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探索及思考分析
2020-06-08白纯婷
摘 要: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最不能少的就是节奏感,它是音乐的灵魂,相同的音调不同的节奏将会有不一样的音乐感觉,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不能缺少节奏训练。本文主要会从音乐节奏训练出发,以初中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简谱版为例,来探索该如何提高学生的节奏感以及欣赏音乐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音乐;节奏训练;音乐教学
在初中音乐教科书中或多或少会有一些节奏型的音乐作品,他们有明显的特征,方便人们记忆,有利于乐曲结构上的统一,而缺乏节奏感的学生遇上这样的曲目就会觉得头疼,但是作为音乐教师就是应该迎难而上,帮助学生解决这样的困难,为此笔者将从节奏感的重要性,当今的音乐教学现状以及该如何提高学生的节奏感这三方面进行展开。
一、 节奏感的重要性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是一种律动,它的每一拍时间都一致却通过强拍和弱拍的差异给人一定规律下轻重缓急的感觉。有些学生的节奏感与生俱来而更多的节奏素养是后天培养的,作为初中音乐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有效培养节奏感。因为它关系着音乐的表现能力,倘若学生没有节奏感在演唱的过程中还需要打着拍子,那么毫无疑问这样的方式会影响学生的表演。很多学生遇到有前奏的歌曲就很难跟上,从第一段就没有跟上节奏,让观看的人和演唱的人都觉得十分别扭,因此帮助学生建立节奏感不仅能够帮助演唱的学生建立对表演的信心,也给听众一种试听上的享受。
二、 当今初中音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
青春期的学生对于教师径直给予的命令一般都会产生抵触情绪,而遇见自己难以胜任的任务时产生的抵触情绪会更加严重。在中学的教材中合唱、合奏还是占有一定的比重,如果学生的节奏感不行,在影响教学进度和成效的同时也会严重打击学生的活动积极性,甚至导致学生之间产生隔阂。合唱、合奏除了教材上的规定之外,教师也喜欢在课堂上运用这种形式丰富课堂活动,增进与学生互动,这个时候有的学生可能会因为自己所分到的声部或者是谱子而出现一些问题,导致有的学生无法在适应的乐谱上进行演唱而影响到整体的配合,出现有些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浑水摸鱼或者是跟不上拍子的情况而影响音乐的整体感。对于这部分“拖后腿”的学生而言其容易滋生消极的情绪,具体如赶不上节奏的学生易产生自卑的情绪,更有甚者将错就错影响教师的排练和讲课。不同的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和音乐的演绎都会有不一样的表现,从而更加影响学生的学習,这样的恶性循环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极其不利。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节奏感的时候应该适当地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实现“因材施教”的局面,避免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而影响音乐教学。
(二)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师教学秉着效率最大化的教学态度,教师在给学生进行节奏感训练的时候都是按照大部分学生的节奏感情况进行展开训练,以《牧歌》为例进行训练的时候更多会采用传统的音乐教学形式让学生进行分段表演。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可以最快的速度让学生掌握某个章节,也会让全班学生的演唱走向正规,甚至可以快速地表演出一个作品来,但是学生难以理解整体的歌曲,有些学生不熟悉其他声部学生所负责的音乐部分,整体表演起来会让人觉得很混乱。并且对于节奏感差的学生,好不容易适应了自己声部的节奏,将自己的声部放到整体曲目中,又开始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甚至于忘记自己所要表演的内容。这样的方式很难提高学生的节奏感。教师还是应该对于这些学生进行专业训练,帮助这些“拖后腿”的学生跟上大部队,多从帮助学生的角度入手,而不是通过批评或者质问的方式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和其他学生的不一样,产生负面情绪。
三、 如何提升学生节奏感
在上文中笔者为大家分析了节奏感对于音乐而言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了当今音乐教学中学生遇到的问题以及教师在音乐课堂中需要修改的方面。接下来笔者将会从如何提高学生的节奏感这方面进行分析。
(一)改变教学理念
无论是从提高学生的节奏感还是响应当今的新课改要求,笔者认为作为音乐教师都应该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和落后教育模式。在素质教育还未普及的时候,部分学校对于音乐的教学并不是很重视,教师也没有意识到节奏感对于音乐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没有专门选择一两个方法可以训练学生的节奏感,也有部分教师即使知道节奏感对于音乐的重要性,也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或者什么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因此想要提高初中同学的节奏感,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校或者其他师生对于节奏感的重视程度。只有在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节奏感训练,才有可能有效地提高同学们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加深同学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学生也可以通过节奏感的训练,加深对音乐学习的理解从而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更何况现在的课改把音乐课提升到一定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学习性,教师要清楚学习音乐课程不但是一种释放课堂学习上产生压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在培养学生学习的技能,因此对于节奏感的训练切不可跟主课学习一般,要求学生一定要符合这样的方法,而要采用轻松愉快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对于节奏感的意识,从而达到学生真正掌握学习内容的目的。例如采用击鼓传花的方式让学生明确强弱弱的节奏、四四拍的节奏,不符合节拍的学生就需要上台表演,来“强迫”学生不得不熟悉常用的音乐节拍。或者是利用歌曲填空的方式来训练学生是否能够明确歌曲节奏,一旦和原唱不一致,那么就可以要求学生表演节目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明确自己需要提高的方面,且不会让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不仅如此,教师更应该遵循个性化教育的方式,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展开不一样的教学方式,而不是一视同仁,让优秀的学生产生优越感,让节奏感较差的学生产生自卑的感受。当然这样的区别对待还是不能做得太过明显,不然反而会弄巧成拙。
(二)借助音乐背景
反复练习一首歌曲的演奏或者是表演无疑是单一、无趣的,特别是经常跟不上节奏的学生经过长时间的训练,肯定会严重丧失学习积极性,甚至有些学生甚至对歌曲的热情或者是初心都会丢失。练习歌曲《七子之歌》为例,笔者就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同学们投放有关香港澳门和祖国统一的背景,让学生利用自身对于国家统一的认知谈谈自己听过《七子之歌》之后有什么感受,在课后笔者也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自身资源了解一下《七子之歌》的创造的环境和意义,经过对于《七子之歌》的课前调查之后同学在练习《七子之歌》的节奏时,就可以保持没有调查之前更加持久的激昂情绪。而这样的情绪其实就已经足够学生掌握《七子之歌》的节奏了。因此教师还是应该多花些时间在音乐的背景调查上,帮助学生树立对于该歌曲的信念感,这样的信念感才是让学生保持活力和热情的关键。
(三)利用伴奏
為了提高学生的节奏感教师总是会选择各种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节奏,而在众多的方式中利用伴奏的方法却是一种很有效并且非常重要的手段。很多学生在清唱的过程中会无意识地拖长音或者是延长节拍,在听者耳里似乎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一旦让学生合伴奏的时候,学生就会对不上伴奏或者是唱快。因此笔者建议如果音乐课堂能够有一定条件的话,教师还是应该在教授学生歌曲的时候可以借助一些音乐设备,让同学们通过这些设备来掌握音乐节奏。比如通过有节奏地进行跺脚、拍手等动作,让学生熟悉四四拍,四二拍的节奏方式,日后遇见这些节奏也会通过这种肢体上的节奏来帮助自己演绎歌曲,这样的训练方式不仅可以让同学们协调了肢体动作,还可以让学生加深对音乐节奏和旋律的理解。例如在学唱《雪绒花》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放伴奏让学生一一组队演绎,在演绎过程中将伴奏静音,听学生是否会失了节奏,能否和伴奏一致,来锻炼学生的节奏准确性。
(四)增加教学互动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增进教学互动。教师要知道音乐出现的原因就是帮助人们舒缓压力、记录劳动成果,而初中阶段的学生对整个世界和周围事物都充满了浓厚的好奇心,这个时期的学生接受新鲜事物也非常快速。因此教师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应该要考虑如何才能有效地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而在音乐课堂上增加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就可以帮助教师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来主导教学互动的游戏。当学生成为游戏的主导人员时,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维护游戏规则,人为地代入主人公精神,学生一旦自己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就不由自主地认真参与节奏训练,这样可以有效地引起他们对节奏训练的兴趣,也能够更快更好地掌握音乐教学中所教授的内容。笔者曾经借助节奏接龙的游戏和学生们进行有趣的互动,笔者可以在《金色乐章》单元课上选择一首歌曲《夜曲》的一段节奏,由笔者开头通过肢体语言将节奏表达出来,再由学生们将这个节奏依次传接下去,这样的节奏接龙游戏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模拟老师的肢体语言进行节奏感训练,也帮助老师和学生在轻快的游戏氛围中进行有效果的互动。随着这样的互动游戏的增多,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会更加亲密,学生也会对音乐的节奏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会对音乐演绎产生一定的信心。除了模式化的节奏练习之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尝试将歌曲变奏的方式改变歌曲,让学生了解节奏的重要性,懂得为什么要保持原本的节奏,或者会出现改变的原因。
四、 总结
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性想必各位同仁都是有目共睹的,在初中课堂中设置节奏感训练可以更早地帮助学生更理论地接触音乐,对音乐教学方面的重视程度肯定会越来越大。音乐教师要以此为荣,主动改变陈旧的教育理念,因此更要重视学生的节奏感训练。
参考文献:
[1]贾璐.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探索及思考分析[J].北方文学,2017(8):170.
[2]史美玲.初中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探索及思考分析[J].音乐时空,2015(1):173.
作者简介:白纯婷,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