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古诗词“生成式”读写教学法初探
2020-06-08徐志宏
摘 要:古诗词“生成式”读写教学强调通过教学实践,形成“以读导写,以写促悟”为核心的,以提升中学生古诗文读写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策略。通过素读慢悟生成诗意理解,实现意义重构,从而唤醒个性化的理解,复活学生感性;通过生成式导悟,深入品读意象、典故,从而达到回归图景多元对话、启蒙诗情的目的,促进学生思维立体发展;通过三层渐进式的诗词仿写与创作教学,结合学生自评、互评的三阶晋级激励机制,激发诗情,提升学生审美创造能力,落实语文教学实践性需求和文化传承的使命。
关键词:中学古诗词;读写教学;生成式;召唤结构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它强调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固定不变、按部就班、机械僵化的教学模式。中学古诗词“生成式”读写教学,就是在学生经验范围内,在没有依傍的状态下独立解读,避免被教师带入情境,让学生从依靠教辅资料中的他人的解读中跳脱出来,将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及时迁移,并对相关意象、用词、写法等援疑质理,复活学生对诗歌的感性认知,唤醒诗情。在教学过程中虽然也强调记忆和理解,但更重要的是为了复活感性,学习古诗词表现技巧,体悟古诗词的情感内涵,为写作古诗词创作奠定坚实基础。
一、 生成式导读,复活感性
诵读是基于文化传承的古诗词教学的起点和支撑,“以读导写”既是古诗词教学方法,也是教学目标,正因为如此,“生成式”的古诗词读写教学才会“别有用心”。
(一)素读慢悟,尊重差异
“生成式”古诗词教学反对先入为主式的引导,重视调动学生的能动作用。重视素读慢悟,不武断,不轻言,给学生阅读和理解的充分自由。强调素读,就是要尽可能多地保留古诗词文字人文信息的完整性,听别人诵读,字音、停顿和轻重必然经过了别人感性的处理,古诗词的内涵就变得单纯了,也就失去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了,古诗词解读的可塑性也就大大降低了。强调慢悟,就是要用心触摸字里行间的涟漪,花点时间与纷繁的生活做个切割,给心灵一个交代。
“生成式”古诗词教学尊重个体差异性。要在课堂上容忍“不协调”的声音,欢迎出现“误读”,因为学生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特别是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由于个人的审美情趣、性格、文化修养、期待视野、经历等的不同,获得的阅读感受与审美关注就会不同,投射到文本上,误读和争议是难以避免的,古诗词本来就是一种多维度开放式的图式结构,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解读与重构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考力、判断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意义重构,唤醒感动
伊瑟尔说:“文本写出的部分给我们知识,但只有没有写出的部分才给我们想见事物的机会。”古诗词精炼的语言、丰富的人文信息给了我们大展身手的机会。教师的课前准备只是一个“假设”,在古诗词读写指导过程中充分“留白”,通過引导学生在充分自读与思考的基础上,连续不断地确定和填补古诗词文本中的未定点和空白。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强化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能够实现情感代入,受到古诗词或生活中情景的感染,能听到花开花落的声音,看到“长河落日”的雄浑,既能感受到“断肠人在天涯”的无可奈何,也能体会到“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意气风发。通过诵读与重构,复活学生的感性,让他们真正走进文本,走近内心,让文字鲜活起来,让画面生动起来,让情感丰富起来,为古诗词仿写或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生成式导悟,启蒙诗思
基于文化传承的中学古诗词读写教学针对当前部分中学古诗文教学模式刻板、古诗词学习与运用脱钩、古诗词理解与现实生活背离的现状,我们尝试运用“生成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回归图景,实现情景再现,展开多元对话,启蒙学生诗思。
(一)回归图景,激发共鸣
古诗词的阅读与理解的出发点就是文本文字,品悟古诗词要充分利用文本中的物象,发挥联想和想象,回归图景还原在场信息。比如解读《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刘禹锡),就是根据诗词文本的在场信息,将文本物象图景化,让学生透过在场的图景去想象揣摩,“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两句运用视觉和听觉场景写出了两位友人别时凄凉,两位迁客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他们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北回的大雁,一直到雁影在天际消失,“回雁”“哀猿”衬托别绪,诗意变得凄厉,读来摇荡人心;“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两句借云山万里的空间场景渲染了别后的牵挂,桂山、连江并不相连,而且相距甚远,写出了志同道合却遭隔别的友人的不渝情谊。回归图景,可以体味诗词内涵的丰富,唤醒内心的共鸣。
(二)多元对话,净化内心
如何让学生启蒙诗思,主要策略在于借鉴对话理论。让学生和编者、作者、文本乃至自我进行多元对话,在对话中学习生活知识,揣摩生活道理,领悟生命意义。与文本对话,让学生置身于文本构建的意境之中,更容易客观化文本,感性地触摸作者的灵魂;与生活对话,调动生活经验与情感积累,有助于准确把握作者真实的情感态度,体会字里行间的壮志难酬的挣扎或春风得意的自豪;与自我对话,吸取文本精神的营养,净化内心的污垢,感受生活中的诗意,激发生命的力量。
(三)典雅语言,丰厚积淀
典雅语言指的是与日常逻辑语言相对的语言诗化、艺术化的规范而有感染力的语言,典雅语言内涵中孕育着形象的、独特的、深含价值的审美情趣,是古诗词鉴赏的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言有尽而意无穷,堪称典雅语言的标杆,也是深度解读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拐杖:简单的劝酒动作,不仅饱含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透出了对远行者处境的深情牵挂,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对朋友的劝慰,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可以想见,临别在即,千言万语无从说起,朋友相对无言,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巧妙地打破沉默,多少情怀尽在杯中,此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中国古典诗词言短意长,其语言具有朦胧美、含蓄美和凝练美,而中国古典诗词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就体现在语言的典雅方面,学习古诗词简练的表达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写作时自觉推敲语言的习惯,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儒雅的性情。在读写教学中应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结合生活经验去体悟诗歌语言的精妙,品味其表达方式的摇曳多姿,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学习典雅的诗歌语言,可以在实践中触类旁通,丰厚人文积淀。
三、 生成式导写,激发诗情
(一)韵律入手,以读导写
韵律美和意境美是古诗词产生持久强大吸引力的源泉。古诗押韵整齐,语言简练,却能表达出诗的境界,能让人体会诗人的感情,而且讲究对仗,朗朗上口,容易记忆,被世人所欣赏。在古诗词写作教学指导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韵律知识的传授,强化学生对韵律美的感受能力。从简单的绝句开始入手,引导学生尝试诗词的仿写与创作。首先要掌握基本格律和要求。当然,绝句的精彩之处,更多地体现在整体的构思上,没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构思,是不可能出有神韵的作品的。古诗词的写作是伴随着内涵发展而发展的过程,古诗词表达技巧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驾驭的,需要日积月累,更需要不断实践。
(二)三层渐进,以写促悟
根据初中、高中学生年龄、知识结构特点,确定“三层渐进式”读写训练思路:一是会其意、仿其形阶段,是学习古诗词的入门层级,主要在初一、高一年级进行;二是品其情、吟其韵阶段,主要在初二、高二上学期进行,属于深度理解的层级;三是明其理、悟其神阶段,主要在初三和高二下学期进行,是诗词创作与运用的最高层级。通过不断地探索,我们设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学古诗词读写教学范式。实践证明,让中学生在学会运用一些常见的诗歌创作技巧基础上,尝试诗词的仿写与创作,以写促悟,拉近了学生与古诗词的心理距离,促进了对古诗词的深层解读与体悟。
“生成式”古诗词教学立足于用诗意的眼光审视社会、自然、自我,体验、反思及把握真、善、美的本质,因此在指导学生古诗词写作过程中更重视学生个人体验和个性化表达,才能真正复活学生的新感性,人化自然,激發诗情。
参考文献:
[1]金元浦.文学解释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德]W·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响应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3][加拿大]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冯铁山.诗意语文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5]孙绍振.如何解读作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6]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7]王新芳.“素读”情境下教师审辩式思维的有效提升[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3).
[8]徐志宏.古诗词读写教学策略的研究[J].中学语文,2018(12).
作者简介:徐志宏,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