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电影业复工复业的实施步骤和防备措施的思辨
2020-06-04周星
【摘要】 在2020年春季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中,电影产业从前端到后端都遭遇必要的停工和产业发展停滞状态,但在抗疫取得阶段性成果、形势转好的关键时刻,复工复业的期望开始升温。本研究作为实证的策论,从生产的前端即影视拍摄基地复工复业的背景和必要条件设置,与后端电影院复工的条件和复苏的设计等方面,进行前瞻性的思考,提出一些必要的设计要求。
【关键词】 抗击新冠肺炎;中国电影市场;影视拍摄基地;电影院复映;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电影业何时复苏?这既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却也是一个许多人期待回答的问题,尤其是对电影全行业的从业者。对这个关涉到电影业生存发展难题的解答,首先要回到当下的抗疫背景——2020年初,中国所遭遇到的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导致社会境况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段时期,抗疫成为最重要的工作。在最危难的时候,在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依靠中国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国家强有力的组织安排,抗击新冠肺炎的工作取得了出色的成绩,赢得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赞扬,他们一致认为只有中国这样的国家才能如此迅捷地、大规模地、有组织地阻击新冠肺炎的蔓延,为世界赢得了时间,也创造了抗疫的奇迹。中国的透明开放和积极主动的抗疫行为,给世界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将一个巨大的危机事件变成全民汇聚的抗击行动。中国为世界树立的是国家制度和组织行为的先进性,折射出在巨大灾难面前强有力的国家形象。虽然新冠肺炎的肆虐严重影响到了国计民生,但在全国上下一心的抗疫行动和国家经济强有力的支持下,疫情从危机逐渐转变,包括从联合国秘书长到大多世界各国的首脑,都相信中国会很快战胜疫情,并且经济会很快复苏。及至3月初,在国内疫情已经相对平稳,国家开始倡导经济建设和抗疫相互结合、两手都要抓的时候,复工的命题提上议事日程。无疑,在没有摸清新冠肺炎的所有机能和来源之前,在疫苗没有出现之前,还不能侈谈成功。尤其是在中国抗疫取得良好趋向之时,世界性的新冠肺炎却正在蔓延,所以不能放松警惕,还得延续比较长时间的战斗才能取得全面胜利。但是时不我待,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上已经开始了许多倡导复苏的准备活动,因为有所备才能有机会发展。毫无疑问,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特别是国家的文化形象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部门,在这其中,电影产业的复工也呼声四起。在疫情中,电影产业从拍摄停滞到影院关张,遭遇到极大困难,也到了生存的极点,呼吁复苏和尽快地实现产业全链条的生产和创造,理所当然。如何实现文化产业尤其是电影产业的创作生产的复苏,自然需要保持谨慎的态度。在抗疫取得初步成绩的时候,前瞻性地提出从理论到实践上可行的思考,来作为恢复生产、复苏产业发展的一种参考,也是一种必要的准备。
这里,我们抓住的是电影产业的起始和终点的两头,针对电影拍摄基地和电影放映业这两者如何复苏,提出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一、影视拍摄基地复业角度
电影业急切希望生产能复苏复业,不同的呼吁和实际的举措都显示着这种心理期盼。及至进入3月初,从国家到地方,已经出现了许多扶助文化产业包括电影业的一些积极主动的措施,媒体以“北京江苏相继出台强力措施,抗疫情扶持电影业发展”加以报道[1],显示出力求在抗疫进程中携手艺术生产进行帮扶的积极举措。江苏研究制定并于2020年2月18日出台《关于支持全省電影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涵盖了财税扶持、金融支持、减轻企业负担等方方面面,助力电影业纾困解难[2];2月19日,北京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联合多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市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文化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3];浙江省委宣传部印发了《关于积极应对疫情推动文化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针对受疫情影响的电影院及影视项目出台16项具体补贴和扶持措施[4]。显然,政府部门和产业系统一样都急切希望电影文化产业能够尽快地实现复苏和重新开启生产局面。这里就首先触及影视拍摄基地的复工可能。不言而喻,影视拍摄基地是中国独特的影视产业生存状态,它既是电影各产业链条里最重要的起点,同时也是文旅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2019年春节期间的数据,全国旅游人次超过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5000亿元。”[5]这样看来,疫情给予文旅产业的损失估计以上万亿计量。能否尽快复工,决定着影视产业能否正常发展,也决定着文化旅游产业能否复兴。如何看待和如何实现拍摄基地常态的按部就班的复工生产,显然是时势带来的急切需要,但也应该未雨绸缪,必须考虑如下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对于电影产业而言,复工迟早要进行。基于影视基地是电影生产的源头,及早地恢复才能使有相当周期延续的拍摄正常开展,完成影视作品的前期生产,为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问题在于,作为高密集度人员聚合的场所,复工就意味着大量人员将汇聚于拍摄基地,但抗疫难题如何兼顾?由此,也有各种议论认为不可急于复工,反正还有既往生产过剩的各种剧作存量在那儿!但其实问题在于,电影生产或者说影视产业创作作品的多寡,需要适应不同机构的选用,也必然要依据不同时势来播映,所以具有一定的存量和选择是势所必然。同时,创作必须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变化来调整规模,按照人们的期望对内容进行取舍。所以,要继续生产而不能利用旧有的遗存来对付。即使实际生产是按常态进行,也必然要有所淘洗,要优中选优来适应市场环境和人心与时潮的需要,更显然,对于与时俱进的社会需求,也要求艺术生产必须提高质量。故此,没有理由停滞产业生产链条,跟进拍摄、不断提升才是王道。但是作为电影产业生产基地起点的拍摄基地,必须有基本的前提,即什么时候开启复苏钥匙而生产,必须取决于整个国家抗疫进程和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拍摄基地所在的周围环境的安全,这些是对拍摄起制约作用的前提。我们主张审时度势做好准备,但必须有步骤分层次地实施拍摄进程。既然这一个大前提不可忘却,也是谁也改变不了,应时而动并且做好自身开启的准备才是重要的。3月初显然有了良好的契机,我们自然相信抗疫已经在逐步取得胜利,在这样的背景下,拍摄基地分步骤多轮次的展开也到了逐步实施、小步摸索而逐渐回温的阶段。
其次,复工复业虽然是必由之举,但是作为群聚产业的难题在于人员的多样性和流动性。拍摄产业基地开工需要有剧组和从事配套服务的人员,这样就会造成从管理人员到宾馆餐饮服务的多方面人员,加上群演的群居性,还有渐次增多的旅游者等更多的人流。开启的迫切性就在于它不仅仅是个拍摄基地,还是文旅产业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既是一个旅游点,是吸纳和提供文化游览的所在,同时,它又是聚集巨大的拍摄周边的环境、旅馆业、餐饮业和旅游业的结合。人员高密度的聚合可能会造成抗疫后期的疫情反弹,严守安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许原本比较散漫的拍摄行为和更为自由的旅游行为,在平时容易造成懈怠,而在抗疫高压时期,由于人们的警觉性较高,反而能使一些措施更容易严格实施到位。要切记,影视拍摄基地不仅是为拍摄所用,其高密度的人流聚合,既包含有剧组人员,主创演员,各种为剧组服务的群演,基地的工作管理和服务人员,必不可少的餐饮业、旅馆业的服务人员,依存于产业基地而存在的周边居民,还包括旅游拍摄基地批次进组的人员,他们的来源具有跨不同省区的复杂性,而一波一波游客的来源更为复杂。不同省区人员来源情况千差万别,这成为复工所要严肃考虑的问题。因此,循序渐进、多批次和多轮次地开始复工,显然是必要之举。不能一拥而上,而要有步骤地安排。显然预热阶段要从原先隔离在基地和附近的拍摄人开始,一般而言他们都经过了较长时间的隔离,再经过检测后,可以顺理成章地开始原先阻断的拍摄。继之而来的是,剧组需要先申报得到拍摄批准,然后进入必要的隔离区,按照要求的时间进行隔离,逐步安排进入拍摄,做好安全保证。但同样,无论是先前的基地管理和服务者,还是后勤、住宿、餐饮方面的服务人员都要经过严格的筛查和检测,这自然是保证组织的措施所在。而且还要有对服务人员、群演人员进行安全保护的具体条规和实施措施。因为“牵一发而动千钧”,但凡有一点疏漏,哪怕就出现一个病例,都有可能在拍摄基地这一高密度集聚性的区域迅速扩展,影响到剧组甚至于整个拍摄基地的工作。如此,则良好的开张愿望就会毁于一旦。问题还在于,由于这次病毒的复杂性,有可能短期呈现不出病毒感染者的状况,那么在拍摄过程中必须随时关注各类人员即时的身体状况,密切地去探究检测,一旦有状况发生要及时处理,避免更大面积地、广阔地扩散。
复工复业能否顺利进行,一切取决于拍摄基地预先是否有严格的管控措施,自然也要把条条框框的复业细则告知剧组和个人。复工复业是电影产业的急切需求,但要循序渐进,也要分层次多轮次地采取尝试、预热、加温和开放等不同步骤来实现常态生产的复苏。这里还包括随着复苏热度的增加,从不同地域陆续进来拍摄的剧组将会随之增加,打乱计划的挤压拍摄和等待开放的剧组热度,都有可能越来越多。此时,拍摄基地所容纳的包括电影、网大、电视剧以及其他多种艺术形态的小规模拍摄,必须经过多层的筛选。包括对来自高风险疫区疏解后出来的安全人员,也要严格程序、按照规章,采取必要时间的隔离和必须的防护措施观察,阻挡住一切可能进入高密度人群引起隐患的因素。切记新冠肺炎可能会常态的持续,对于其他行业而言,也许采用一些防控措施就可以斩断传染后续,但对于高聚集的拍摄基地和高流量的旅游基地,危险则可能随时降临。
最后,当拍摄基地的各种条件具备,开业就提上议事日程。对于企业的要求也必不可少。已知全国不少影视拍摄基地无论是自保还是行业要求,都高度重视关于复业开张的安保措施,开始陆续出台保证拍摄的渐进式的各项辅助措施,力求在安全性的基础上复工。在这种情况下,也许“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但招揽剧组既要严格筛选审批,又要积极求取,复工剧组也存在着大大小小需要解决的难题。毫无疑问,各行业都有开工的先决资金条件,无论是拍摄基地几个月的亏损还是剧组自身拍摄资金的投入,都存在问题。尤其是由于影视业的特殊性,自身没有物质的房子或者机器,一切文化产品都在创作之中,不能空口白牙地启动。于是,影视拍摄远比实业界难的是,要对成本投入、资金支持及相关拍摄条件进行考量。因抗疫停业几个月后,人员的重新聚集、拍摄要租赁摄影棚和拍摄器材、住宿和餐饮,特别是剧组成员依赖资金投入的集体花销和个人缴纳的保险等,都必然存在困难。2020年2月,笔者到人民网探究,询问一些报道称“有影视公司每天亏100万,近期近3000家影视公司倒闭”,这组数据是夸大了还是保守了时,得到的回答是:“如何客觀评估疫情对影视行业造成的冲击?A.第一季度全产业链的亏损显而易见,影院叫苦、创作公司叫苦、拍摄基地叫苦、院线叫苦都是实在,延续到复苏估计还要几个月的时日,所以1月以来疫情意外至少要延续几个月,其导致大小公司困境甚至倒闭并不保守。B.从倒推角度看,包括电影院几个月的放空艰难显然;影片公司和院线的困境在延续下去也是自身和拖累;市场的上百亿票房不仅是票房数字,还是牵连制片公司系列因素包括创作、人员、剧组、拍摄基地、依赖拍摄的整个环节生存者等;已拍投资和拍摄一半以及已经无法拍摄的,远远超过票房的收益。整体复苏的弥补需要时日。总之,电影业全链条的冲击影响全年票房不用说,创作复苏需要时间来恢复。”[6]所以,无论经济还是人员,都会遭遇比较多的挫折。因此,建议政府从各个层面给予拍摄基地更多的优惠政策,对资金的支持、奖励政策和免税制度等作必要的安排。这不仅仅是为了鼓励拍摄,同时也是拍摄基地所依存的自救行为所在。我们建议在抗疫的阵地战、阻击战和总体战阶段,及至复苏,都必须有一种战略思想,这就是全局的观念。剧组自身要保证一方安全,剧组之间要通过联动式的呼应来保证影视剧拍摄基地复工的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实现最终全面复工、恢复常态的目标。总而言之,这种常态的恢复依赖于国家大形势的好转,依赖于从国家到地方各项政策的支持,依赖于拍摄基地良好的组织措施,以及有谋略地批次复工的耐心,当然也少不了拍摄剧组本身的自律和服从管制,能保证整个拍摄行为的正常进行。这不仅仅是针对于拍摄基地自身,还要有更大范围全面复苏的眼光,把眼光放远,才具备恢复常态的可能。为了中国电影下半年的跃进,更为了2021年能为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奉献出良好的作品,从现在开始,我们必须付出切实的努力。
二、电影院复工的思考
电影院是电影实现价值的末端。在我国抗击新冠肺炎取得成效并得到世界卫生组织不断赞许的时候,电影业也开始瞩望复苏放映。2月23日,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发布了《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技术分会关于电影院复工准备工作的建议》。[7]而我们也不能不开始应对一个问题,就是影院业界对于复工的期望。当抗疫取得一定成果、度过最初的紧张岁月、影院似乎要开始准备并且在行业中已经跃跃欲试之时,我们也不能不考虑到与重新开张相关的一些关键问题,而且必须有逻辑地考虑到问题的复杂性,包括:首先是复工开张产生的前后因缘;其次是开张观影所涉及到的三大重要影响因素,即影院的要求、受众的要求和国家政策的要求。接着,还有第三个层面的思考,即在复工之中一些具体的多层面关联问题,怎么来看待和怎么判断等,这都需要我们共同来探讨。而在这些之中,许多具有因缘关系,并且延伸出相互的逻辑关系,而且有层次地胶着在一起,所以探究与设想需要综合对应。
(一)背景因素。我们的研究就从这里开始,从电影院自身角度来看,它们似乎期望早点开张,但显然不能不提到的是,影院开业复工必须要顾及到其发生的背景。无疑,2020年所遭遇到的是前所未有的大环境,在新冠肺炎突如其来之时,无论是国家从人民群众的安危考虑必须阻遏疫情传播,还是整个电影业必须适应大局关闭观影场所,这里,国家的决定、大众的安全、电影院生存的需求三者,使得电影院近乎有两到三个月不能复工的停滞时期。“50条院线,10000多家影院,近70000万块银幕,从1月24日(除夕)至今,中国线下电影市场已停摆40多天了。”[8]显然,电影业损失巨大,但考虑到这种背景因素,不能不停业,必须服从大局,牺牲自己的产业而配合国家抗疫,避免病毒较大范围传播。所以,我们要感谢电影业与整个国家的大趋势相互呼应而做出的贡献。同样道理,在疫情得到控制的基础上,国家也要考虑到大众的需求和电影业放映业的急切需要,已经适合开业了,也应该让电影业有步骤地进行复苏,让电影院开张,恢复放映。这里回溯,就是在强调不能抛却背景和相关的牵连关系而单纯地采取行动。
(二)影院重张的制约因素。我们讨论在影院重新开业,必须先理清涉及的逻辑问题。似乎电影院方会单纯地把影院的开业条件包括恢复的经费看得更为急迫,这基于产业生存的本能情有可原。但如果不注意前面所论及的要基于整个大环境因素,又缺少对于影院开业不仅仅涉及到影院,还牵连到觀众这一重要因素及其他多重关系,重张开业的意向就可能是无的放矢。所谓多重关系是什么?它们包括以电影院为核心的开张所涉及的观众看电影的可能性这种不能忽略的因素,影院自身具备开张条件与否的因素,以及关于国家对于放开影院开业限制的实际政策因素等。
我们先从影院的角度来说,歇业多时的影院要重开,必然涉及到工作人员进入和工作与否的问题。这取决于具体城市的政策,而设施重启也有消毒等系列问题。影院观影场所必然有延续的消毒和人员安全问题,特殊阶段什么影片放映及其涉及到允许多少量的观众进入,以及逐步展开的院线选择什么样影片逐步放映的先后次序。而院线重新开启安排和制片方何以确定安排等相关的问题,同时还涉及到观众心理感知和进入影院是否有看电影的安全感,以及顾及观众喜欢看什么样的电影,观众和工作者相互之间对于看影片的安全性,与影院之间的契合度的问题,等等。显然,电影院放电影在当下环境下重新开张不能不全方位考虑。而且影院开张不能以观众愈多为条件,还涉及到国家什么时候允许开张和顾念观众看影片所关涉的收益。市场安全、社会安全,以及影院自身的安全都是要考虑的先决条件,还有开张需要扶持和支持的政策等条件交织在一起。单纯的看一个方面,比如说影院要国家给予什么样的扶持、有什么样的支持而急切地要开张,那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开张的几个条件涉及由近及远的需要,我们来逐一来做分析。什么时候适合开张?当然不能以影院一厢情愿为理由,否则条件不具备或者出了问题,后面的亏损就难以预测,甚至要注意影院关张,等等。简单地看待,既然此前的停业是因为响应国家的号召,也是为了营运的安全,更是为了观众的安全所设计的,所以关张是一定时期的必要;而及早地开张也可以理解,但显然必须有步骤、分阶段、按照不同城市的安危度来开张。比如一些小的城市从来没有过疫情,并且在影院开合生存的难度上和需要的支持度上都不大,有步骤地先行开张自然可行。这样既可以为社会安全大规模复原试点,也可以开启放影片的试水,甚至于可以为更大的影院市场作烘托和铺垫,乃至于对电影观众产生呼应效应。而比较大的城市的影院就不能急于复映,需要考虑更大的安全度而采取更好的措施,所以循序渐进是必要的。还有,开启阶段放什么电影的问题,需要有所安排,不能把春节档期没有上映的重要影片一下子赶着急着放映,因为人气的烘托度和观众认知影院及其安全信任度都不合适。乃至于万一发生一些意外而导致影片夭折,则得不偿失。所以最好初始阶段放一些小片、老片,还可以用过去难以上院线的艺术类影片来进行预热,也许能相得益彰乃至于获得意外的收获,这都可能是有助于影院发展的一种设计。应当有这样循序渐进的排兵布阵,积蓄力量做好复苏的逐步的加温准备,才能为明显的暑期档期推高,到争取下半年力挽狂澜做好准备。还有影院放片一定会强调他们的损失,包括人员工资、设备的维修,还有整个人气的回升问题。既往整体上所受到的损失,当然需要国家给予一些支持,包括返还和减免资金等措施。这些都是必要的,也是行业和一些省市出台的保障措施确立的。但是,仅仅是依靠这样一种被动的支持,无论是一次性的还是逐步的都是不够的。作为企业必须有更多的措施和方法来为影院的复苏做努力,包括循序渐进地招揽观众,绝对做好安全保障等。非常重要的是,应该利用这次机会,更多地在院线的支持下将放映影片和另外两个方面的突进相结合,即和互联网更密切的结合,以及和自己的后续产品和周边产品及服务业的发展相结合。电影院特别是大中城市的电影院应该成为一个聚合体,应该能够通过创新提供更好的服务,比如,在初始阶段、观众隔行隔位看电影的时候,可以提供更多安全性的餐饮服务,甚至于在开启阶段不妨赠送半价票或者提供各种饮料之类,为培育观众做准备。事实上,电影院平常的上座率已经在逐渐下降,所以别期望复苏时期就能获得满员的利润。在考虑座位安全的基础上,也许还可以设计出一些花样,让其产生一些新鲜感。比如,除了简单的隔座之外,还可以对座位进行一些美术性的构想设计,对不同场次可以做出不同的设计花样,或呈心形,或呈月亮形,等等,不同的位置可以有不同的价钱。只要发挥想象,就有可创新的形式。而在和网络的结合上,影院和院线应该有更多的联动。广告除了传统的前映,也可以采用新鲜的插入方式,广告、影片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都可以尝试新的创设。其实许多大中城市的影院都是和商圈结合在一起的,商圈也会遇到人流的问题,如果能积极主动地和自己的商圈或者别的商圈有更多的紧密的结合,绞尽脑汁来作为推广,也许电影院就会突破现场的宣传,找到更多的他样的路演而变成有更多的互动。
(三)观众考量的因素。另外一个不能不考虑的因素是观众,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观众会愿意重新看电影?毫无疑问,蜗居那么久的观众是愿意看电影的,但初始他们有顾虑,难免。如何打开大门招引观众心甘情愿地看电影,必然需要将安全度宣传和影院的新鲜招数相结合。乃至一开始应该有所利益舍弃,以招引观众,获取他们的芳心,这都是必要的考虑。同样道理,影院放映电影要考虑到复苏之后人们的期待。比如说售票的方式,在暖场阶段可以奉献一点纪录片,或者是在早期影院放映的时候多注意点关于医疗的题材,这些都可能是在过渡时期、在观众人数不允许太多的情况下的一种温暖而有效的方式。还有前述遵循受众追求优惠的心理,买一张送一张的招揽策略。既然一开始并不强求大收入而只求能运转开,就要能容忍一定程度的牺牲和折扣。排什么样的影片,必然要考虑更多急于看电影的人,对于忠实度高的观众,放一些出色的小片、艺术类的片子值得考虑。还有些影片如果主动要求上映而不需要惯例的分成收益,或者影片只求能够公映或为公益放映,也许特定阶段可以允许。对于有些受众,可以采用慰问似的招揽方式来加重他们的观影情结,比如对医务人员,可以采用免费观影或者国家补贴;对抗疫期间坚守服务业的诸如快递小哥、零售业人员等,可以设置放免费夜场、半夜场,只要是时间适合他们都可以。电影院对各类观众都尽全力服务,打破过去简单的商业盈利模式,那么电影院和观众的关系就可能会有所变化。此外,有些影片可能在一些影院可以采取看电影和适当提前讲述的方式。在复苏阶段,既然人流并不多,也许专业性比较强,在观影的时候有特定的影片放映,就可以采取某种路演或者公益的演员出现的方式,为电影服务大众开启新的路径。当然,演员和医务人员同时到场,也许一种巧妙的方式,如果再加上专家学者的讲解互动,增进和观众之间的关系,这样电影院就更活了。
(四)最后,基于以上因素,我们当然还要就国家对放映电影的政策进行分析。毫无疑问,放映是影院作为企业必要的生存之道,因此一些資助政策和减免要求也应该有所考虑。考虑到专家说新冠肺炎有可能会像感冒一样持续存在,放映当然要保证绝对的安全。国家的政策,比如说在某一阶段要求人们戴口罩观影是必须坚持的,影院也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口罩,还有持续的消毒措施,以及执行其他一些公共场合的新规等。国家和地方实施的延缓缴纳社保、减免房租、贷款延期,以及对装修改造的融资补贴等不同政策,对于影院的生存发展都是必要的;对前期一些较早复工的影院在做好安全设施的时候给予奖励减免,对于影院特殊时期的宣发给予一定额度的资金补助,这都影响着影院的开张发展。国家和地方主管方如果将电影看作是关系文化大局的事业,则无论是主动的支持或必要的减免政策,乃至于税收制度的改革,都将有助于电影院放映院线发挥积极性,也会激发观众看电影的热情,形成新的观影局面。特别是在过去基础上对许多电影院如建设的支持政策,包括进一步放宽补助政策和减轻收纳基金政策,以及考虑对观影的群众活络和热度的提升给予资助,都能够促使电影回归到常态的市场把控的情况下。当然,这时期对于电影的放映也可以借此机会给予一定的宽容度,如对过去由于某种因素难以上映的影片、一些复映的影片以及引进的影片都可以实施更宽容的政策。这既可以鼓励电影企业和观众之间的互动性,也可以鼓励电影创作者发挥积极性,使得电影更好地成为国家文化的代表。
参考文献:
[1]北京江苏相继出台强力措施,抗疫情扶持电影业发展[EB/OL].广电视界.(2020-2-19).https://www.sohu.com/a/374280174_99994436.
[2]江苏出台新政策 真金白银助力电影业抗疫渡难关[N].江苏经济报,2020-2-19.
[3]寻找产业新动能,北京出台28条新措施助文化企业“战疫”[N/OL].北京商报.(2020-2- 19).http://www.bbtnews.com.cn/2020/0219/337311.shtml.
[4]大力扶持影视项目!浙江省出台16项措施补贴院线[N/OL].1905电影网.(2020-2-26). https://www.1905.com/?fr=homepc_menu_home.
[5]疫情下中国文旅产业的艰难时刻,年度大考与转型机遇[EB/OL].环球网.(2020-2-1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8747140332474483&wfr=spider&for=pc.
[6]对当下电影市场产业链遭遇危机的认识与思考[EB/OL].周星的博客.(2020-2-18).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f2e1ec0102znm3.html.
[7]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发布建议指导电影院复工准备工作[EB/OL].东方财富网.(2020-2-23).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9313678700855691&wfr=spider&for=pc.
[8]万余家影院没电影:亏损百亿向盒马家乐福输出员工[EB/OL].新浪财经.(2020-3-3).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cyxw/2020-03-05/doc-iimxyqvz7929633.shtml.
作者简介:周星,北京师范大学2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艺评论基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