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对语文教学的启发

2020-06-07帅雨含

文教资料 2020年36期
关键词:活教育陈鹤琴

帅雨含

摘   要: 陈鹤琴是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可以总结概括为“活教育”思想,是在吸取杜威、孟禄、克伯屈和陶行知等一批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先进思想和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再结合教育改革实践,最终凝聚成的符合当时中国具体国情,并对传统教育的革新极有参考价值的理论体系,对当今教育改革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陈鹤琴   活教育   “做”   語文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内外交困之际,也是传统教育与近代教育激烈碰撞之时。国外先进教育思想大量涌进中国,国内一批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教育的腐朽落后,纷纷投身于教育改革,结合实践提出了一系列系统完整的教育理论。陈鹤琴便是其中的先驱者,他先是详细观察国内的实情,再甄选和吸收引进西方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再改造、再创新。“活教育”的教育思想正是陈鹤琴理论结合实践提出的理论精华,其中蕴含的目的论、课程论和方法论等思想的意义和价值,如今被人们重新挖掘,已不再局限于某一科某一时的教育,而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重要思路。面对陈鹤琴“活教育”思想这样一座内涵丰富、经验充实的宝库,语文教学能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提供解决思路和方法。

一、活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活教育”理论是陈鹤琴教育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它搭建起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既囊括了目的论、课程论、教学论,又有教师观、教学原则和训育原则等方方面面,十分健全。既有对国外先进教育思想的吸收和改造,又有结合本国国情的丰富实践和经验,我们可以从“活教育”中体会到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风格。

活教育的目的论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是目的。它由抽象不断上升到具体,一层包括一层,体现教育的上升性。“做人”是最一般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应当起到的最基础的作用。由于特定的时代背景,比之全人类之爱,家国之爱才是每个中国人心底的坚守。“做中国人”,就是说教育目标除了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之外,还要教育学生如何做爱国的人。“做中国人”具有民族感,“做现代中国人”体现了时代精神,要求人们既要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又要革除不容于现代社会的沉疴痼疾。

在课程论方面,“活教育”要用“活教材”,这里的“活教材”是指从大自然、大社会获得的“直接的书”,能让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在教学中,我们非常看重方法,教学论即方法论,要达到比较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除了目的引导、内容科学之外,在实际操作层面,组织实施课程还需科学高效。陈鹤琴提出“活教育”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还提出“四步教学法”和“活教育”的十七条教学原则,这些共同构成了“活教育”的方法论。其中,“做”贯穿始终,是教和学的根本方法,是学生学习的基础。

二、活教育思想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活教育”具有教育的普适性①(4)。“活教育”思想精髓在于培养“活”的儿童,活的“人”,不仅是幼儿教育的追求,还是各级各类教育都应追求和坚持的理念。语文学科作为实践性强的科目,不能缺少理论的指导,特别是在一些问题和弊端显露出来的时候,需要向外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而“活教育”能起到启发作用。

(一)“做现代中国人”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做现代中国人”是“活教育”最高层次的目标,也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放在今天,它的核心内涵也未有改变,每个人都要做现代中国人。现代语文教学仍然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重知识、重考试,语文教学应承载的德育目标与实际教学脱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显出不足的现象。语文教学应发挥独特优势,让学生自豪于中国的灿烂文化,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熔铸己身。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要求进步、谋发展,就必须以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为壤,同时汲取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为营养液,培养出具备世界眼光、全球视野的青年。

“活教育”的目的论带有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是符合当前社会主义国情的,与当代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一致,“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②(6)。从中我们可以窥得语文教学的有益启示: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自觉开展德育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还要使语文教育有未来的眼光和世界的意识。我们培养的既是中国人,又是具有全球化视野和超时代意识的现代人。学生不是只知读书写字的机器,他们缺乏的是思考有价值问题的机会,只有教师拥有开阔视野,才能带领学生去往广袤天地。

(二)“活”是教学的基本原则

分科课程有巨大优势,被各国广泛应用,但不能不承认其弊端:分类日益细化的科目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还打散了各个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③。学生的生活是整体的,但教学却人为地把它分割得支离破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目标也被割裂开来,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实践性强,不仅是课堂上的课程,还是在社会、生活生产中开展的课程。对于儿童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生存方式④。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考试作为“指挥棒”,教师和学生只是在教室里演奏这样一曲陈旧、僵硬的知识之歌。

“活教育”天然地反对僵硬刻板的“应试教育”。在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鲜活的人,不能让“死课堂”把大家辖制起来,课堂要“活”起来,就要采用“活”的教材。学生和教师是课堂中完整的人,他们教授和学习的知识也应是完整的。注重沟通语文和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不难发现语文自然地融合着多学科,《琵琶行》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文学与音乐的审美高度统一;王维的艺术成就可以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有诗意皆画境;古文诗词更是贯穿历史、地理和政治……注重联系社会和生活,社会生活中提出的问题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学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才是有用的学习。某些时候,不妨到社会中、大自然中学习,可以去生产一线,也可以春日漫游,只有在“活”的环境中学习“活的内容”,才能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体系的全面发展和完善。

(三)“做”是教学的根本方法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改革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即“活教育”提倡的“共同研究学习”。方法本身的设计是比较科学的,但在实际运用操作的过程中,却存在“学习方式时机不当,质量不高,评价不全”的问题⑤(78)。教師只是从表面认识合作教学,缺乏深层探究,执行策略时,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都不能全面把握,这样取得的教学效果,甚至可能不如最开始的学习,还会使人们对合作学习产生误解。目标、内容的设置都流于表面,学生依然是提线下的木偶,课堂里是假热闹、浅互动。评价也侧重于个体评价、成果评价,发展性评价、过程评价依然缺失。师生的观念还停留在“你教、我学”,一直强调的学生主体性、主动性没有发挥出来,无从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没有被真正理解,总是被“全面控制”所蒙蔽,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交流的格局尚未实现。

“活教育”强调以“做”为中心,这个“做”就是活动,即实践。此时教师应该尽量优化合作学习中分组、讨论、评价的过程,营造平等交流的气氛,让学生做自己想做的,想自己所想的,想也是一种动作,即内化的动作。这些“做”不是盲目的,而是教师独具匠心的设计引导。丰富有趣的教学方法能使语文教学“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学生的实践都值得我们的尊重,成功与否,并不遵循教师评价这一唯一标准,无论吸取到的是经验还是教训,对学生都大有裨益。只有顺应学生好动的天性,适当引导而不是一味压制,自由的心灵中才能生长自由的思想、活跃的思维。

(四)“生活化”是教学的最终归宿

“活教育”强调教育需联系生活,回归生活。但放眼我们的生活和教育,两者之间仿佛有一道天堑,彼此分离,且有越来越远的趋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课程目标非常狭窄,只看重知识传递,忽视学生主体性与创造性的培养,殊不知“取乎其上得其中,取乎其中得其下,取其下则无所得矣”;课程内容难、繁、偏、旧,早已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难以联系起生活与学习,缺乏必要的想象力;课堂局限在小小的四方天地,无伸展之效,学生成为笼中鸟,具有鹰的翅膀只能把它尽量蜷缩起来,直到萎缩退化,终不知天地之广阔,思想可尽情遨游。意识到学生学习与生活脱节后,教育回归生活正逐渐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活教育”给予我们“教育生活化”的启示。首先,生活中有教育,寓教育于生活。针对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相隔离的状况,我们要把社会生活中的一些要素纳入学习,并鼓励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还应在社会中学习。其次,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主动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教学方式灵活多变,多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和积累经验,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真正让课堂教学“生活化”。学生除了拥有学习生活外,还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知识都可以应用到现实中,为自己的生活服务,在探究中思考,获得成长。最后,要尊重学生主体,注重个性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才是“活教育”应有之义。

注释:

①成尚荣.“活教育”的核心理念及现代意义[J].江苏教育研究,2007(8).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③王亚丽.探究新课改下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为例[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5.

④高悦.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可行性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9.

⑤王莹虹.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的误区及对策[J].学周刊,2019(7).

猜你喜欢

活教育陈鹤琴
陈鹤琴的教育家之路
教育大师陈鹤琴的教子经
陈鹤琴的经验观及其对幼儿园课程的启示
陈鹤琴: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
分析幼儿园自主游戏中的活教育
论陈鹤琴“活教育”对大学生德育的启示
“活教育”思想在幼儿审美教育中的渗透
论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