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之花开得更绚烂
2020-06-08吉芳芳
摘 要: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教育的根本,也是适应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和信息化时代对学生学习要求。学科思维是对某一学科的本质的认识方法,它在认识活动中被反复运用,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建立学科和运用学科解决问题的指导性思维。高中政治学科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包括辨析性思维、辩证性思维、发散性思维、规范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思维;高中政治;教学
一、 概念理解巧对比,增强辨析性思维
著名教育学家杜威谈到:必须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脱离思维的知识是死的知识,是毁坏心智的沉重负担,因为它冒充知识,从而产生骄傲自满的毒瘤,它是智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持久的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唯一直接途径,在于把注意力集中在要求思维、促进思维和检验思维的种种条件上。
在高中政治课的学习中准确地理解概念,严格地区分易错易混点,仔细地检查思维过程,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批判性和深刻性。这种辨析性思维是明确学习概念,正确认识事物,正确推理的关键,高中政治课四本必修教材当中都有多种易错易混点,基本都是概念的辨析,而这种概念的辨析应该在课堂教学上注重培养。一系列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获得,都离不开作比较、找联系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比较中区分事物,在联系中认识规律,既可使学生获得牢固知识,又在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发展了思维能力。
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堂课中,学生首先是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概念不明确,所以我把精神文明放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四个文明关系中探究,通过比较同学们明确精神文明建设就是要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通过找联系同学们明确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文化目标的一致性,即明确精神文明建设为其他三个文明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发展生产力这一部分当中,引导学生比较“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基本文化权益”“一般文化权益”概念的不同。让学生明白,文化产业的主要目的是追求经济效益,是文化与经济交融的产物,所以发展的主体是企业,文化产业满足的就是公民的一般文化权益,这种文化权益是和本人的经济收入相联系的,不是全民平等的。而文化事业则是为了追求公益性,发展的主体是政府,是为了满足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必须要通过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来实现。
二、 现象认知多角度,培养辩证性思维
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的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它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在逻辑思维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不允許出现“亦此亦彼”“亦真亦假”的情况,因为那会带来逻辑上的混乱,使思维无法正常进行。但这种情况在辩证思维中则是被允许的,我们需要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注意分析问题的条件性和角度性。
高中学生容易在思维当中存在片面和偏激,主要原因有二。第一,政治课学科是从课程性质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需要宣讲国家的主张和意志,而国家意志的宣讲往往会距离中学生的实际比较远,显得比较抽象,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第二,我们的政治课程必须反映时代脉搏,关注种种社会现象,而各种社会现象是错综复杂,变化万千的,所以学生在社会现象的认知中也往往存在片面的问题。为了解决这样两个问题,培养学生辨析思维的能力,我们必须让学生多角度思考认识社会现象,树立正确价值观,实现政治课德育目标。
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课中,通过课前学情了解,我发现同学们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认识上存在的片面性有两种:第一是看到现实生活中国人的很多不文明现象,认为中国公民道德素质普遍低下,也就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成就小。第二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中形式多于内容,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为了解决上述思维的片面性,我在教学设计上,纵向采用历史眼光,用发展观点看待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刚建国时教育的落后状况,采取各种发展措施以后教育的种种成就,在纵向对比中学生立刻明白了我国在努力的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同时还在横向中让学生从多个方面大量搜集和展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光教育他们就列举了义务教育、大学教育的发展,各种关注教育的措施十多条。通过纵向比较和横向列举,同学们非常认同我国在精神文明建设当中成绩斐然。
为了让同学们切身体会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实际意义,我让学生相互介绍自己知道和参加过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并分析参加的意义,教师继而播放了我校师生全员参与下我校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单位的视频,学生通过分析和介绍,明白了精神文明建设人人参与的重要意义,继而理解认同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有了巨大的政治认同感和社会自信感。
三、 思维导图勤使用,引导发散性思维
知识的增加不等于智力和能力的提高,就好像人的年龄的增长不完全等同于人的品德、智慧、体质的增长一样。学习的本质不在于把自己变成一本百科全书,一个两脚书橱,而是理解思想,学会思维,解决问题,创造新知。发散性思维方法:指思考中问题的信息朝各种可能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信息,使思考者尽可能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我们认识事物和分析问题时,不能只从单一角度去考虑,而应多角度、多方位去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说明同一问题的能力。通过正向、逆向的多方位思考,找到知识的新组合、新关系,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形成网络,拓宽了学生思路,丰富了想象力,提高了知识的应用能力。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勤用思维导图,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思维导图可以有多种形式,最常用的将本框知识前后联系,按照某种逻辑关系梳理起来。在《建设社会精神文明》这一课中。我们的思维导图设计如下:我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出发,精神文明建设主体是“人”,“人”要立足于中国“实践”,开创丰富多彩的“形式”,而人们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意义是培育“文明风尚”,而国家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产业和事业”,“根本任务”也是要回归到人上面;各行各业的文明风尚好了,我们的“文化强国”目标就实现了,而文化强国目标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就不远了。
四、 学生活动准点拨,强化规范性思维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是人文学科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高中政治学科对高中学生的知识专业理解、科学分类的构建和规范性思维的形成与应用等方面提高了要求。政治學科的规范性思维应该包括,价值观正确,即观点符合我国法律法规和主流指导思想;表述专业,即政治学科语言的表达要准确、科学、严谨和专业;思考问题要符合基本学科审题规律和表述方法等等。而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密切关注学生活动,发现一些不规范的行为,能及时准确地点拨和引导,对于增强学科思维的规范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学生对课堂问题探究的角度必须符合要求
为了让学生理解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和重要性,我在播放中国梦所取得巨大成就之后,分别从政治腐败、企业污染环境和人的法纪意识不强等三个领域展示了存在的不文明现象,设计一个探究活动请从“人自身”思考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建设中为什么会存在这些现象?有什么危害?
这个活动的要求是从“人”的角度,而不是其他角度,目的是得出人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纪律”的重要性,而部分学生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审题不清,我在上课时发现学生讨论角度偏了,我必须立刻打断并指引学生看清探究题目要求。如果在课堂上经常有这样的引导和规范,学生审题的规范性和严谨性的思维习惯就养成了。
(二)学生课堂语言表达力求要规范
学生在整个课堂表述当中,出现了许多表达随意,不够科学的情况,比如发展文化事业、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漏掉基本二字,我在点播时务必指出,基本文化权益和一般文化权益的区别,必须表述规范。比如学生也经常说,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四有公民,我会追问,四有是指什么,部分学生并不能完整地表述答案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纪律。
五、 小组合作常开放,培养创新性思维
信息时代的学习要求从传统的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知识是信息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而知识和信息是以大爆炸的形式扑面而来的,在这种浩瀚的数字化大海中,必须培养学生搜集、挑选和使用知识,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创新思维,是人在思考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和认识世界,从而提出具有创造性和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它是创新或创造的思想基础,是培养人的创新能力的核心,更是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事物的高级复杂的思维,是在思维过程中追求独到、新颖、最佳,从而形成新的思想、见解和办法的思维。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学会处理信息,形成自己特色的见解。
我在讲解教材第二幕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这一幕时,设置了开放式的小组主题式探究,分别从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三个组进行探究,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独特性和创造性,我坚决不干预学生的思维过程,只给学生提了两点要求:第一点,每个小组课堂成果展示的时间是3到4分钟。第二点,要求能列举我国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事例,让同学们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充满信心。其他所有形式和内容同学们都自己讨论决定。
在课堂上教育组同学,采用了穿越的形式,从新中国成立前穿越到新中国成立后,分别从义务教育、高校招生、教育质量等分析教育成就。科技组同学从屠呦呦和莫言两个诺贝尔奖得主谈开来,分析我国为什么培养不出诺贝尔奖人才发展到可以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都培养出了诺贝尔奖人才,同学们的分析可谓精彩绝伦。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组则分别从《捉妖记》的巨大票房收益和青岛市中山公园的开放讲我国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方面采取的种种措施和老百姓的受益。三组同学的展示有的幽默,有的活泼,有的侧重切身体验,有的侧重理论探究,有的一人展示,有的群体展示,可谓百花齐放,各具特色,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透露着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张鹏.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研究[J].名师在线,2018,64(27):53-54.
作者简介:吉芳芳,山东省青岛市,山东省青岛市第五十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