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文体意识 坚守语文本位
2020-06-08张秀娟
摘 要:在教学中我们经常有这样的疑惑:备课时,看到眼前的这篇课文总要问自己,这课到底该教什么?怎么教呢?怎样才能教出一篇文本的个性来呢?是我们老师最困惑的问题,这便也成为我们的努力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语文;意识;分类
一、 为什么要增强文体意识
文体意识是部编教材一个显著特征,新增选文主要从文学的角度选用,从诗词歌赋,到小说、戏剧、文言文、民间故事、童谣等文体。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说“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因为作者在创作不同文体的作品“编码”方式是不同的,小说以“曲折情节的推动,环境描写的烘托刻画鲜活的人物形象”见长,古诗以其“诗言、意象、意境、抒情表意”独居;寓言则“小故事凸显大道理”……每一种文体都有其獨特的文体特点,独特的语言特色,独特的篇章结构,独特的表达方式。所以,循着文本的文体特征,把童话教成童话,把小说教成小说,把散文教成散文,我们才能使语文教学朝着更为本真自然的方向发展。而且就课堂而言,有文本意识,目光自然聚焦在文本表达的最大特色上,教得必然准确;有文体意识,课堂必定讲求整合,疏密有致,教得必然大气。
二、 什么是文体及分类
什么是“文体”?《辞海》的解释是“文章的体裁”。具体地说,文体就是对文章和文学作品样式的总称。
关于文体的分类,各路专家众说纷纭,各持己见,不好细说。我们大体可这样简单了解:按照文章体裁分类,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公文等;按文学形式分类,通常的四分法: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
三、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哪些文体样式
小说:《桥》《穷人》《刷子李》《凡卡》《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金钱的魔力》《少年闰土》《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小兵张嘎》《红楼梦》《儒林外史》。
诗歌:古诗词(现用教材共49首,部编教材増至129篇,不单单是数量的增加,更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现代诗:
《我想》《童年的水墨画》《有的人》《太阳是大家的》。
散文:《梅花魂》《桂花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匆匆》《山中访友》《桃花心木》《怀念母亲》《落花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神话、童话、访谈录、寓言、剧本、文言文(新增15篇)
四、 例谈几种文体的教学(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
小说教学
(一)什么是小说
小说是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表达思想感情,艺术地反应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其文体特征是:
1. 丰富而细致的人物刻画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种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人物描写角度有正面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侧面描写就是通过他人言行来反映人物等(又叫侧面烘托)。
2. 完整而巧妙的情节铺叙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3. 具体而独特的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重要的作用。在小说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4. 超越而丰富的虚构艺术
我们知道,小说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的老师把《慈母情深》归为小说,对吗?当然不对,因为是作家梁晓声回忆母亲的一篇文章。
(二)小说教什么
两个基点定方向:
1. 基于文体特征,发掘小说的教学价值:
(1)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主要内容;(2)揣摩人物形象;(3)分析环境描写;(4)把握主题思想。
2. 基于学情根据课标把握教学目标的度,结合一课在单元编排中意图定点。
(三)小说怎么教
策略建议:找准典型——品读发现——学以致用
◆典型的表达方法、典型的结构安排、典型的语言特色等
※典型的表达方法:正如今天张珂老师执教的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课始张老师开门见山,直入主题。这节课我们也要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来认识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小嘎子,作家徐光耀是怎样刻画小嘎子这个人物形象的呢?
因这课是节选,小嘎子的性格特点并不完整更不丰富,因此老师补充小说中《小侦察兵》片段,依然抓住动作描写,认识一个个性丰富的小嘎子的形象。张老师引导孩子们读、找、品、悟,读懂人物形象的同时领悟其细致、准确的动作描写,可谓设计精巧。
窥一斑而见全豹,《“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典型的外貌、语言描写,《穷人》中桑娜的矛盾心理描写。
※典型的结构安排
《凡卡》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作品,打我从教至今25年,教材更新几次,经典就是经典,常读常新,我们也应常教常新。这篇小说最大的表达特点是将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回忆乡下生活三部分穿插起来相互映衬、相互对比的写法,所以在阅读中关注凡卡的悲惨命运,领悟本文中对比的表达方法便是教学主要任务。
第一次对比读(直接聚焦3~15自然段),发现不同。
师:课文很长,让我们把视线落在3~15自然段。读出不同——对比读回忆和写信的段落,找找凡卡前后生活的不同,填写表格,待会儿交流。
生1:从回忆内容中,我看到凡卡十分快乐,十分自由。从书信内容中我看到的凡卡痛苦。
生2:我在第8自然段发现凡卡是受人欺负的,在第13自然段中发现凡卡是活泼开朗的。
生3:我从第13自然段“多么快乐的日子呀”中知道,爷爷还带他去砍圣诞树,他生活得很幸福;从8自然段“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毒打”中发现他在莫斯科老板家生活得很悲惨,很可怜。
师:学文至此,一处处的不同都被你们发现了,真了不起!你们看到了不同的凡卡。不难看出这一处处的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二次对比读,发现相同。
师:请同学们继续思考、发现,凡卡乡下生活真的如大家说的那样快乐、自由吗?请同学们再次走进文本细细读一读。
这一次深入阅读与合作共学,让学生又在文字中走了一遭,发现了一个相同的凡卡:无论在乡村还是城市,凡卡都是那样的孤独、可怜、卑微和贫穷。由此,学生体悟到写凡卡从前的快乐是为了反衬现在的痛苦,进一步体会到对比写法在表达文章主旨方面的作用。
第三次对比读,与《凡卡》原文对比,发现相同和不同。
※典型的语言特色
(如老舍、马克·吐温各具特色的语言风格)
◆在实践中学以致用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2011版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明确认定,因此,张老师还原书中情节,三胜两负要求再摔,这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这就是抓住典型学典型,学了典型用典型。抓住典型方能实现“一课一得”。
古诗教学
(一)文體特征
1. 文字凝练,格式整齐
中国古诗独特的美——表达上的凝练之美和视觉上的整齐之美。
2. 注重平仄,富有韵律
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平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一声、二声,仄声是现代汉语中三声、四声。中国古诗所独有的韵律感就产生了,读诗中讲究平长仄短。
3. 意象叠加与思维留白
古诗中相当重要的特征是将事物赋予人文内涵,从而将普通的事物转变为“情感的象征”即意象。正如今天张琳琳老师执教的这首散曲小令《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区区28字却12组意象,让我们读后仿佛身临其境,感受亦萧瑟亦美好的秋景,正是意象叠加产生的效果。
此外,诗歌往往省略掉主语、人称甚至语法性虚词,这样的留白效果就会使读者自然地将自己置身于诗歌创造的意境中。
(二)古诗教什么
依据有二,第一是因体而定;第二以学定教。
让我们共同来看看,对于古诗词教学课标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如何叙述:
通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诵读优秀诗文,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诗文大意。
相同点:1. 诵读感受优美。2. 培养想象力,让诗句变成脑海中的形象。
不同点:根据年段不同,在低年段,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可以整体初步感知诗意,感受语言,体会作品的情感。在中年段,应抓住几个关键意象。在第三学段,想象情境,领悟诗文大意,多维度地从韵律、节奏理解诗文,体会情感。
(三)古诗怎么教
1. 反复诵读为底线
其重要性无论从古诗本身的独特性还是课标要求,都让我们心中清楚明确,反复诵读积累是学习古诗词的底线,也是主要学习手段。
(常态做法)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倡导尝试做法)读出韵味(韵脚拉长)或以吟诵的方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欣赏视频赵志祥《送元二使安西》,感受韵律美。
2. 想画面搭意境是核心
古诗毕竟是以情感表达为主的文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不是理解它,而是体验它。体验的方式就是走入古诗的意境中去。
基本思路:静听(让孩子们闭上双眼,营造安静地听、想的氛围)——畅想(张开想象的翅膀,看到什么画面,听到了声音,想到了可能说的话语,任其驰骋)——详说(尽情地说,想得越多说得越详细)。
3. 知人论世是妙法
了解诗人的个人经历和创作背景是学习古诗又一重要方法。刚刚张老师的课堂就用知人论世的策略把学生脑海中疑问迎刃而解。这也是我们老师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当然高年级使用最多。
在此只想有个温馨提醒:作者个人生活年代背景学生没有相应历史知识储备,理解起来较难,需要老师转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习惯,帮助学生理解。
当然,①古诗词教学思路是多样的,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②读——吟——唱(视频赵志祥《送元二使安西》):
③类别组诗(以相同主题诗为一组的学习,以同一诗人为组诗等等)。
作者简介:张秀娟,河南省安阳市,河南省安阳市北关区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