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矛盾触及性灵
2020-06-03韩小兵
韩小兵
散文是中小语文教学的主导文体,在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散文所占比例极大。在写作时,作者往往在特定的情境中用看似矛盾的表达隐含着极具个人色彩的感触与思量。所以在解读散文时,聚焦文本内容的矛盾,追寻作者的独特感受,往往可以更深入地触及作者与读者的性灵,获得意外的效果。
一、凝视词语能指与所指的矛盾
在散文里,有些词语具有超越了常规性的工具含义,即常规的“能指”,但在特殊的语境中带有瞬时的语义,即此刻的“所指”,用来承载作者或者人物深层的、潜在的情感和精神。教师在文本的解读中挖掘关键词能指与所指的语义矛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矛盾带来的张力,会收获审美体验。
《背影》一文,朱自清用朴素的笔调从容地叙述了回家奔丧、父子在车站分别的情形,语言醇厚、有感染力。这篇散文从头至尾,父亲的语言极其简单,甚至没有关于语调的描写,但父亲车站买橘子的情景,在不动声色中感动了儿子,父子间浓浓的亲情也感动了读者。文章选择了父亲的背影作为描写重点,但对父亲的正面形象和面容却只字不提,再结合字里行间隐隐透露出的父子间的矛盾与隔阂,可以看出,作者与父亲之间的亲情是沉重而艰难的。同时,这篇散文又是回忆性散文,饱含充沛的情感,既有浦口送别时的父爱深情,又有作者写作时的理解与愧疚。文章的第5段中,“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聪明”一词的反复出现,既是当年作者对父亲的不理解,也是为自己当年的行为感到羞愧。文末父亲的来信内容前后不一致,矛盾显而易见,体现出父亲的伟大,他在这场父子的较量中主动示弱,缓和关系,而作者的愧疚也因此更加真实可感。
二、注视词句之间的语义矛盾
在散文的创作中,作者在营造个人独特风格时往往借助独特的遣词造句方式,用语义看似矛盾的词句来表达特定的情思。在解读文章时,加强对这类词句的关注,可以发掘作者更深层的意蕴。
茅盾的《白杨礼赞》是初中语文教材的老篇目了,但并没有入选初审通过的人教课标版语文教材中。现行统编版教材收入此文,以丰富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散文的类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精神世界。这篇散文写于1941年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作者托物言志,借赞美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讴歌当时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意志。文章一开篇,就直抒胸臆道“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但在行文中,第4、6、8自然段中又反复强调白杨树是“极普通”的树,然而绝不是“平凡”的。众所周知,“普通”与“平凡”是近义词,作者这样大张旗鼓地强调白杨树既是“极普通的”,又绝不是“平凡”的,将读者的目光吸引到普通与不凡这一矛盾之中,大有深意。细细品味,“普通”是因为白杨树在西北高原极其常见,并非名贵稀有,而且白杨树极易生长,的确极为普通。“不平凡”是因为白杨树的外形枝干笔直,丫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叶子片片向上,绝不倒垂,倔强挺立,不屈不挠。联系写作时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历史背景,这种品质对于抗战时的局势来讲是多么难得和珍贵。
三、审视文本内容之间的矛盾
为了表达情意,文章呈现的内容都是作者个性化的选择,章法也富有特色。所以在解读文本时,可以通过关注所选内容材料之间的矛盾来体察作者的深意。
《昆明的雨》是汪曾祺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开篇写作者应邀画了一幅关于昆明的画,引出关于昆明的回忆——想念昆明的雨。文章接下来写了在昆明人家门头上和菜园周围的仙人掌、各种菌子的味道、杨梅和卖杨梅的小女孩、缅桂花和送缅桂花的寡妇,文章最后写作者和友人雨天游莲花池,在小酒馆避雨小酌的情景。最后以一首诗和一句“我想念昆明的雨”收束全文。
这篇文章语言质朴、散淡,但在行云流水般的叙述中,作者善于选择内容迥异、风格相对的材料来表现昆明生活。内容的互相对立,使文章极富张力。如在回忆仙人掌时,挂在门头上的仙人掌和八卦一起用于辟邪,给人神秘而郑重的感觉,然而菜园子周围的仙人掌就平易近人多了,因为仙人掌是为了阻挡猪羊进园子吃菜的,最普通、最常见。仙人掌可以是神秘庄重的,也可以是诙谐日常的,鲜活的人间气息扑面而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如昆明的菌子。有极便宜的牛肝菌,也有名贵的鸡枞菌;有中吃不中看的干巴菌,又有中看不中吃的鸡油菌。值得关注的是介绍牛肝菌、青头菌、鸡枞菌时,作者先从最便宜的牛肝菌讲起,“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寥寥几个字,将牛肝菌的颜色、味道和口感呈现在读者面前,足以令人垂涎三尺。然后是略贵的青头菌,最后是名贵但并不貴得惊人的鸡枞。以价格从低到高的顺序来介绍,但不管是便宜的,还是名贵的,都是普通人家可以经常食用的,作者真的是关注到了生活最深处。对于中吃不中看的干巴菌,作者不厌其烦地描绘它的颜色、形状、做法和味道,而对于中看不中吃的鸡油菌,作者一笔带过。也许作者和普通老百姓一样,重视使用价值超过漂亮的外表,烟火气息浓重。
总之,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对散文篇目的教学,应抓住关键词句等内容上存在的矛盾,发掘其背后隐藏的感触与思量,触摸作者的性灵,并据此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陶冶性灵,丰富内心世界,提高人生境界。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