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道护理管理对远距离院际转运机械通气患者不良反应的影响
2020-06-03胡艳玉
胡艳玉
大连市急救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1)
院际转运途中安全输送患者是急诊科十分重要环节[1]。因严重肺部疾病、脏器功能衰竭、感染、休克、中毒、外伤等危重症患者常出现呼吸衰竭现象,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干预,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2]。因此在院际转运过程中机械通气是重要的干预措施之一[3]。机械通气是通过呼吸机辅助患者呼吸动作,实现改善肺部呼吸功能的方法[4]。机械通气是侵入性操作,且患者处于运输途中状况不稳定,易发生不良反应状况[5]。临床研究指出[6],对远距离院际转运机械通气患者实施气道护理管理,能确保机械通气顺利开展及安全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气道护理管理干预的院际转运机械通气患者情况,分析其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08年5月~2018年5月完成的院际转运机械通气96例患者临床资料。诊断标准[7]:参照2011年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纳入标准:1.需院际转运机械通气危急重症患者;2.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严重活动性咯血;2.合并食管-气管瘘患者。对照组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10~82岁,平均年龄(65.3±10.6)岁;单程转运距离100~1622km,平均距离(1458.25±32.96)km;基础疾病:原发肺部疾病5例,感染性休克12例,心、肝、肾衰竭8例,颅脑损伤8例,急性中毒5例,脑卒中7例,其他3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24例;年龄10~79岁,平均年龄(64.3±10.5)岁;单程转运距离96~1640km,平均距离(1456.33±30.89)km;基础疾病:原发肺部疾病6例,感染性休克10例,心、肝、肾衰竭9例,颅脑损伤8例,急性中毒5例,脑卒中8例,其他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院前急救基本情况 本急救中心工作为24 h×7d制,总调度负责专用急救电话3个。转运团队成员有医生、护理、司机,每日9个车组,急救医生9名,护理人员9名,司机9名,救护车9台,配置万曼呼吸机、除颤仪、吸痰器、呼吸气囊、监护仪、心电图机、铲式担架、脊柱固定系统和微量注射泵等。
1.3方法 两组均采取气道护理模式,内容为:(1)常规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常规机械通气治疗,设置呼吸机参数:呼吸机型号德国万曼呼吸机,经鼻、口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模式设置为A/C、SIMV,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5~20次,VT为6~8ml/kg,PEEP为4~10cmH2O,通气时间为0.5~23.5小时;(2)评估患者吸痰指征[7]:时刻关注患者情况,评估患者吸痰需要。观察患者胸廓起伏状态是否平稳和对称,发现患者频繁呛咳、发绀时给予吸痰处理。定时听诊患者肺部呼吸音,当存在痰鸣音增多表明需要吸痰。密切监测患者呼吸、血氧饱和度、心率等各参数变化,尤其是气道压变化,综合分析患者是否出现气道或口腔内分泌物堵塞情况,及时给予吸痰处理以保证患者气道通畅;(3)吸痰处理:所有操作均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吸痰前调整呼吸机并给予患者吸入100%纯氧2min,将吸痰管和吸痰器连接后,开启吸引器将压力调整为80~120mmHg,用生理盐水润滑吸痰管前端并插入气管套管,插入深度比气管插管长1cm左右,将吸痰管置于标记深度后间断负压旋转上提退出。每次吸痰时间维持在15s内,吸痰完毕给予纯氧吸入3min;(4)稳固气管导管[8]:固定气管导管时,保持松紧适中,避免导管脱落、移位或对患者粘膜、皮肤造成伤害。若患者意识清醒,可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积极配合。所有患者均采用安全带予以固定,避免跌落。若患者有躁动现象无法缓解,应适当使用镇静剂避免脱管等不良状况发生。对照组在气道护理基础上作气道湿化: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取0.45%氯化钠溶液5ml,并在1h内将5ml 0.45%氯化钠溶液分多次向导管内注入。间隔时间和每次注入量可根据患者痰液粘稠度适当调整。观察组在气道护理基础上气道湿化: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取0.45%氯化钠溶液10ml,并在1h内分多次将10ml0.45%氯化钠溶液向导管内注入。间隔时间和每次注入量可根据患者痰液粘稠度适当调整。
1.4评价指标 不良反应:送达目的地后,评估并统计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状况,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例数/总例数×100%。
痰液粘稠度:比较两组患者转运前和转运后痰液粘稠度。评分标准:0分为痰液稀薄,无结痂并易吸出;1分为痰液较稀薄,无结痂并易吸出;2分为痰液有较粘稠,无结痂并易吸出;3分为痰液粘稠,有结痂难吸出。
转运情况:记录患者气管导管移位情况、运送成功人数,运送成功率。运送成功率=运送成功人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n(%)]
2.2痰液粘稠度比较 转运前两组痰液粘稠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转运后观察组患者痰液粘稠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转运情况比较 观察组运送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输过程中对照组管导管移位4例,观察组5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痰液粘稠度比较
表3 转运情况比较[n(%)]
3 讨论
院前急救是急救首要环节,是对患者进行现场处理和抢救以及运输过程中对患者实施医疗救治的服务体系,院前救护车作为独立的救治单元,是一个“流动ICU”,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致残率、死亡率,缓解疼痛、缩短病程等[9-10]。对危重症患者,常存在向其他医院转运的需要,也需要进行院际转运,其中患者出现呼吸衰竭现象是重要问题,因此机械通气是院际转过程中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11]。通过呼吸机辅助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呼吸,达到增强患者或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的治疗方法[12]。在院际转运的过程中,机械通气可促进患者保持呼吸畅通、氧代谢,预防以及控制低氧血症、脑缺血缺氧等症,对患者预后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13-14]。为了确保机械通气的顺利开展和安全有效,积极护理干预尤为关键。相关研究证明[15],对院际转运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气道护理管理,有助于保证机械通气患者安全顺利到达医院,从而为患者争取最佳治疗时机垫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多,分析可能医院转运上车以及长途运输过程中移动患者导致,也与车况路况以及患者自身疾病有关。两组患者转运后痰液粘稠度均降低,这可以看出气道护理管理能有效清除转运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改善患者呼吸状况,使患者呼吸顺畅,降低呼吸衰竭可能性,气道湿化过程中气道滴水量10ml/h稀释痰液粘稠度效果优于气道滴水量5ml/h。观察组患者转运成功率为100%,表明气道护理管理用于远距离机机械通气转运患者,能有效维持运输途中患者呼吸稳定,提高运送成功率。
综上,对远距离院际转运机械通气患者采用气道护理管理能有效控制其不良反应,稀释患者痰液粘稠度,提高运送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