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程的融合策略

2020-06-04罗生珍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28期
关键词:融合策略传统文化小学语文

罗生珍

摘 要:传统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融合传统文化元素,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提升他们的主动探究积极性,可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教师应该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组织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充分满足小学生的文化需求,开阔视野,为学生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打下坚实基础。本文以教学实践为基础,重点总结小学语文课程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 融合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8.028

儒家思想影响了我国数千年,并将持续影响着我们。因此,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教学方案,全面改进课堂互动方式,启发小学生主动探究与思考,让他们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养成崇高的道德品质,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及个性化发展。在教学中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变的结果,是民族特质的反映,是各种思想、观念、文化内容的总体表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在时代的不断发展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培养大批文化的传承者显得至关重要。

教师仅靠教材展开教学远远不够,要尝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各方资源的整合,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打开教学的新局面。教师要不断搜集教学资源,直接、系统地讲授传统文化知识,使小学生充分了解传统文化,主动学习传统文化,进而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对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全面发展大有助益。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多变,整体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明显提高。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小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规范他们的传统文化学习行为,将“传统”与“现代”进行有机结合,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教学效果。最终,学生自觉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此基础上突破自我、完善自我,同时充分发挥他们的课堂主体作用,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二、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程有效融合的策略

1.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何唤醒小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的欲望?如何让学生主动探索教材知识,突破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是非常关键的。小学语文课堂有了传统文化内容,教学会变得乐趣无穷、有滋有味,教师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思维水平、接受能力,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思考,进一步提升学习效率。于是,更多学生会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发扬者,促进了语文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比如,学习《游山西村》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选择图文并茂的形式,有效地渗透传统文化,向学生介绍“春社”这一民俗,直观呈现“春社”节日的特色饮食。教师再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图片、播放视频,方便学生直接感知传统民俗活动的氛围。教师逐句解释诗词含义,学生会对古诗产生深刻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内容,对后续教学活动充满期待。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的融合就能水到渠成。

2.营造好的教学氛围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要求教师及时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学会构建良好的教学平台,营造优质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在传统文化氛围里高效地学习语文知识。教师应为学生建立“图书角”,或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源,使学生不断搜集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进而获得更多的文化体验。课堂活动的多样性,也是引导小学生细细品味传统文化、达到学以致用目的关键。

比如,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围绕“清明节”这一主题优化设计教学内容,鼓励小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协作完成黑板报的制作。黑板报的制作要点包括:首先,必须说明“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的由来。其次,必须添加与“清明节”相关的古诗文内容。再次,必须结合一些课外资料,总结分析“清明节”的习俗。教师负责评价学生的黑板报,完成传统文化的渗透,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并体会古诗文内容,实现语文思维、协作能力、探究能力的综合发展。

3.合理运用多元方法

小学语文课程与传统文化的有效、深度融合,应讲究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比如,教师可以开设“第二课堂”,组织书法比赛、国学朗诵等活动,以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刺激班级学生多途径地搜集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再如,教师不妨利用多媒体技术、现代化教学工具等,通过创设情境,选择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一边加强渗透教育,一边挖掘学生潜能,顺势说明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增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他们更好地走上个性化的发展之路,全身心投入传统文化的学习探究中,使学习成绩不断进步。

4.注重开发丰富资源

小学生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里学习语文知识,对他们而言是种“折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指导难度。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未给小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大胆想象、综合实践、小组合作的机会,不仅限制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也让他们对语文知识的“自主探究”失去兴趣,学科成绩进步空间变得十分有限。

新课改背景下,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渗透意义重大。教师可以尝试借用课外的丰富资源,逐步加深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切感悟,确保他们能汲取文化养分,自觉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比如,教师可向学生介绍老子、孔子、孟子等历史人物,并且介绍关于他们的作品如《道德经》《论语》《孟子》等,要求学生自己安排课后阅读的时间,主动学习这些经典著作。丰富的阅读资源,能使小学生更好地养成“仁爱之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5.积极开展校园活动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避免他们对传统文化只是“三分钟热度”,如果这样就无法达到小学语文课程与传统文化的最佳融合效果。

教师可以组织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不断增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信心,也有利于孩子们身心的健康成长。比如,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节”主题活动,直接开展“书法”“象棋”“绘画”“朗诵”等形式的竞赛,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一技之长”,证明自己的学习成果。

另外,“校园文化节”期间,家长可以来校参观,使家长关注传统文化的教育,为小学生提供更多接触传统文化、感悟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家校合作”便捷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助于将小学生培养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进步与发展的不竭动力,它與小学语文课程的有效融合意义重大,通过实施有效策略,启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思考,在多元文化交织的时代中,学生将不再受不良文化内容的干扰和影响,更好地实现健康成长及个性化的发展目标。随之,教师扩大传统文化的渗透范围,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使我国教育事业走上辉煌之路。

参考文献:

[1] 任佳佳、黄思丽《小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式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学周刊》2019年第2期。

[2] 康菲《教学渗透有效拓展课程推进—小学语文教育浸润传统文化的思考与实践》,《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7期。

[3] 张建秋、刘云萍《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融合的途径探究》,《语文课内外》2019年第20期。

[4] 李伟利、辛小蕊《浅谈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融合策略》,《新课程(上)》2019年第1期。

[5] 李亚男、王恺、徐蓉蓉《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教育现代化》2018年第5期。

猜你喜欢

融合策略传统文化小学语文
浅谈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在电商大趋势下的融合策略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