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镇渡“排字舞”与唐代“字舞”渊源考
2020-06-04彭美
【摘要】 江西镇渡“排字舞”,又名“花灯排字舞”,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演过程中手持花灯道具所呈现出的“排字”形式,据此特点展开考证,进而发现“排字舞”渊源于唐代,与唐时的“字舞”有着密切的脉源关系。这一结论,对于重新认识“排字舞”的历史渊源和人文价值将大有裨益。
【关键词】 排字舞;字舞;非遗舞蹈;渊源
[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识码]A
镇渡村,位于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流行于该村的“排字舞”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民间舞蹈艺术,它从清初自湖南省传入江西,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排字舞”,又名“花灯排字舞”,舞人手持花灯,以摆字造型为主,表演于民间,穿行于乡里,有着浓厚的艺术特色。“排字舞”的表演形式生动活泼、贴近生活,当地民众深为喜爱,参与意愿极强。每当“排字舞”活动时,常以锣鼓和鞭炮烘托气氛,场面热闹而隆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本土地域文化。遗憾的是,这种舞蹈的历史渊源和艺术脉源至今尚未被完全揭示,为更好地发掘其历史人文价值,有必要对其渊源进行深入考究。
“文革”期间,“排字舞”被当成封建产物批判禁锢,因此消失了一段时间,连带历史的遗迹也被销毁,改革开放后才得以恢复“排字舞”的表演。如今在传承人的带领下,镇渡组建了“排字舞”表演队,聘请老艺人作为技术指导,并规范了演出内容,利用春节、农闲时到周边乡镇进行演出,扩大影响面,使之能得以有效地传承和发展。同时,表演队充分利用“排字舞”所排之“字”均为吉祥用语这一特色,积极参与到民间的婚嫁、祝寿、上梁等喜庆活动中去,以增加活动机会和演出场所,极大地活跃了农村的群众文化生活。据传承人黄先柏讲述,“排字舞”是祖辈代代流传下来的,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所留下的信息非常少,有关它的文献记载和学术研究也非常稀少。有鉴于此,该舞渊源问题的探讨和补正,显得极为迫切。尽管文献史料极为缺乏,但是依据传承人的讲述,再從“排字舞”本身的特点分析出发,由此获得了追溯其渊源的重要线索。事实表明,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镇渡村流行的“排字舞”与唐代“字舞”有着密切的脉源关系。下面将从两者的内容、形式与衍变三方面进行系统论证。
一、考究镇渡“排字舞”与唐代“字舞”之内容
“排字舞”主要特点是舞蹈中以“排字”为主,舞中呈现字形字态,以“字”传情,以“字”达意,舞蹈动作简洁明了,队列调度丰富且规范。“排字舞”所排字的内容,依据节日或东家的职业而定,其字均为吉祥用语,如节日里排“天下太平”或“和谐发展”,东家经商的排“财源滚滚”,东家从政的排“天下太平”,东家祝寿的排“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等。舞蹈中表演者随着步伐的节奏,手持花灯小幅度上下摆动,通过队形的流动变化形成字态,摆字的造型须准确严格,要按照表演者的高矮顺序依次摆字,要求“快、准、稳”,排字要迅速,位置准确尤为关键,通过保持造型画面的稳定和完整,使字样造型一目了然。“排字舞”表演的基本步伐为“采花步”,这是一种轻盈均匀的舞步,每前进或后退都只能出3/4脚,双膝微屈。手位为“胯旁端花”,或“头顶莲花”。“稳、匀、慢”是表演的基础,由于运作统一、结构严谨,故而“准”是关键。“排字舞”服装采用民间常见的便服,女(舞者)穿大襟口上衣配红彩裤,男(乐队)穿对襟短装配便裤。
追溯历史,镇渡“排字舞”与唐时的“字舞”惊人相似。据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字舞”盛行于唐代,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大型乐舞,在朝廷庆典和重大节日时演出,用以歌颂帝王的功绩文德。《圣寿乐》是我国最早的一个字舞,由武则天亲自编排。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圣寿乐》演出时,百余表演者金铜为冠,着红、黑、青、黄、白五色画衣,以队列穿插变化成字,边歌边舞,队伍每次队形变化成一字,共十六次队形变化形成四句十六字颂词:“圣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万年,宝祚弥昌”,用以歌颂功德。[1]73可见,“字舞”与“排字舞”的主要特点都是以“排字”为主,并同是用于庆典和重大节日,用队形排成字,变换一次摆一字;在服饰上也甚是相似,但是在人数和道具等方面仍然有所差别。
《圣寿乐》传承到唐玄宗时期,李隆基对“字舞”也很是喜好,在对其进行改编的基础上,还按照《圣寿乐》的摆字形式,自创了另一“字舞”《光圣乐》,借以歌颂其光复李唐王朝的丰功伟绩。故而,使“字舞”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字舞”在玄宗时也盛行一时。至此后流传到唐代宗李豫大历年间,宫中“字舞”的摆字歌颂内容逐渐从皇帝个人变为侧重盛世太平,演出规模有所缩小,但是形式上与则天皇帝时期基本相同;与此同时,“字舞”慢慢传出宫墙外,在民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唐代大臣孙逖的诗《正月十五日夜应制》诗云:“洛阳三五夜,天子万年春。彩仗移双阙,琼筵会九宾。舞成苍颉字,灯作法王轮。不觉东方日,遥垂御藻新。”[2]95在诗句中这段元宵夜洛阳城内的节日庆典描述里,我们可以瞥见“字舞”在盛唐时期的鼎盛发展。同时也证实了“字舞”演出规模逐渐缩小,但演出传播的范围逐渐扩大,由此更进一步证实“排字舞”与“字舞”的渊源关系。
二、考究镇渡“排字舞”与唐代“字舞”之形式
“排字舞”的音乐采用民间小调,歌词自编自写,使用的乐器有锣、鼓、钹、小锣、二胡、笛子、唢呐等。舞时不唱,唱时不舞。摆一字唱一曲,唱时,用二胡、笛子、唢呐伴奏;舞时,用打击乐伴奏,整个演出气氛时起时伏,令人观后意犹未尽。“排字舞”以摆字造型为主,最初由八人表演,后来发展到按排字的多少而定表演人数,最多时可由十八人表演,各端两盏纸扎的花篮,并按其出场顺序编号,如二花、三花、尾花等。通过队形流动变化把盆花排成字型,盆花横倒下相连,以线条成字,斜面单个字展示。变换字时,多以圆形的队形流动为主,双手端着盆花置胯两侧,随着步伐节奏上下摆动,双手八字圆形走位。
追溯“字舞”在中原之外的流传,据《新唐书·南蛮下传》记载,在德宗贞元十六年,南诏向唐朝献夷中歌曲,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以此为基础,按唐曲形式重新编排,献演于唐宫廷,获得极大的成功。舞名《南诏奉圣乐》,其服饰和音乐皆为异域制式,其他与中原“字舞”形式类似,在表演时分别舞出“南、诏、奉、圣、乐”五字,表现了南诏脱离吐蕃归附盛唐天下一统的理想追求。此后,字舞发展到宋元时期,主体绝大部分继承唐制,在舞蹈艺术中发展变化不多,只是表演地点从宫廷开始散播到民间地方,表演人数规模也相应缩小为更小巧轻便的数十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字舞”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富有民族风格、人民喜闻乐见的舞蹈形式。
由上述记载可见,在表演形式上每变换一次队形,就成一字,每舞一字,伴唱一曲。这与“排字舞”的舞时不唱,唱时不舞,摆一个字唱一曲的表演形式,极为一致。身体偃卧于地摆出字,与“排字舞”中将其道具盆花横倒下相连,以线条成字,也是大致相同。
三、追溯镇渡“排字舞”与唐代“字舞”之衍变
镇渡“排字舞”中手持花灯的舞蹈形式,是其最具特色的表现形式之一。其表演道具主要是用竹篾、彩色纸扎成的盆花,将竹篾、青篾弯曲成所需要的形状,编织成花篮,再在花篮的一边扎上三根花柱,中间一根要长一些,再糊上彩纸,然后在每根花柱上扎三到四对绿叶,每对绿叶中间扎一朵彩花。花的颜色一般是白、红、黄、绿、青、紫等较鲜艳的颜色,每对盆花的颜色相同,盆花花类共12种花,按月选择,每盆限做10朵花。花篮的外围均用彩纸粘封,舞者会把唱词抄写在花篮后围的彩纸上,以便唱时备用。
明清时期,乐舞势微,但是“字舞”却得到更好的发展,其中花灯道具也在此期间出现了,主要在元宵节的晚上表演。据《檐曝杂记》记载:乾隆年间灯节时,皇帝驾临观赏的灯舞表演者有三千人之众,舞者各执彩灯口唱“太平歌”循环起舞,变换队形,依次排成“太”“平”“万”“岁”各字。[3]9又见清代姚燮所撰《今乐考证》记载:当时灯舞表演套路己有三十六套,有关宗教内容的如太极混元、四象生八卦、锦卡字等。明清时期灯舞的排字,寓意吉祥的如“喜重重”“五色祥云”“满地金钱”等;以诗句为名的如“步步金莲”“孔雀南飞”“火龙戏海”等;与古战阵有关的如“鸳鸯阵”“握奇营”等。此灯舞由十二人表演,每人持花灯二,边舞边唱《喜迁鸳》《人间欢乐》等。[4]11
唐朝诗人王建《宫词》中也有词为证,“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变舞时分两向,大平万岁字当中”,此诗描写的是当年“字舞”作为宫中的娱乐活动,舞者卧倒在地上摆成“太平万岁”四个字,金凤银鹅各一丛也可能是手持吉祥之物等。唐代《乐府杂录》中记载:“舞者有健舞、软舞、字舞、花舞、马舞。字舞者,以舞人亚身于地,布成字也。”[5]59据此记载,当时的“字舞”,从演出地点和功能上看,一是进入剧场,用以娱乐;二是进入庙堂,用于祭祀。从演出形式看,明清的字舞与舞灯结合了起来,以灯为道具,以灯来组字。由此可见,“排字舞”中的花灯道具与历史上的灯舞一脉相承,“排字舞”是“字舞”和“舞灯”的结合。“排字舞”历经唐、宋、元、明的传承与演变,衰落于晚清,是唐代“字舞”的衍变和遗留,是一种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
结 语
镇渡“排字舞”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唐时“字舞”的历史传承与衍变,孕育和保留了历史上“字舞”的精髓。同时,“排字舞”在我国众多民间舞蹈艺术中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其手持花灯、舞中摆字的表现形式是其特色之所在,它是我国民间舞蹈艺术中的重要补遗。“排字舞”在漫长的流传和演变的过程中,逐渐与镇渡人民的历史民俗民风相结合,融合了当地的审美理想和情趣,并把劳动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情感、生活、风俗与文化都注入舞蹈当中,成为当地百姓的一种民俗文化的情感表达。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的东风,经由当地民间艺人、艺术家和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自2018年起,“排字舞”的动作素材被整理成舞蹈教学教材,已进入当地小学课堂。本文通过进一步探究“排字舞”艺术的流传演变过程,同时深入分析“排字舞”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力求从更广阔的视角揭示其起源和发展途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排字舞”,并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进而使这一民间舞蹈艺术继续散发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蓝菲.沧海遗珠 翩跹临世——漫谈走出历史尘封的“字舞”[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9(6).
[2]欧阳予倩.唐代舞蹈[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3]赵翼.檐曝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杨仲揆.文史趣谈[M].臺北:黎明文化,1987.
[5]段安节.《乐府杂录》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彭美,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9级舞蹈编导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