進入高职院校后对新的环境和事物充满好奇,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引导贫困生学习有利于自身身心发展、技能发展、就业的课程,考取技能证书,培养自学能力,增强学习自信心。其次,通过校企合作设立更多的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和校外奖学金,让贫困生获得更多的资助机会,摒弃“等靠要”的思想,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念。
(五)制定科学的资助评定体系,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招生、培育、资助、就业是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相辅相成、互为作用,一个方面没有做好,将影响其他方面的实施及效果。目前,高职院校出现“急于脱贫、赶于脱贫”的现象,贫困生只要顺利拿到“建档立卡扶贫手册”就能获得资助,导致一些贫困生形成“等靠要”的思想。目前的资助体系下,一些贫困生甚至产生“国家给我资助,学校无权管束”的思想。对此,高职院校应该对建档立卡贫困生设置等级评定,区别对待表现优秀和表现一般的贫困生,按照表现来给予不同等级的资助经费,让贫困生摒弃“不劳而获”的思想,从而营造良好的资助环境,使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正能量效应。
(六)与民政部门有效衔接,引入常态化社会工作实践活动机制,积极参加社会福利服务实践活动,培养知恩感恩、回馈社会的意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以学生为本,即尊重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关心学生的成长,开发学生的价值和潜能。高职院校贫困生思想政治工作要着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贫困生的“自助”能力。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坚持基本指导思想和原则的基础上,让大学生自主成长,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促使大学生在能力建设、情绪管理、团队合作、成熟的人际关系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高职院校充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学校通过组织贫困生参加社区工作,寻找社区中存在的问题,带领贫困生关心社区、服务社区,通过志愿者和社会福利服务活动,树立服务社群、奉献社会的社会责任感。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将贫困生的资助与参加社会工作实践活动进行有效衔接,让贫困生定时、定量地参加社会工作活动,并将之作为评定贫困生资助等级和资助经费高低的直接依据,从而最终促使贫困生摒弃“不劳而获”的思想。贫困生通过服务社区,既提升了能力,又认识了社会,培养了知恩感恩、回馈社会的意识。因此,高职院校与民政部门有效衔接,使社会工作活动制度化、常态化,是实现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和创新方法。
总之,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国家、社会、学校以及教育工作者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共同努力,不断地改进工作方法,总结工作经验,深入研究贫困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解决好贫困生面临的问题,实现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晓红,张洁,卢洋,等.贫困大学生就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1)
[2]陈斯娜.社会工作理念引入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9(3)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广西职业教育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的研究与实践”(GXGZJG2016B096)
【作者简介】梁丕桓(1969— ),男,广西桂平人,广西警察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