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课堂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使用
2016-11-21周莹
周莹
内容摘要:教育在孩子的一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先进的教育技术已经成为了教学进步的强大动力。同时,我国为了适应这种科技信息化的发展,已经在中小学普及了信息技术教育。针对目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师生课堂互动不够充分、课堂教学缺少活为、传统教学课件局限性较大等问题,本文主要从在线课堂在中小学教育方面进行说明,来介绍在线课堂及其优缺点,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关键词:中小学 信息技术 在线课堂
2010年5月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中专列一章阐述教育信息化,并开宗明义:“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确定了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渗透,在线课堂提供了一个网络交流的平台,教育者要积极利用好信息技术,进行信息的交流、反馈,有目的的对受教育者进行德智体美的发展。
一.在线课堂
1.在线课堂介绍。在线课堂是在Internet上构建一个实时在线交互系统,利用网络在两个或多个地点的用户之间实时传送视频、声音、图像的通信工具。师生进行课堂交流的用户可通过系统发表文字、语音会话,同时观察对方视频图像,并能将文件、图纸等实物以电子版形式显示在白板上,师生可同时注释白板并共享白板内容,效果与现场开设的课堂一样。
2.在线课堂与教学的关系: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信息技术的融合。现今,技术早已不单纯是辅助工具,技术已成为全新的教育、学习方式应然实现的基础。从最巧的计算化辅助教学到后来信息技术与学科谋程的整合,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内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今天的信息教育技术己不再是拘泥于与课程的整合,而是进入了与教育的融合阶段。融合包含着互不分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一体化的过程,强调有机的结合、无缝的连接。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教学信息化从量的积累到全面推动教育质量提升的发展阶段,信息技术超越了作为“工具”的辅助性质,强调信息技术与教育系统各要素的深度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从教育观念、学校结构、课程教学、政策等角度,多方面推动教育的变革与创新。
二.在线课堂的优越性
1.在线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纽带。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和学生通过口头的上课互动,来的知学生的上课情况,收集作业本来了解学生接受的情况,然后进行一本本批改后下发。这样整个过程变得复杂同时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
将在线课堂带进我们的课堂,学生跟老师交流只需要通过计算机设备(如iPad),随时随地可以跟老师咨询问题,老师想要下发任务也只需要通过电子设备,学生再通过上传来上交。这样极大的加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联系,对中小学数字化教学革新而言,这种电子设备不仅是对学生身体负担上的“减负”,更重要的是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将传统的纸质教科书电子化,利用电子设备的交互性、开放性特点,促进课堂教学模式从“教”为中也向“学”的转变。
2.在线课堂是家长学校联系的新纽带。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家长要了解自己的子女在学校的基本情况或学习情况,基本通过家长会,家访,家校联系本。但是由于家长时间很难集中起来,所以家长会一般在每学期末开。教师由于班上学生的数量,家访也只能个别学生。家校联系本家长只是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对质量难以把握的问题仍然存在。
此时,在线课堂显得尤为的重要。家长可以通过学校分配的用户名、密码登录在线听课,了解课堂情况。家长在听自己孩子班的课时可以真实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状况。在线课堂的每节课都可以以视频的形式保存下来,方便课后回看。家长有需要和教师交流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在线课堂,单独和老师随时的视频交流。在线课堂拉近了家长和学校的距离,能及时得知孩子的学习情况,及时和老师交流。
三.在线课堂的缺陷与解决策略
1.电子设备售价高,学校注重协商管理。电子产品的售价是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会有人质疑花费那么多值得吗?也有对于普通的家庭来说,电子产品还是属于奢侈。这时候学校可以统一购买和厂家尽量压低价格,协商好价格,并耐心与家长沟通。
2.学生学习不专心,加强学生自控力。新鲜事物总是引起学生的“狂热”,一些学生会把注意力放在电子设备上,而忽视了学习。这时候,教师要加强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合理安排,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学生的自控能力。
总之,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会有利有弊,我们在看到在线课堂对教育产生积极推动的影响时,也不能忽视它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我们要积极地看待和解决。
通过在线课堂,给学校和家长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此外,老师还可以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考勤情况、考试成绩、每周和期末评语、学校的动态和临时通知等发布在网上,让家长在百忙之中也可以轻松掌握孩子的基本动态,同时,家长也可以通过该系统的留言箱,向学校和班主任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既可以帮助教师和家长及时解决孩子任何时刻出现的问题,又可以让教师和家长共同分享孩子身上随时出现的亮点所带来的喜悦,使孩子少走弯路,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