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2020-06-03王倩酝
王倩酝
【关键词】叛逆心理;自我意识;适应性;教育
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
一、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成因
1.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首先,家长思想过于保守传统导致学生产生叛逆心理,在许多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认为孩子还不成熟,还需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不懂事”,怕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责备。许多中学生认为自己做错事后最反感的就是家长的指责,而对他们反感的原因是家长们盛气凌人,态度生硬。因此他们不会或者难以把父母当成倾诉对象,面对父母的指责认为他们不近人情,顽固不化,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横跨在他们面前。在教育方式上不当,无视子女自尊心与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面对子女的过失时没能一起分析解决,而是一味责骂,使子女在犯错时孤立无援,从而产生叛逆心理。其次,家长认识上的错识,造成教育方式不当。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再次,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沟通,产生思想矛盾。随着中学生的成长,独立意识渐强,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子女的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关心,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矛盾。或许有些家长因工作繁忙,很少与子女谈心,进行思想交流,只是定下一些严格的规定来约束限制子女的行为。因此,子女与父母缺乏交流,就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
2.学校教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教师不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这容易激起学生的叛逆心理。另外,有的教师只从升学率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教师的不断施压使学生的心理负担日益加重,导致学生们叛逆的积累,到一定的时日便会将其释放出来,部分会出现过于偏激的行为。而教师没有及时疏通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释放心中的压抑。另外,大众媒体一些不恰当的渲染也是导致叛逆心理的一个因素。比如一些影视作品,极为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许多中学生十分欣赏电视、卡通片中描写的“叛逆英雄”。
3.生理变化的不适应。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而这一阶段曾被德国心理学家夏洛特彪勒称为“消极反抗期”,在这一阶段随着身心的逐渐发展与成熟,个人会在这个时期对生活采取消极反抗的态度,否定以前发展起来的一些良好的本质。大多数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一时无法适应突来的身体变化,这时的男女生会产生害怕、恐惧心理,并且双方都存在神秘感,不容易突破,两者之间隔了一道墙,难以适应当前的生理变化。所以面对异性时也产生了抵触心理,即使是同性也有着疏离感,内心产生了极大的排斥感,这时的男女生多以自我为中心,存在极强的抵触心理,把自己的观点放在第一位,难以放下自我融入团体,导致生理的变化转化为叛逆心理。
4.自我意思膨胀。青春期时期男女生的自我意识正逐步走向成熟,这个时期的中学生都具有强大的自尊心,他们存在自己的思想观念。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在与人沟通时偏向于与自己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同龄人,因为在同龄人中问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我的意识观念,可以谈论父母、教师所不允许讨论的话題,在与同龄人交流的过程中,自尊心得到满足,但是与父母交谈时又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因为父母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难以成为青春期少年倾诉的对象,当两者讨论到某一不和的理念时,多数父母会以长辈的身份说“你还小不懂事”这样的话,长辈的话才是对的,就是在这个时候,自我意识被压抑,自尊心被压迫,叛逆的心理也就随之膨胀。
二、叛逆心理的调节方法
1.父母、学校、社会需关注并普及生理、心理健康教育。在青少年成长发育阶段,各方应协调教育孩子促使青少年了解自身的变化与发展,帮助青少年度过“消极反抗期”,正确面对自身的生理变化。我们应充分理解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我们要认识到这种稳定及不稳定的时期,具有普遍性。“叛逆期”在心理状态的表现,会特别敏感,其中自然不乏许多会影响情绪发展的因素,这也使许多师长会错认他们的行为表现属于年少叛逆的状态。了解孩子表现的潜在原因,避免指责,给予更多的关怀,减少孩子的压力与伤害的来源。
2.从自身找突破口,释放自我。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无论是性格还是长相,性格没有好坏之分,只是每个人看的角度不同而已,中学生的叛逆心理也并不是都是坏事,叛逆说明了你有渴望的东西,你有自我意识,你渴望自由,你渴望得到认可。在自身寻找突破口的时候你便要看清你要的到底是什么?在找到时仔细地思考你应该如何获取,而不是与你意见不一的人对着干,在他人不认可的情况下思考为什么这得不到他人的认可?我是不是在这一点做错了?在寻找自身突破口的时候多与人沟通,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让他们更加了解你,站在多个立场考虑问题。
3.父母加强与子女的沟通。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子女的父母,但是爱是有一定的限制范围,不是盲目的宠溺保护。沟通是横跨鸿沟的桥梁,只有沟通父母才能真正地了解子女的所求,了解子女内心深处的想法,从而更好地帮助子女解决无法解决的困扰,使两者之间达到最和谐的氛围。给予子女自我表达的机会,培养民主意识,充分尊重他们,多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子女谈心,决不能专制独裁。孩子希望父母采用平等、民主的方式教育自己,在他们犯错误时,希望家长要给予理解,给予帮助,引导他们认识错误的原因,指导他们吸取经验教训,让他们有自尊心、自信心。
4.学校做相应的心理指导。设立心理辅导室,进行心理咨询活动,定期宣传心理知识,定期刊行心理辅导刊物、举办讲座、心理辅导专栏,对青春期叛逆心理进行分析、介绍、指导。制作档案追踪以调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向家长教授中学生心理辅导教育方面的知识,学校与家长同时合力教育学生。
5.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做好学生心理疏导的前提。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是说:要使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态度,你就必须同对方保持同体的关系,也就是说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这一原则运用到心理疏导,则必须把学生看成是自己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师生的心理距离就很近,学生就容易接受各种教育影响。管理学中有句名言:“如果你想要人们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那就首先需要人们喜欢你,否则,你的尝试就会失败。”这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表率。同时,我始终对学生抱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尊重、理解、关心学生,把学生看作是可以互相交流彼此沟通的知心朋友,什么心事和烦恼都愿意向教师倾吐。师生问这种朋友似的关系为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总之,中学生叛逆心理是在自身、父母、学校多方面影响下而产生的,家长在这一阶段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家长要及时沟通了解情况,学校需要对中学生普及心理教育,帮助中学生、引导中学生走向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