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盆腔副神经节瘤的MDCT/MRI表现分析

2020-06-05王海亮阮圆黎良山

浙江实用医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包膜实性腹膜

王海亮,阮圆,黎良山

(嘉兴市中医医院,浙江 嘉兴 314000)

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PGL)是一种较少见的、起源于肾上腺外交感神经链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此类肿瘤可发生于头、颈、纵隔、腹膜后等聚集副神经节的部位,发病率低,易误诊[1],手术切除仍是目前最佳的治疗方法。根据肿瘤有无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一般分为功能性及非功能性。在手术过程中功能性及部分非功能性PGL常出现血压波动大,甚至引发高血压危象,在临床中易与其他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相混淆。作者收集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GL 13例,结合临床资料并分析其MDCT/MRI表现,旨在提高对此类肿瘤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05年1月-2019年3月有较完整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的PGL患者13例,均经病理确诊,其中男7例,女6例,年龄35-65岁,平均(54.2±9.2)岁。主要临床表现:有高血压、头晕、心悸、大汗淋漓及腹痛、腹胀等临床症状9例,其中5例收缩压超过180mmHg;无明显症状、在体检中发现4例。13例病史1~5年。肿瘤常为弹性肿块,表面光滑,切面多为灰红至棕红色,可有出血及坏死,部分见钙化。镜下见多边形肿瘤细胞,并呈巢状排列,异型性不明显,细胞间常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血窦),局部可见成熟血管,胞核分裂象少见。 SFT 免疫组化:13 例均 CgA(+)、Syn(+),其中Vim(+)6例。

1.2 检查方法 9例采用GE Lightspeed 16排CT机扫描,其中1例平扫,8例行平扫+增强扫描。扫描参数:层厚1.0mm,螺距1.25mm。增强扫描经肘静脉注入对比剂碘氟醇 (300mgI/mL),注射剂量1.5mL/kg,流速 3.0mL/s。MRI检查采用 GE HDE1.5TMR超导扫描仪,6例均行MRI平扫+增强扫描。平扫扫描序列和参数:横断面FSE T1WI(TR 600~800,TE12)、FSE T2WI(TR 5500~6500,TE 100,层厚5mm),冠状面及矢状面FSE T2WI(TR 5500~6500,TE 且 100, 层厚 5mm)。 均加扫DWI序列,行横断面3期增强T1WI Lava序列扫描,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钆喷酸葡胺(Gd-DTPA),剂量0.2mmol/kg,流速3.0mL/s,结束后注射20mL生理盐水冲洗导管。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13例PGL均为单发,发生于腹膜后10例(右侧6例,左侧4例)、膀胱2例(图1)及精囊腺1例。最长径2.8~14.7cm,平均 (8.1±3.4)cm;包膜较完整、边缘光整8例,与周围组织粘连、界限欠清5例;呈类圆形7例,分叶状6例。

2.2 影像学表现 9例PGL肿块CT平扫呈均匀等密度3例;呈不均匀等稍低密度6例,其中“花瓣样”囊变区4例(图2),局部见斑片状钙化2例。增强扫描肿块内见“蚯蚓状”迂曲、扩张的血管6例(图3),明显均匀强化2例,持续或渐进性强化6例 (其中明显持续强化2例及渐进性明显强化4例),局部见“血管样”明显强化区6例(图4)。MRI检查中(信号与肌肉相比较),6例肿块T1WI表现为等稍低信号(图5A),T2WI大部分呈等、稍高信号2例、等高信号4例,肿块内见“液-液平面”3例(图5B),DWI序列呈不均匀高信号4例;增强扫描肿块实性部分呈“快进慢出”(图5C-5D)的特性,囊性部分不强化。

3 讨论

PGL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发病高峰为40~50岁,男女发病无差异[2]。本组11例术后随访时间1~6年(中位时间3年),均未见转移性病灶,2例失访。PGL一般为良性,本组2例为恶性,发生率略高于文献报道[3]。PGL的大体标本常为弹性肿块,边界较清楚,部分肿块包膜线可见,切面多为灰红至棕红色,可有出血及坏死,部分见钙化。临床上早期鉴别PGL良恶性很重要,但在光镜下鉴别较困难[4]。镜下见多边形肿瘤细胞呈巢状排列,异型性不明显,细胞间常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血窦),局部可见成熟血管,胞核分裂象少见。免疫组化CgA(+)及Syn(+)对诊断PGL有提示作用。

MDCT对PGL的定位及定性有很高的诊断价值,MDCT薄层扫描有助于病灶内部结构的显示,多种三维重建技术有助于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关系。本组MDCT具有如下几点表现:(1)大小、形态。本组均单发且大小不一,最长径2.8~14.7cm,平均(8.1±3.4)cm。 7例肿块为类圆形,6例肿块呈分叶状,局部可见“脐凹”状改变,这与肿块生长不均且与局部组织脏器阻挡有关。(2)体积及毗邻结构关系。本组3例发生于盆腔(膀胱2例,精囊腺1例)均为小肿块(长径<5cm),基本为实性肿块,其密度与肌肉密度相近,局部占位效应较轻。另6例腹膜后肿块体积较大或巨大(长径>5cm),呈混杂密度,4例可见“花瓣状”囊变及坏死区域,2例见斑片状钙化;邻近组织(譬如胰腺、肾脏、输尿管及肠管等)可见受压推移,局部侵犯少见,作者认为可能与腹膜后空间较大、肿块在重力的作用下能够向周围缓慢生长有关。(3)强化方式。与肿瘤细胞及囊变坏死区分布有密切关系,肿瘤细胞密集区见中重度强化,而囊变坏死区不强化[5],这与组织学上相对应的成分一致。本组2例呈明显均匀强化,2例呈明显持续强化,4例呈渐进性明显强化。增强扫描肿瘤部分实性成分动脉期明显强化,与腹主动脉强化程度相仿,作者称之为“血管样”明显强化区,本组6例增强时肿瘤局部见“血管样”明显强化区,肿块内动脉期可见明显强化“蚯蚓状”迂曲、扩张血管影,作者认为由于患者病史较长,肿瘤在生长过程中受到机体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肿瘤细胞出现中高度恶变的趋势,从而产生较多的迂曲、扩张血管影,由于这些血管的作用,肿瘤实性部分才表现出明显强化的征象。

图1 膀胱左侧后壁较小PGL,CT增强扫描肿瘤呈均匀性明显强化(箭头)。

图2 左侧腹膜后较大PGL,CT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呈中度强化,内可见不强化“花瓣状”囊变坏死区,局部可见点片状钙化灶(箭头)。

图3 左侧腹膜后巨大PGL,CT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呈明显强化,内可见明显强化“蚯蚓状”迂曲、扩张血管(箭头)。

图4 右侧腹膜后较大PGL,CT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呈中度强化,局部可见“血管样”明显强化区(箭头)。

图5 右侧腹膜后巨大PGL的MRI表现。5A:T1WI平扫肿块呈等稍低信号;5B:T2WI肿块内部见“液-液平面”(短箭),局部见包膜线(长箭);5C:T1WI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实性部分呈较明显强化;5D:T1WI增强扫描静脉期肿块实性部分呈更明显强化。

MRI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能够清晰显示肿块范围及内部组织成分。结合本组6例MRI表现并参考近几年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作者总结出PGL具有以下特点:(1)肿块常见包膜线,且包膜完整或不完整,大多数良性肿块呈膨胀性生长并压迫周围组织,少数恶性肿瘤包膜不完整并向周围侵袭性生长,甚至侵袭包绕邻近组织及血管[6]。本组6例肿瘤均见包膜线。有学者提出诊断恶性PGL比较可靠的标准是:肿块不但具有侵袭性的表现,而且要有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的证据[7]。本组2例恶性PGL对周围组织有侵犯,1例伴有周围淋巴结肿大(长径>15mm)。(2)PGL的 MRI信号特点因其组织内成分的不同而表现各异[8],肿块包膜及内部纤维分隔在T2WI上呈现低信号,实性成分常呈等T1等或稍长T2信号,囊变坏死区呈长T1长T2信号,出血多呈短T1长T2信号且随时间发生变化。本组6例肿块T1WI表现为等稍低信号,2例T2WI大部分呈等稍高信号及4例呈等高信号,基本符合以上表现。本组有3例较大肿块在T2WI上可见高信号部分和稍低信号部分,两者之间分界较明显,即所谓“液-液平面”,这与肿瘤内出血、坏死有关,此征象对PGL的诊断具有参考价值。有关PGL的弥散加权序列(DWI)研究报道较少,DWI高信号区是因肿瘤细胞密集区限制了水分子的自由扩散,本组中有4例DWI呈不均匀高信号,与文献报道一致。(3)MRI动态增强较CT更能反映肿瘤内不同的病理成分,肿瘤细胞密集区表现为中等强化而血管富集区表现为明显强化,坏死囊变区则无强化,另外富肿瘤细胞区域在静脉或延迟期出现持续及延迟强化,呈现“快进慢出”的特性,本组6例增强扫描肿块实性部分均符合“快进慢出”的特性。(4)黄靖等[9]研究报道,头颈部PGL肿块内可见“盐-胡椒”征象,其中“盐”是由缓慢血流或出血引起的局灶性高信号,“胡椒”在MRI上代表条片状流空血管影,这一特征性表现对PGL定性有提示作用,本组病例无“盐-胡椒”征象。

PGL误诊率较高,需与之相鉴别的疾病因发病部位不同而相异。(1)发生于腹膜后者需要与神经源性肿瘤、巨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病)相鉴别:神经源性肿瘤(一般指神经鞘瘤及神经纤维瘤)好发于脊椎旁及肾脏内侧,神经鞘瘤黏液样变、囊变及出血常见,增强后多为轻中度不均匀性强化,其强化很难达到PGL程度;神经纤维瘤为实性肿块,少囊变,轻度强化,与椎管关系密切,典型表现常呈“哑铃”状生长。巨淋巴结增生症腹膜后少见,密度均匀,少发生囊变及钙化,增强后呈明显均匀强化。(2)发生于膀胱者需要与膀胱癌、膀胱平滑肌瘤相鉴别:膀胱癌为膀胱壁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多位于膀胱三角区,肿块形态多样,大小不一,与膀胱呈宽基底或窄蒂相连,增强后以延迟强化为主,动脉期强化程度不如PGL。膀胱平滑肌瘤为最常见的膀胱非上皮良性肿瘤,CT平扫密度较均匀,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病灶处黏膜光整。(3)发生于精囊腺者需要与间质瘤、精原细胞瘤相鉴别:间质瘤易坏死囊变、出血及点状钙化,增强扫描肿块实性部分均匀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腹盆腔内精原细胞瘤常较大,但肿瘤侵袭性表现不明显,肿块多为囊实性,囊变区与肿块大小不成比例,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呈轻中度强化。

综上所述,腹盆腔PGL的MD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包括T2WI包膜线及“花瓣状”囊变区,DWI呈不均匀性高信号,特别是“血管样”明显强化区、“蚯蚓状”粗大血管影及“液-液平面”等征象,再结合相关的临床特点(肿瘤分泌茶酚胺类物质而引起持续性或阵发性高血压)可作出较准确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最后明确诊断需依赖术后病理诊断。

猜你喜欢

包膜实性腹膜
假包膜外切除术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疗效
垂体腺瘤假包膜的研究进展
胰腺实性浆液性囊腺瘤1例
肥料包膜材料使用安全风险评价和控制研究
超声在诊断甲状腺囊实性结节中的应用
原发性肝癌假包膜影像表现与病理分级的对照研究*
18F-FDG PET/CT联合CA125、HE4在诊断复发性卵巢癌及其腹膜转移预后评估的价值
CT引导下实性和部分实性肺结节空心针活检的诊断准确性和并发症
活血化瘀药对腹膜透析腹膜高转运患者结局的影响
山莨菪碱在腹膜透析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