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的开展及材料投放方式分析
2020-06-03陆小露
陆小露
【摘 要】幼儿教育作为重要的启蒙教育,在我国教育工作中的意义重大。本文将针对幼儿园科学区角材料投放原则进行详细分析,其目的是研究出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的开展策略,以便于充分的体现科学区角的作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开展
一、幼儿园科学区角材料投放方式
(一)幼儿园科学区益智类材料投放方式
若想要充分的发挥区域活动的作用,教师必须在投放材料时努力探究。教师充分的把握学生的爱好以及心理特点,将幼儿们喜闻乐见的资料投放到活动区域中[
1]。合理有效的在科学活动区域进行资料投放,使幼儿在一个轻松有趣的环境中进行有效的交流创造,发散幼儿思维。
(二)幼儿园科学区趣味类材料投放方式
幼儿正处于发育的重要时期,对于未知事物会感到好奇。幼儿由于其年龄特点,使得接受知识更加倾向于在玩耍中,逐渐加深知识认知。教师应该积极的在生活中发现幼儿们的爱好,根据幼儿们的喜好,去投放科学区角材料。切实的使幼儿在有趣的活动中,体会到科学知识。切实的贴切幼儿的真实需求,将活动内容转换成教学内容。利用区域活动来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推动幼儿教育工作发展。
(三)幼儿园科学区学习类材料投放方式
幼儿发育的不同阶段,其存在的特点以及对科学知识的领悟能力是不同的,有效的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有效的投放科学区学习材料,才能够体现幼儿园活动区域寓教于乐的真正意义[2]。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要求也有所差异。在科学区角学习类材料投放中,应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特点,设定科学知识学习材料。
二、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的开展策略
(一)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调动起幼儿的好奇心
幼儿教育中重要的内容就是要使幼儿对周围的事物搞到好奇,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与好奇心。由于幼儿的年龄使得幼儿对很多未知事物抱有好奇心。兴趣以及探究欲望是幼儿对知识学習的主要动力,教师正确的引导,能够有效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使幼儿能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例如,带领幼儿们进行海洋知识学习时,教师可以创建出一个有效的教学情景,使幼儿融入到情境中,激发幼儿对知识学习的欲望。教师可以创设出一个有效的故事情境“小朋友们知道吗,海洋学家们最近发现,生活在海洋中的鱼类,竟然也有自己的小“医生”,它的名字叫裂唇鱼。它体态小巧,行动轻盈,它给鱼治病,不是通过用药,而是以那尖尖的嘴巴为病鱼清除细菌和坏死的肌肉。但是实际上呢,小鱼医生是以病鱼身上的寄生虫和坏死组织作佳肴美餐的,这样一来,鱼医可获得“报酬”——饱餐一顿,而病鱼即刻免除病痛,真是各得其所呢……”这时幼们都听得津津有味,教师可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调动起幼儿的想学习积极性。“小朋友们还知道海洋中其他的小动物吗?”当幼儿听到教师的提问时,纷纷争先恐后的讲述自己知道的海洋动物。通过教师讲述的小故事以及有效的提问,激发起了幼的好奇心以及知识探索欲望。这时,教师可以趁机将关于海洋生物知识的书籍、模型、图片等给予幼儿分型,创设出一个“穿越海洋”的情境。在科技活动区区域中进行有效的情境创设,能够使有效的拓展幼儿的知识面。在幼儿教师的引导下,树立幼儿正确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呼吁幼儿关爱水生动物、关爱海洋的情感。
(二)通过有效的演示,在动手动脑中学习科学知识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有效的实践不仅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而且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使幼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教师适当的点拨,能够增强幼儿的探索精神,在幼儿不断的探索中,掌握科学知识,实现科学区角域活动的教学目的。
实验可以使幼儿在动手动脑中,深入的了解科学知识。教师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在幼儿多次尝试的过程中,鼓励幼儿探索出真正的知识。
(三)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深化教学知识
幼儿教育中,积极的评价能够给予幼儿积极的鼓励。简单的“你好棒啊”、“你真厉害”等鼓励的话语,便可以调动起幼儿的学习动力。应该将家庭评价与幼儿园评价想结合,切实的使幼儿在家长与幼儿园的共同呵护下茁壮成长。
幼儿教师可以在“家长QQ群”中,将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通知家长。使家长也参与到幼儿教学中,并且及时的给予幼儿鼓励。例如,在“收集四季叶子”时,教师可以引导家长带领幼儿进行四季树叶收集,在收集的过程中家长可以积极的对幼儿进行夸奖,使幼儿增强对四季的感知力。将四季树叶制作成标本,在科学教进行“四季树叶收藏展”,教师并对幼儿进行夸奖,使幼儿在积极的动力之下,收获学习的快乐,感受自然四季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朱维瑜.浅谈大班科学区角材料投放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16):126.
[2]李红梅,杨星兆,任利宁,等.幼儿园区角活动材料的投放的原则与要点研究[J].才智,2017(3).
[3]曹宇.幼儿园科学区角材料投放及使用研究[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