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在线直播复习课师生有效互动的教学建议探析
2020-06-05吴玉兰
摘 要: 在线课堂是居家学习的很好方式,但其在师生互动方面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师生之间的互动虚拟化且不同步。学生主体受到内部因素如学生本人的意志力、学力、向师力,外部因素如课程的吸引力、难易程度和学生所处的居家学习环境的影响,与教师的互动效率低。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知识点核心化、用于网络化、思维过程可视化、表述符号化、导学案设计一体化五个方面做出改进,提高在线课堂师生互动有效性。
关键词: 在线课堂;师生互动;复习课
一、 问题提出的背景
2020年初,教育部发出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各地教育部门、各学校积极响应,按照在校期间的课程设置,转阵线上教育平台,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尝试了许多形式的线上教育计划。例如在线直播、自主学习、电视课堂、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在这些形式中,在线直播课成为许多一线教师的优先选择项。因其更贴近于实物课堂,更符合师生平时在教室内上课的形式,特别是能够满足师生课堂互动的需要。一时间,网络直播课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其在保障师生互动方面的优势却未能完全发挥出来。
二、 在线授课中师生互动方面存在问题
在线授课时的互动与实体教室内授课相比有很大不同,以往的实物教室内授课,教师和学生存在于同一个实体空间内,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同步的,同一单位时间内,教师的表达可以被在场的学生接收到。同时,现场面对面的交流使得单位时间内可进行内涵丰富的交流,师生相互之间可以言语、肢体、眼神等信息交流。与实物教室内授课相比,在线授课改变了以往的师生互动的场所和方式。在线授课面临的挑战,来自网络世界的虚拟化和师生互动之间不同步。在线授课时,师生处于虚拟的网络空间,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所展示出来的状态是否真实,教师很难判断。且由于网络信号具有延迟性,师生之间的时间是不同步的,信息反馈的时差会带来课堂节奏变慢,学生响应不及时等影响课堂时间安排的问题,课堂参与具有滞后性。这些弊端,导致师生在线互动流于表面、参与率低,甚至有些老师为保证课堂时间和节奏的可控性,直接取消了在线互动,重新回到传统的“一言堂”,师生的在线互动未能真正发挥其效果,在线直播课的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如何有效地开展师生、生生交互,一直是远程教育实施过程中重要而经典的难题,也是远程学习者面临的一大挑战。下面笔者就根据在线授课的经验,分析在线直播课中,影响师生互动的因素,同时提出一些促进师生互动行为的改进建议。
三、 道德与法治在线课堂师生互动的影响因素
(一)内部因素
1. 意志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从自觉性、自制性、调节性等方面来说,均处于逐渐完善的时期。处于居家学习状态,学生的意志力受到极大考验。在线课堂中互动中,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处于被动或者一动不动的状态。网络世界的各种触手可及的诱惑挑战着学生的自制性,规范化作息时间的要求挑战着学生的自觉性,居家的环境中,学习与休闲模式的切换几乎就在一念之间,考验学生的调节性。
2. 学习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以自己已有经验为基础,建构起新的经验的过程。不管是在线授课还是实体教室内授课,学生的原有学习基础都是影响师生互动的因素之一。实体教室中,学生不用主动说出口,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面部表情,随堂跟答等信息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调整步调,顺应学生的学习步伐。在线授课时,教师受制于设备,很难关注到学生的细微反映,也很难在同一时刻难关注到大部分的学生反映。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在某一知识点出现问题后,很难被教师关注或者出现关注不及时的情况,导致学生跟不上课堂节奏,也就无法在互动中给教师实时且正确的回应。这种跟不上的情况频率增多,学生又没有主动联系解决,会影响后续的师生互动。
3. 向师力
亲其师则信其道。向师力是指学生对教师发自内心的亲近教师、敬佩教师的专业素养、信任教师的为人处事,愿意自发主动地凝聚在教师周围。在线授课互动减少了肢体接触的机会,没有面对面的交流场所,学生拥有了互动选择权,缺少向师力的学生不仅不会主动与教师互动,而且会拖延甚至回避教师的互动请求。
(二)外部因素
1. 吸引力
教师与课程本身的吸引力是学生产生向师力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曾对道德与法治课建设提出了坚持“八个相统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在线授课要做到联系生活实际,授课内容生活化,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课程资源具有校本特色、地方特色,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尊重学生主体,给予学生发言和展示机会,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用丰富案例趣味生动地点拨学生,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2. 知识的难易程度
道德与法治复习课侧重大跨度的构建知识结构、多角度地切入社会问题、全方位的题型训练。一节课的阅读量和答题量都很大。相应的,对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及单位时间内的信息处理量提出了一定要求,学生花费更多精力在知识的处理上,减少了用于互动的时间和精力。
3. 学习环境
毛泽东曾在嘈杂的环境中看书锻炼注意力。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闹中取静。一个安静、有序的环境对学习大有裨益。居家学习的环境基本是在学生家中,家庭环境对学生行为的影响一是熟悉、安逸的环境容易使人放松下来,缺少必要的紧张感。二是家庭不是专门学习的场所,家庭成员间容易受到彼此活动的干扰。三是学生家中未必都配备必要的在线学习设备,家庭网络的带宽、手机与电脑的音视频设备等,会对师生互动造成物理上的影响。
四、 解决办法
(一)知识点核心化,便于互动
道德与法治复习课的文字容量较大,如果是在实物课堂,学生可以用口头表述的方式,与教师交流信息,单位时间内的信息交互量大。在线授课时,教师如果需要学生采用集體问答的形式,学生在线打字会占用大量时间,而且教师也来不及阅读几十个学生同时发送的文字信息。因此,在复习课时,需要教师精简知识,对复习课中涉及的知识内容去粗取精。在课件中,教师以短句、词组、关键词等形式展示核心观点,既帮助学生提炼和熟悉教材的重点信息,同时也有利于节约学生在线互动时回复信息的时间。特别是在材料分析类的问题解答中,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从更多角度展示观点。
(二)用语网络化,激发兴趣
杨敏等人对在线课程师生交互的话语进行分析后认为,互联网文化对于在线课堂的语言风格的重构也非常明显。在线课程在网络平台开展,其传播方式理应遵循网络世界的规则。网络世界给予了每一位参与者平等的身份,在线课堂中,师生之间的权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的权威性、主导性弱化,学生在学习中拥有了高度自由,如果教师仍惯用家长式的表述,把课堂话语权集中在自己手里,过度营造严肃紧张的氛围,学生可能会反感话语中不平等的位置,体现为拒绝参与互动。教师应该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对话,用可协商的语气,增加学生的互动意愿,用活泼生动的风格,激发学生的兴趣点。
(三)思维过程可视化,断点续学
在线授课面临的较难解决的客观问题来自物理设施设备和物理环境。网速太慢、收看设备老旧使很多学生直播收看的流畅度和清晰度受到影响,家庭环境中的各种打扰因素实时干扰学生在线学习注意力,学生一不留神就会跟不上教师的上课节奏。直播课的课后回放功能虽然可以为学生提供查漏补缺的机会,但是查看回放也会占用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且时效性不强。教师在复习课授课时,可以关注思维过程展示,讲解知识结构时,更多采取结构图、关系图的方式,利用图示或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清楚不同概念之间的层级关系和相互联系。在讲解习题时,更多地展示答题思路,溯源题目所涉及的教材知识点,对得出的结论一步步推导,注重题型指导,对审题方法和步骤做好总结梳理,化语言口头表述为文字、图片信息,把要点在授课的屏幕窗口内全盘展示出来。这样,学生如果短时间内没有跟上教师的讲解,也能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快速找到问题的出路,不至于影响整节课的师生互动。
(四)文字表述符号化,节约互动时间
就算把知识点核心化表述,道德与法治复习课仍旧难以避免大信息量表述的情况。此时,教师可以采取符号化的文字表述减少师生互动难度。在授课展示页内,教师可以在不同句子前设置数字序号,也可以把需要回答的内容规定为某一单个字,或者在提炼关键信息时用不同的颜色标记,学生互动时回复数字序号、单字、颜色等相对简便易输入的内容即可。从省时省力的角度来说,回复内容可按照数字、字母、单字、词组、短句的优先级排序。如果涉及过长的表述内容,则不建议设置集体文字互动的环节,教师可采取与学生单线连麦的互动方式,用口头表述替代大段文字。
(五)导学案设计一体化,整合学习资料
教师在开设在线课堂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课上、课后的学习需求,设计配套的导学稿,方便学生课后线下复习。学生回家前并沒有做居家学习的准备工作,很多学生和教师手头缺少教材和复习资料,在线授课面临无纸质书可用的局面,学生在复习时没有复习资料,仅凭原有记忆和教师的复习课件不足以完成知识的梳理和巩固。学生只有熟练掌握了知识,才有能力参与互动,进行探究学习。导学稿的设计需要注意两点,第一,与授课流程紧密契合,按照复习课的结构设计,帮助学生在课前、课后预习或温习授课内容;第二,内容全面。为补充教材的缺失,导学稿内需要设置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本节复习课所涉及的教材知识提纲。为方便易混易错内容的反复训练,导学稿需要把在线课堂中的易错易混训练内容包含在内。为实现课后巩固的需求,导学稿最后还需设计配套的课后训练。教师要保证Word版的导学稿与在线授课的PPT文档内容尽可能完全一致,方便学生按需取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使课上的师生互动更好地延伸到课后。
五、 总结
提高教师在线授课的技能是国家教育部门对现代教师提出的一项长期命题。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旨在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着力增强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能力,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与应用水平,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培育高端研究和实践人才培育。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力推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用”。提高师生在线互动的有效性,有利于在线课程的长期推广和开展,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郁晓华,黄沁.学习分析视角下的数字化课堂互动优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2):12-20.
作者简介: 吴玉兰,江苏省苏州市,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第三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