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术室苏醒护理对腹部手术全麻苏醒躁动的影响

2020-06-03

辽宁医学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躁动预见性全麻

周 巍

河南省温县人民医院(河南 焦作 454850)

全身麻醉主要适用于手术时间较短[A3]的手术。全麻苏醒躁动是其常见症状,主要表现为一系列不恰当的行为,包括兴奋、躁动、哭喊、呻吟等[1]。目前关于全麻苏醒躁动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与麻醉药物、麻醉时间、术前心理状态及术中低体温有关[2]。Kleif J等[3]研究发现,术中低体温是全麻苏醒躁动发生危险因素。全麻苏醒躁动可导致患者循环系统波动,增加非计划拔管发生风险,影响患者术后康复。手术室是全麻重要场所,也是开展术中护理主要地点。手术室苏醒护理是一种预见性干预措施,主要针对患者术后苏醒期内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干预。郭瑞娟等[4]认为,手术室苏醒护理能减少硬膜外麻醉患者应激反应,促进麻醉恢复,但对全麻患者作用不明确。因此,本文选取我院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腹部全麻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手术室苏醒护理,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前瞻性分析我院外科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腹部全麻手术患者80例病案资料,计算机随机将其分成常规组与干预组,每组40例。常规组患者中女性24例,男性16例,年龄18~67岁,中位数51.28岁。手术类型:宫颈癌10例、结直肠癌17例、肝癌10例、子宫癌3例。干预组中女性25例,男性15例,年龄18~67岁,中位数51.29岁。手术类型:宫颈癌11例、结直肠癌16例、肝癌9例、子宫癌4例。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中位年龄、手术类型构成比符合正态分布,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⑴全麻指征患者;⑵自愿参加患者;⑶知情同意患者;⑷对麻醉药物不过敏患者;⑸近1年内无腹部手术史患者。排除标准:⑴凝血系统障碍患者;⑵精神病患者;⑶妊娠期、哺乳期患者;⑷脓毒症患者;⑸无全麻指征患者。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健康宣教、用药指导、心理辅导及室内环境卫生。干预组患者接受手术室苏醒护理:⑴前期准备:护理人员术前与患者加强沟通与联系,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及机体功能,预测患者对手术及麻醉的耐受度。护理人员使用示范脱敏法、认知疗法、心理暗示法等改善患者负性心理。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解释,告知患者护理人员会在手术室苏醒期给予预见性护理,目的是减少手术及麻醉对患者机体的影响。⑵预见性手术室苏醒护理。术后保持患者平卧状态,这样能减少对大血管及神经的压迫。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护理、脉搏等情况。保证使用约束带的患者舒适程度,避免压迫。重点观老年、合并神经系统疾病患者。⑶保温护理。帮助患者穿好衣服,检查患者体温,如患者出现低体温情况要及时给与保暖。

1.3评价指标 (1)苏醒躁动发生情况:统计两组患者苏醒躁动发生情况,计算发生率(苏醒躁动发生率=发生例数/总人数×100%)。(2)术毕恢复时间:统计两组患者吞咽及咳嗽出现时间、拔管时间、完全清醒时间。(3)认知功能:术前及术后24h使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MSE)评价患者认知功能,得分越高,表示认知功能越好。另使用长谷川痴呆量表(HDS)对两组患者痴呆情况进行评价,得分越高,表示痴呆情况越好。

2 结果

2.1两组患者苏醒躁动发生情况比较 干预组患者苏醒躁动发生率5%低于常规组25%(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苏醒躁动发生情况比较(%)

2.2两组患者术毕恢复时间比较 干预组患者吞咽及咳嗽出现时间(10.26±3.61)、拔管时间(18.91±3.53)、完全清醒时间(23.98±8.91)少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毕恢复时间比较

2.3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MMSE、HDS评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MMSE、HDS评分较护理前降低,其中干预组患者MMSE(25.63±3.60)、HDS(25.23±4.23)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比较

3 讨论

麻醉与外科手术一样具有危险性。麻醉对机体的短时记忆、长时记忆、顺性性认知功能及逆行性与记忆认知功能均有影响[5]。全身麻醉临床较常用,麻醉药物经呼吸道吸入、静脉注射进体内,暂时性以致中枢神经系统,以致全身痛觉消失,遗忘、反射抑制及骨骼肌松弛[6-8]。手术结束后麻醉药物被机体代谢,患者神经及各种反射逐渐恢复。但全麻并发症较多,其发生机制与心理应激、机体应激有关。患者因不了解手术、疾病或对医生不信任,以致焦虑、抑郁心理出现[9-12]。疼痛、麻醉药物、手术刺激机体神经系统以致机体应激反应增加。反流、误吸、吸入性肺炎、躁动、全麻后苏醒延迟、恶心与呕吐是全麻苏醒期及术后常见并发症,其中躁动是全麻苏醒期最常见并发症。苏醒期躁动表现为嗜睡、定向功能障碍、哭泣、不安及认知障碍。吴莹莹[13]研究发现,58%的全麻苏醒期躁动患者表现为哭泣,另有17%的患者有定向功能障碍。而全麻后有62%老年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其中75%的嗜睡行为。行之有效的临床护理能改善全麻苏醒期躁动,预防全麻并发症。吉士莫尔牛[14]认为,对老年全麻患者实行针对性的麻醉苏醒期躁动护理能有效减少患者异常行为,促进患者尽快清醒。另有研究结果显示,对大型手术全麻患者实行预见性的躁动护理不仅能显著降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还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疼痛,提高护理满意度。

手术室内护理干预与其他护理干预不同,对护理服务质量要求较高。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少,这与Mu L[15]等研究结果一致。术前、术中及术后对患者实行有预见性的手术室苏醒护理能在减少患者机体及心理应激反应基础上,减少躁动发生风险。预见性手术室护理干预模式下护理人员积极总结不同疾病手术患者在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提前针对这些护理风险给予干预,从而辅助手术疗效。干预组患者插管时间、完全清醒时间较短,且吞咽及咳嗽出现时间较少,提示手术室苏醒护理能明显减少全麻咳嗽及吞咽困难症状,减少气管置管时间,促进患者尽快完全清醒。干预组患者MMSE、HDS评分较高,说明本组患者认知功能、脑痴呆情况较好,证实手术室苏醒护理不仅能保护全麻患者认知功能,还能减少麻醉机手术对脑组织的损伤,有利于预防脑痴呆。

综上所述,手术室苏醒护理不仅能预防腹部手术全麻苏醒躁动发生,还能促进患者清醒,保护患者认知功能,减少气管插管时间,建议使用。

猜你喜欢

躁动预见性全麻
腹部神经阻滞联合静吸复合全麻在中老年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肥胖与全麻诱导期氧储备的相关性
预见性护理对颈椎术后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效果观察
道路躁动
护理干预在手术室全麻留置导尿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两种麻醉镇静深度监测技术在全麻中的应用比较
预见性护理在手术室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预见性护理在喉炎患儿中的应用分析
预见性护理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应用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