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闽南童谣的幼儿结构游戏指导研究
2020-06-08黄榆婷
摘 要:結构游戏(又称建构游戏)作为一种创造性游戏,对幼儿的认知、动作和审美等方面的发展均有积极作用,笔者所任教的幼儿园地处闽南地区,具有丰富的闽南本土文化资源,本文尝试从资源整合的视角,通过选择适宜的闽南童谣、发挥闽南童谣在结构游戏中的作用从而构建结构游戏组织形式、优化结构游戏指导策略,将闽南童谣融入幼儿结构游戏中,提升结构游戏的教育效能,传承闽南文化。
关键词:闽南童谣;结构游戏;游戏指导
文化,是一种高级的精神软件。闽南童谣作为闽南本土文化资源的瑰宝,理应成为扩展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内容,又因其蕴含游戏精神,也是幼儿能利用的游戏资源。依据美国心理学家贾维游戏资源理论,闽南童谣是能够支持儿童游戏、丰富其生活经验的文化环境的一种戏外资源。现有的研究表明,闽南童谣在幼儿园的应用尚不成熟,在幼儿结构游戏中应用的研究更少。同时,笔者在教育实践中也发现,目前幼儿园结构游戏存在:教师游戏指导流于形式,方式过于单一,无法有效激发幼儿的游戏热情等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幼儿结构游戏的组织开展与指导,将闽南童谣所隐藏的教育价值充分挖掘,使其成为提升幼儿结构游戏效果的有效手段。本文将从教育实践层面考虑,把闽南童谣作为结构游戏的一种外部资源,尝试对如何实施基于闽南童谣的幼儿结构游戏指导进行分析阐述。
一、 选择适宜的闽南童谣进行结构游戏
闽南童谣内容丰富,生动地记载了闽南人的生活劳动点滴及智慧,包括了民风民俗、生活景象、艺术活动、节日节令等。但有些童谣内容并非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认知需要,因此选择优适合的闽南童谣是实现其教育价值的有效途径。
笔者基于教育实践总结了选用闽南童谣的四点依据。
(一)童谣内容贴近幼儿生活且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教师应从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入手,着眼于厦门本土文化特色,将闽南童谣由浅入深地运用于幼儿结构游戏之中,使结构游戏活动具有地域性、生活性特点,并能满足各个年龄段幼儿的发展需要。
例如,童谣内容应积极向上且贴近幼儿生活,诸如《点仔点》等内容并非积极向上的,而《跛脚汉》等此类童谣描述的故事脱离幼儿生活,幼儿不易理解,故均不适合选取。除此之外,挑选童谣时还应做到符合幼儿各个年龄段特点:小班幼儿处在具体形象思维的萌芽阶段,观察停留在表面,应而选取的童谣内容应是篇幅简短,表达意象为幼儿所熟知的,例如《泡茶》等均是主题内容单一且贴近幼儿生活的,而中大班幼儿则可以选取《讨海人》等内容丰富,具有情境性的闽南童谣。
(二)童谣内容富有建构元素且能延伸到结构游戏中
闽南童谣包罗万象,但并非所有童谣内容都具有建构元素,当童谣内容较为抽象时,很难延伸到幼儿的结构游戏中,例如童谣《十二生肖》虽能加深幼儿对生肖的认知,但要进行十二生肖的造型表现是有难度的,反之,展示闽南特色建筑(骑楼、古厝、土楼等)、闽南工艺(花灯、漆线雕等)等这些童谣内容则较为具体形象,更适合幼儿进行建构。
(三)童谣文本可推动建构进程且具有传承价值
虞永平认为:“每个幼儿园都处在特定的自然、社会及文化之中,都有自己的优势资源,这些是最能引发幼儿主动学习的。”优秀的闽南童谣也是能引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外部资源,能推动幼儿建构进程并具有传承价值的。
(四)童谣故事富有情节可激发建构热情
具有故事情节的闽南童谣,能够激发浓厚的建构热情,如《五月节,扒龙舟》中描绘了赛龙舟的景象,将激烈比赛氛围传递给幼儿,让他们自发建构龙舟、船桨并开展龙舟赛,游戏中他们专注、富有创造力,同伴合作能力也很大的提高。
二、 发挥闽南童谣在幼儿结构游戏中的作用
(一)通过闽南童谣,明确建构主题
闽南童谣的内容为幼儿的结构游戏明确了主题,幼儿在童谣创设的情境中进行有目的建构。
例如,闽南童谣《渔歌》中展现了渔夫出海的情境,幼儿在建构中会不自觉地在脑海中浮现船夫出海的情景,自主将生活经验和建构学习经验进行嫁接与实践。
(二)通过闽南童谣,增加建构乐趣
闽南童谣富有童趣,童谣中的故事情节以及鲜明的人物形象往往能充分激起幼儿角色扮演的兴趣,他们以童谣中角色的身份进行建构,使游戏的过程更有乐趣。
如《安童买菜》中描绘了安童哥上街买菜的经历,他的菜篮里的东西就是闽南人日常最常见、特色食物,基于此童谣,幼儿化身顾客、商家,随着童谣情节的发展,在叫卖中,不断利用材料制作出店铺的货品,建筑沿街的商铺,这正是童谣的优势,它能激发自主建构,引发建构进程的推进,感知建构的乐趣。
(三)通过闽南童谣,展开建构想象
闽南童谣很多是孩子游戏中记录下来的童言童语,充满画面感,就像建筑工人的设计图纸,可以为幼儿建构提供参照物,促使幼儿将听到的童谣、想象出的画面,变成立体的建构作品,创意和灵感也随之迸发。
例如:《围炉歌》中描绘了大年三十闽南人家吃团圆饭的场景,幼儿可以通过童谣的描绘,展开想象,模拟、还原年夜饭的场景进行建构。
三、 构建基于闽南童谣的幼儿结构游戏组织形式
结构游戏中,教师又应采取何种组织形式?笔者根据教育教学实践总结出如下。
(一)先学习童谣,再进行建构:童谣是游戏经验的来源
《当代教育心理学》提出“迁移学习”理论。两种学习间会互相影响,此影响包括了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依据这个理论不难看出,先学习童谣,再进行建构这一组织形式就是一种迁移学习,这种迁移效果如何呢?根据代克和伍德沃斯提出的“相同元素说(又称共同要素说)”理论,迁移效果取决于童谣与游戏间联系度的高低。由此,童谣成为游戏的“原材料”,再通过操作将这种“原材料”迁移到当前的结构游戏中,可以提升幼儿建构能力。
綜上所述,该种组织形式可总结为:对初步感知童谣—学习童谣—深入探索童谣—进行创造与表现。该种组织形式适合认知理解水平较低,结构游戏经验略有欠缺的幼儿。
(二)边建构边学习童谣:童谣是游戏内容的线索
个体学习的认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后,能够构建出新的认知,这也就是美国心理学家维特罗克提出的“生成学习理论”。幼儿边建构边学习闽南童谣则便是生成学习的一种方式。当幼儿建构遇到困难时,他们就可以将其与头脑中的童谣内容建立联系,相互作用,此时童谣成为一种参考,幼儿理解加工童谣内容后便可生成新的想法和创意,从而完善自己的结构作品。
综上所述,边建构边学习童谣的组织形式对游戏中幼儿的建构表征水平和认知理解水平要求较高,教师采用此组织形式时应重在借用童谣所创设的情境、故事情节的发展去推动幼儿建构的进程,童谣在此仅作为一种参考。
(三)先建构后学习童谣再建构:童谣是游戏过程的参照
根据学习反馈的原理,先建构后学习童谣,幼儿可以自我检测、矫正后再进行建构。游戏后幼儿可以把自己的作品与童谣的内容进行对比,一方面评估自己的作品完整性和不足;另一方面,童谣中出现关于民风民俗、过去人民生活景象的内容,幼儿在平时较少看见,此时童谣就可变成有针对性的补充说明,幼儿参照童谣完善作品细节,提升建构水平。
上述三种组织形式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教师应基于本班幼儿的游戏情况、发展水平进行选用,并利用童谣资源为幼儿建构提供有意义的“原材料”,最终促进幼儿建构水平的发展。
四、 优化基于闽南童谣的幼儿结构游戏指导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因次,结构游戏的指导策略是以幼儿为主体,其目的旨在激发幼儿建构游戏的热情,满足幼儿游戏需要,进而提高游戏质量。
(一)策略一:观察、识别,帮助幼儿获取建构相关经验
幼儿思维是具体形象性的,而闽南童谣所表达的内涵却是抽象和深层次的,幼儿若想利用闽南童谣这一外部资源进行结构游戏,则需借助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的表现物。如:在建构“闽南古厝”时,教师运用此策略,发现幼儿在建构时对古厝的外型、结构等建筑要素还不够了解,于是引入闽南童谣《红瓦厝》,富有韵律感的歌词,让幼儿能够立刻抓住古厝的外形特征,进而通过图片视频、实地探究、写生绘画等方式,获取了有关建构物的直接经验,推动了建构的进程。由此可以看出表现物的获取需要教师通过观察与分析识别幼儿的建构行为,并在适当时机给予。
(二)策略二:互动、启发,引导幼儿合作建构
结构游戏能够促进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在结构游戏中幼儿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共同讨论,互相启发,联合建构,主动自我发展。在建构任务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幼儿还可通过任务分工的形式,互相学习,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建构水平的提升。
(三)策略三:转化、创新,支持幼儿创造性建构
基于闽南童谣的结构游戏需要幼儿将童谣中获取的间接经验转化成为建构经验,但笔者发现幼儿要将脑海中的想象转换成三围立体作品时却遇到瓶颈。如果幼儿经过反复尝试效果仍不佳时,就需要教师顺势引导:(1)支持型参与:运用象征性材料或引入新的童谣内容,适时地以游戏的参与者、方法的带入者,参与到幼儿游戏中去,将提升的技能巧妙地隐含于游戏情境中。(2)“问题型”参与:在不中断幼儿游戏基础上,通过寻找问题帮助幼儿及时找到建构关键点。
闽南童谣是闽南人民传承下来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将其融入结构游戏之中,有助于拓展结构游戏内容,引导幼儿感受闽南童谣的魅力,加深对闽南文化的认同感。笔者也将继续挖掘优秀的闽南童谣,优化基于闽南童谣的幼儿结构游戏指导策略,为幼儿的成长注入新的可能。
参考文献:
[1]沈雯.幼儿主题探究活动中的闽南本土文化传承路径探析[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4(6):60-62.
[2]庄超颖.论闽南童谣的游戏精神[J].泉州师范学院报,2013(10):41-44.
[3]凯瑟琳·贾维.游戏(王蓓华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8-10.
[4]施丽云.闽南童谣与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碰撞[J].亚太教育,2019(8):191-192.
[5]陈踌,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84
[6]教育部基础教育司.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S].2012.
作者简介:黄榆婷,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市东浦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