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性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分析
2020-06-03陈忠明
陈忠明
【摘 要】传统的教育是黑白的、古板的,现代教育充满活力、五彩缤纷。作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优化评价方式,激活数学课堂,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文章立足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表现性评价的问题,谈几点粗浅认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表现性评价;策略分析
传统的教学方法、落后的教学理念、单一的评价方式,满足不了新形势下新课改的要求。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下,表现性评价,以人性化的评价方式,解决教育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新课堂的构建起启发、借鉴的作用。表现性评价,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体验性、非学业成就的评价,与传统的结果性评价相对立。教学中,引入表现性评价,利于激发兴趣,体验学习过程的乐趣,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表现性评价也因其评价的多元化,容易出现检测信度等问题,为此,数学教学中,运用表现性评价时,应按照一定的程序而进行。
一、创设任务,表现性评价实施的前提
表现性评价,就是通过活动的开展、问题的探究、知识的构建等的态度、方法、情感等的全面评价,是重视过程、轻能力的评价方式,是符合新课改理念、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的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的运用,前提是明确评价的目的。有了评价的目的做基础,确定评价的内容,再在评价内容的基础之上,设计明确的评价任务,让任务为表现性评价的运用提供依据。
如《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教学时,笔者根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而设计下面的以操作、分析为主的活动。如课堂之初,笔者首先提出问题:三角形的有几条边?三边的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三角形有三条边,三条边依次首尾相连。然后,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是不是任何长度的三条线段首尾相连,都可以組成一个三个形?学生对这个问题,给出不同的回答,然后,教师进一步鼓励学生任意给出三条线段的长度,如2cm、3cm、4cmd等,再让对方猜测可不可以组成三角形,再鼓励他们拿出小木棒,先量出并剪出这样的三条线段,再亲自摆一摆,验证自己的答案。根据不同的情况,对三条边的长度的分析,探究出组成三角形的三边的共性规律。这样,学生从问题的引领、活动的参与、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开展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也促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任务的创设,为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保驾护航,为表现性评价奠定了基础。
二、任务分析,表现性评价实施的基础
表现性评价,不仅包括学生对于学习过程、探究活动的参与过程的评价,也博扩学生完成任务后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运用和拓展能力以及结果呈现过程等的评价。为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设计任务后,激发学生参与之后,对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等进行评价之外,还应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创新运用等进行全面的评价。教师应指导学生了解任务、分析任务、思考怎样实施和完成任务,这样,才能为任务的完成做铺垫。
如“周长”的教学时,教师提出什么是周长的概念后,让学生量一量树的直径,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各是多少,算一算两个长、两个宽的和是多少;量一量同学的腰围是多少;量一量三角板教具的三边长度之和……这样任务的给出后,让学生明确“做什么”、“怎么做”,为提高学生活动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如“周长”的教学时,教师布置任务后,先引导学生明确“周长”的概念时,应于“一周”的意义相对比,引导学生思考量这些问题的周长,需要什么样的工具,以及活动后,总结有什么收获等,这样,为表现性评价奠定了基础。
再如“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布置了一系列的任务后,让学生充分观察、测量、拼接等操作性的活动后,引导学生从三边关系的两边和、两边差与第三边的关系进行比较,并且给出一些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总结的规律而进行运用,这样,促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跟踪实践,表现性评价实施的关键
表现性评价的评价标准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反应,换句话说,表现性评价,还应关注和评价学生的活动过程以及实践进程,对学生完成任务的真实表现进行评价。为此,表现性评价,应过程、结果并重。如活动的形式,操作技巧、结论、结论的运用等,都是评价的依据。
如“周长”的教学时,让学生测量数学课本的四边的长、测量课桌的周长等,对于学生测量的精准与否、测量时的合作互动、测量数据的记录、数据的计算等每一个细节给以全面评价,促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教学后,教师可以布置测量柱子的周长、测量操场的周长等的课外任务,教师应跟踪观察学生的实践,鼓励学生把操作的过程、结果等,认真记录,并在组间、组际间交流,鼓励学生以日记的形式,写出操作、活动的过程以及活动的体会,教师给以多元评价,从而促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表现性评价的实施和运用,还需要明确评价的标准,不仅利于教师提高评价的有效性,也利于调动学生自评、互评的积极性、主动性,让表现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起激励、导向、监控的作用,从而利于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总之,表现性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型的评价方法,既关注结果,也关注过程,关系学生的发展,也关系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表现性评价的功能,以表现性评价,促进小学课堂的优化、教学质量的提升,促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汤群英.试论表现性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0):71.
[2]王虎.将表现性评价融入课堂深度学习[J].新教师,2018(06):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