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成像规律复习课例谈
2020-06-03朱烨雯
朱烨雯
摘 要:物理复习课如何摆脱乏味?本文以一堂试验复习课为例,谈了几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复习;分析;综合;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7-098-1
传统的复习课既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不能深化学生的认识和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此,笔者以《凸透镜成像规律复习课》为例,谈谈如何进行有效的总复习。
一、实验分析抓本质,综合知识建网络
1.有效实验激兴趣,综合现象抓本质。为了使学生在复习中产生新鲜感,不丧失复习的兴趣,笔者在教授本节复习课时,设计的第一环节就是让学生上讲台亲手操作“凸透镜成像”实验,要求:1.实验者要在实验的同时将实验的具体操作要求及得到的结论用语言表述出来;2.其余同学认真观察聆听,对实验者的操作及表述要进行评价修正,若实验者疏漏要作补充。这样的设计生动有趣,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完成知识点的梳理整合。
2.巧设实验清单,梳理知识建网络。在第一实验环节中,我让学生进行互动实验的同时,开出了任务清单:
1.本实验像的大小取决于物距,还是像距?
2.实验前,必须调节烛焰中心、光屏中心,在凸透镜的上,目的是:。
3.无论如何调节光屏位置,屏上都无法找到清晰像,其原因是:①②③④。
4.用手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像(仍然完整/不完整),大小(变大/不变/变小),亮度(变亮/不变/变暗)。
5.本实验仅用焦距为10cm的透镜进行实验是否合理?说出你的理由。
这一系列问题只是简单认知层面,并没有深入,这些问题在学生知识的学习中,仅仅只是“先行组织者”。问题主要涉及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的注意点、基本性质等,学生通过对实验本质的复习,他们对自己的认识结构实行精加工,形成了自己的知识网络,这样进行复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极大地提高了复习课的效能。
二、問题分析定因素,综合探究找相似
1.分析实验因素,提炼考点。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寻找并发现关键因素,注重方法的传授,使学生在不断强化中,领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节复习课中,笔者通过上述实验和实验清单,让学生构建了本章节的知识网络,同时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四个考点:物像固定问题、动态问题、图像问题、光路可逆问题。如在第4个考点光路可逆问题时设计了以下问题:
已知蜡烛与光屏间的距离为L0,凸透镜第一次在位置A,此时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A与蜡烛间距离为L。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将凸透镜向右移动到B处(图中未标出),光屏上仍能成清晰的像,透镜先后两次所在位置A、B之间的距离为(用L0、L表示)。
2.综合分析关键,探究规律。物理探究极为复杂,涉及的因素,对象很多,分析问题时,必须将其区分,寻其本质。如“凸透镜成像的动态”问题,变化的因素很多,不同的物距,不同的焦距都会引起像距和像性质的改变。学生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往往比较迷茫,这时就要找准这些问题的有效的解决方法。面对这四个考点,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找相似。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某小组测量出物距和像距的数据,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图象,则凸透镜的焦距为,物体从距离凸透镜15cm处移动到30cm处过程中,像(变大/不变/变小)。
本题的解题的关键是寻找确定焦距的点。实验探究中学生已经知道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像距也等于2倍焦距。笔者根据这一规律,引导学生在图像中找到相似点(20,20),即物距等于20cm时,像距也等于20cm。焦距则轻松解出为10cm。当物距从15cm变为30cm的过程中,物距一直大于焦距,成实像。此时,引导学生将此动态与实验探究中对比,寻找相似之处:“物远像近像变小”,快速解出答案为变小。
三、实际问题强应用,综合运用促深化
在教学过程中,倘若教师能够将生活中的物理与书本知识相联系,将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在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中,笔者设计了以下活动:
活动一:视觉缺陷的成因和矫正方法。
小明探究凸透镜的成像原理,与老师一起研制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用水透镜模拟眼睛,光屏模拟视网膜,通过对水透镜注水或抽水可改变水透镜的厚薄。蜡烛、光屏和水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用水透镜模拟正常眼睛,将图甲中的烛移动到光具座上40cm处,光屏不动,此时应对水透镜(填“注水”或“抽水”),使其焦距变(填“长”或“短”),才能在光屏上重新。
活动二:测凸透镜的焦距。
利用桌上的光具座等器材,动手测一测,你的凸透镜焦距为……
物理来源于生活,凸透镜在生活中更是随处可见,装满水的矿泉水瓶,老花眼镜,照相机镜头……最常见的应用无疑是配眼镜,即测焦距。灵活运用生活实际,与书本中抽象的物理知识理论紧密联系,学生从自主探究中获得更深入的学习,同时深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实践动手,问题分析等综合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课堂延伸展原题,综合应用促高效
练习最能体现一节复习课的效果,同时学生的学习时间是宝贵的、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主动跳入题海,积极拾贝。笔者在研究近几年的一模、二模和中考卷之后发现,试卷上有些题目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朋友”关系,其解题的关键点是相同的或者相似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让中考题为复习课服务。
近年来,我本着上述复习课教学改革的思路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南行中学,江苏 苏州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