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教育路径探索

2020-06-03张佳王亚青王跃

青年时代 2020年8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传统文化

张佳 王亚青 王跃

摘 要:思政教育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程,其内容也是不断拓展和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对于思政教育具有积极的影响,本文主要以营口市社区教育项目为例,通过调研走访得出目前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不足,并最终提出相应的路径探索。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政教育;路径

一、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点,也是我国特有的政治性很强、政治色彩浓厚的教育内容,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教育目前在各地区都有实践,尤其在社区教育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思政教育也面临着改革。

二、思政教育的作用

思政教育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程,肩负着凝聚思想力量,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任。思政教育和其他教育不一样,主要是意识形态教育,一般来说,思政教育都有理论体系和教育内容体系,作为思想领域的教育,思政教育对人们日常的生活、工作拥有强大的指导作用。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形势下,意识形态建设至关重要。

思政教育目前的教育内容选择较多,很多是在理论的指导下,选择相应的思政教育内容,如有的地区选择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以此来培养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等,有的地区选择地方资源,促使思政教育在地区中发挥作用。在具体的实践中,思政教育采取何种内容、采取何种形式、采取何种路径都在不断摸索,也是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思政教育会对学习、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教育手段[1][2]。

三、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对思政教育的影响

近年来,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比较受欢迎,很多地区纷纷兴起了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将其作为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思政教育有重要的影响。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底蕴

我国的传统文化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能深刻反映我国各民族、各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风土人情、语言文化等内容。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创造了丰富的文化成果,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可以理解历史、热爱历史,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二)中华传统文化富含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

我国传统文化的很多内容都包含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爱国主义情怀,有的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浪漫主义情怀,有的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名人警句,这些都对思政教育有重大的帮助,其思政教育价值有利于塑造高尚情操和形成社会风尚[3][4]。这些都是我国传统文化对于思政教育的积极影响,因此,在日常的思政教育中,值得深入发掘传统文化蕴含的教育价值,让受教育者领略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可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营口市社区思政教育中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应用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是将其作为思政教育的一部分,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发现,很多思政教育对于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只是简单地进行引申,没有形成系统,如营口市社区的思政教育中,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应用就较少,笔者针对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应用,对于营口市社区进行了调研。

本次调研以走访的形式进行,在营口市16家社区进行了走访,在调查中发现,将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作为思政教育内容的社区仅有5家,占31.3%,在这5家社区内,有系统的规划和课程组织安排的仅有3家,在这3家中,也仅有1家将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每次组织安排思政教育时都会进行课程安排和讲述。在课程的选择上,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多集中在名人传记、地方史、营口历史、营口名人的讲述上,总体来说,营口市社区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应用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缺乏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作为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促进思政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在社区等地方的思政教育应用较为缺乏,多是根据教育的内容和重点临时找资料,或者将其与思政教育的内容进行简单融合,如在讲述爱国主义情怀时,会加一点中华的传统文化或者名言警句或者名人事迹,没有形成系统性,也没有形成课程体系。

(二)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教育形式过于传统

思政教育课程的政治色彩较浓,有严肃性,在目前的社区教育中,多是根据相应的资料,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党建重点教材、讲话稿等,其中包括各种科学理论、社会理论、发展理论等。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也是服务于这些理论体系的,在宣讲中多有固定的体系和流程,被教育者被动地接受知识,参与较少,这些都违背了思政教育的初衷,忽略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只会挫伤学习的积极性。

(三)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缺乏实践性

随着社会环境、教育环境的变化,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存在与新形势、新任务不适应的地方,还有许多薄弱环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缺乏实践性。一些社区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流水线教育,照本宣科,书本上的理论显得枯燥,缺少实践教学,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思政教学的实效性无从体现。

五、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索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对于思政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实践中,文化传统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就要求人们与时俱进,秉承全面发展的观念,不断探索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教育的路径,找到新方式、新方法,以适应思政教育的教育要求和教育目标。

(一)教学内容突出“体系化”

在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选择上,包括内容选择、课时选择、形式选择等,都需要突出一个系统性,将其形成一个文化课程体系,并且按照这一体系进行传授,突出其思政教育意义。同时,我国有必要完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教材体系,规划课程目标,创新课程内容,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的思政教育资源,解决好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与思政课程相互融合和配合的问题,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例如,有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有其理论知识体系,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有必要結合实际情况赋予其新的内涵,“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选择中华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我国可以开发有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和活动,“整理国故,再造文明”,并通过言传和深交,真正发挥其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教授做人和研究的方法。

(二)教学形式突出“实践性”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体会理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才能进一步深化和创新理论。因此,在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中,提高其有效性、指导性的突破点在于加强实践教学,要侧重于建立完善的实践体系,将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构建多元化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实践体系。

在教学形式上,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其实践性,针对思政教育的目的转变教学模式,采取因地制宜、富有成效的方法和手段,在教学形式上增加实践教育环节,如参观历史古迹、名人遗址、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通过这些实践,启发思考。同时,在宣讲的过程中,应积极将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紧密联系时事热点,通过对时事的分析、论证、模拟,体会实践与理论的联系。此外,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在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中引入社会调查、生产实践、志愿服务等多样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思政理论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张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探讨[J].智库时代,2019(52):232-233.

[2]李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创新——以湖南农业大学“诗书礼艺”优秀传统文化项目为例[J].智库时代,2019(51):114-115.

[3]胡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与路径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2019(6):88-95.

[4]郑晓.“课程思政”视阈下高职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路径探索[J].高教学刊,2019(12):117-119.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传统文化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