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可视化:让教学看见思考的力量

2020-06-08杨俊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0年6期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课堂教学

杨俊

[摘要]儿童潜能开发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表达。南京市天妃宫小学从思维导图到思维可视化,清晰地给出了学校课堂变革的思路图。如果说思维导图更注重工具性,那么思维可视化则是以“学生”和“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来建构课堂,立足思维可视化教学,让学习可见,让教学看见思考的力量。

[关键词]潜能开发;课堂教学;思维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8-0088-02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校始终坚持“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力量”的育人理念,逐步形成了“潜能教育”教育主张。为此,我们立足课堂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一、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生潜能开发

(一)概念的解读

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表达的图形技术工具,其主题的焦点集中在中央图像上,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图像向四周放射,分支由相关线条上的关键词构成,按重要程度逐渐扩散开来,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可以用色彩、图画、代码和多维度来加以修饰,以增强趣效。思维导图使左右脑协同工作,具有图标形象思维与词语抽象思维相结合的优势,是当代全脑学习、潜能开发以及富有趣效的良好载体。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图,是一种学习构思的路线图。

(二)实践与收获

2013年我校成功举办南京新鼓楼第一场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2014年至2015年连续两年在全区交流我校的教学改革思路,其研究成果《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生潜能开发的实践研究》多次在全市交流,得到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等专家的一致好评。我们还成功承办了南京市“促进学习力生长,加快质量新发展”小学教学工作现场会“综合实践”和“信息技术”两个学科的分会场活动。实践中我们获得了一些经验:

1.“图式激趣,启智增效”的导学策略

实践中我们通过“看”“读”“画”“用”的策略为“图式激趣,启智增效”进行导学。一是看思维导图,了解知识迁移。教学中教师巧妙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让学生把每一节课的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知识体系或是网络,学生就能很好地巩固新知并融会贯通。二是读思维导图,明白探究方向。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有日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并及时提示他们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逐步由学会到会学,找到自主探究的方向。三是画思维导图,培养解惑能力。要解决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应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画思维导图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用思维导图,训练思维品质。在运用中学生渐渐地接受并喜爱上这种美妙的方式,他们居然创造出花朵式、大树式、蝴蝶式等不同形式、色彩斑斓的思维导图。每一个创意理解的萌动,每一线思想灵光的折射,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当学习和思维导图结合在一起时,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等品质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不断的提升。

2.“图式激趣,启智增效”的评价方法

为了让评价更具操作性,我们简明扼要地从“评价要素”“评价等级”“综合评价”这三个维度,设计了《学科思维导图评价表》。这一表格既是师生评价思维导图的方法,也是绘制思维导图的要领。

二、基于思维可视化的学生学习力提升

在“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生潜能开发”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明确了学科教学研究的核心概念“思维可视化”,提出了具体的研究方向——基于思维可视化的学习力提升行动。

(一)概念的解读

1.思维可视化

思维可视化是指以图示、图示组合以及活动的方式把原本不可见的思维结构、规律、思考路径及方法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它既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教学策略,思维导图是思维可视化的一种,是思维可视化的核心工具。

2.学习力

学习力是指学生在学习知识、形成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学习转化力、学习创造力等综合品质,是支持学习活动的基础能量。

(二)实践与收获

我们以思维可视化为手段,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改变。

变化之一:备课——用《学案》让教师的教学准备聚焦学生

1.《学案》是将“教学日标”的设计变为学生“行为日标”的设计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教师对学生行为日标的设计如下:

(1)能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并正确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

行为动词:写一写,说一说。

(2)画图表示,通过分类、讨论、归纳,自主建构分数的意义,认识单位“1”。

行为动词:画一面,分一分,说一说,想一想。

(3)探索不同分数的意义,归纳并自主建构分数的意义,辩证理解分数与对应的单位“1”及数量之间的关系,能合理解释现实情境或数量关系中分数的具体含义。

行为动词:想一想,比一比,说一说。

(4)认识分数单位,能正确说出每个分数与对应的分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行为动词:说一说,想一想。

(5)联系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整、小数的方法,能在数轴上用正确的分数表示指定的点。

行为动词: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

将“教学日标”的设计变为学生“行为日标”的设计,是为了实现日标可视化向过程可视化的转变。

2.《学案》是将“教学流程”的设计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

如果说教案设计主要是对知识进行安排,那么学习设计主要是对“学生与知识的关系”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进行安排,为此我们必须站在“学生”和“学生的学习”的角度来设计。设计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活动”的设计,不是知识的讲解,每一个设计环节都必须有“动词”;二是“学生活动”的设计,不是老师活动的设计,每一个动词的主语应该是“学生”。还要落实三个具体活动案:一是“课前活动案”,以能够暴露问题为原则;二是“课堂活动案”,致力于有效解决问题;三是“课后活动案”,在于延展知識,生发新的问题。

课堂教学变成了学生活动,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无事可做,相反,这样的课堂对教师的挑战更大,只有既有底气又有灵气的教师,才可能在课堂上体现出机智和从容。

变化之二:学习——用“图”让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改变

1.课前绘制,让预习更有趣

用思维导图开展预习的主要意图,就是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能够在短时间内把握学习内容的要点,并理顺学习思路。可以通过绘制主题单元思维导图,整体感知知识结构;也可以绘制单元思维导图,明确单元主要结构是什么,分几个层级,每个层级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等。

2.课中绘制,让教学更优化

意义建构是学习过程的最终日标,知识创新便是通过这一过程实现的。思维导图由学生自行绘制、自我规划与自主调整,不仅可以使其自由地表述观点并描述思考过程,还给了他们自由的想象空间,以拓展思维,充分发挥想象力。

3.课后绘制,让复习更扎实

思维导图除了辅助课堂学习外,还可以是学生复习巩固的好方法。当学完某一单元或某一专题后,应该把相关知识整理成完整的系统框架,有助于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点系统地储存于未来的复习。思维导图就能够通过节点和连线把由中心辐射出来的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把知识点连成知识块,把知识块连成知识网,避免知识在头脑中杂乱无章地堆放。

三、思维可视化的未来愿景

让教学走向“可见的学习”,就是教师要看得见学生的“学”,始终知道自己的作用;学生看得见教师的“教”,并逐渐成为自己的教师。“可见的学习”的日标是让每個学生都成为心智自由的学习者,唯有帮助学生成为自我学习者(白定日标、自主建构、自我反思)并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才能让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

从思维导图到思维可视化,我们清晰地给出了学校课堂变革的思路图。如果说思维导图更注重T具性,那么思维可视化是以“学生”和“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来建构课堂。立足思维可视化教学,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为抓手,让学习可见,让教学看见思考的力量,真正实现我们的课堂愿景:以儿童为本,让儿童优美生长;以课堂为本,让学习真正发生。

“让教学看见思考的力量”就是立足儿童,树立儿童的主体意识,让教学看得见儿童;“让教学看见思考的力量”就是关注思维,促进儿童学习方式的转变,让教学看得见儿童真正在学习;“让教学看见思考的力量”就是聚焦课堂,激发儿童思考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学看得见儿童生命在成长。

(责编 韦淑红)

猜你喜欢

思维可视化课堂教学
“思维可视化”教学,引发“每一个”的“脑内革命
核心素养指引下的多元智能教育改革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