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缔组织疾病合并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例临床研究

2020-06-03叶重阳张荣荣潘爱军朱春艳

辽宁医学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溶血性微血管单抗

叶重阳 张荣荣 梅 清 潘爱军 朱春艳

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 合肥 230001)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少见的致死性疾病,发病率低,死亡率高,其中原因为ADAMTS13蛋白酶的缺陷或活性减低是导致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聚合物不能降解,血小板聚集和活化,典型临床5联征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神经精神症状、肾功能损害、发热[1]。TTP根据病因分为特发性TTP和获得性TTP,其中获得性血栓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机体产生自身抗体相关,为自身免疫性疾病[2]。结缔组织疾病本身为机制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结缔组织疾病合并TTP报告少见,两者临床表现有相似,同时诊断困难,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治疗能改善预后。本研究选择2015年5月-2018年7月我院确诊的5例结缔组织疾病合并TTP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1 临床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2年5月-2018年7月安徽省立医院血液科、神经内科、重症医学科收治诊断为TTP15例,选择其中合并结缔组织疾病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3例,干燥综合征(SS)1例,未分化结缔组织病(UCTD)1例。

1.2诊断标准 TTP诊断标准为2012TTP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SLE诊断标准为2012(系统性狼疮国际临床合作组)SLICC,SS诊断标准为2010中国干燥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UCTD诊断标准为1998年Mosca标准。5例均为女性,中位年龄36(21~48)岁,从发病至明确诊断TTP合并结缔组织疾病的中位时间为12(7~15)d。5 例均以TTP发病收住入院,2周内诊断为相关性结缔组织疾病。

1.3治疗 首先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激素甲泼尼龙500mg连续3d为高剂量激素,再改为1mg·kg ·d维持,血浆置换每日40~60ml/kg,直至有效,有效为血小板计数大于150×109/L,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恢复正常,且伴随的临床症状改善;如无效或效果不理想,加用免疫抑制剂环孢素300mg/d,难治性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

1.4效果[3]完全反应是 PLT 完全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恢复;部分反应是 PLT>50×109/L。缓解是指不予以任何干预治疗,维持完全反应>1 个月。复发是缓解后1月后发生TTP症状。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中位数表示,定量资料使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采用 SPSS 20.0统计学软件数据处理。

2 结果

2.1一般资料 5例均为女性,中位年龄36(21~48)岁,临床症状5例均有神经精神症状,2例有发热,1例有皮疹,2例有皮肤黏膜出血,5例有溶血表现(尿血红蛋白、黄疸、网质红等升高)。5例均有不同程度血尿和蛋白尿;1例轻度肾功能异常,无表现为急性肾衰竭病例。5例患者中有1例Coombs阳性。

2.2病程中资料 病程中所有患者均有血小板减少和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发热3例;神经系统损害5例,其中癫痫3例、意识障碍5例、脑梗死2例、头痛 1例;肾功能损害1例;2例患者具有三联征(血小板减 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发热),2例患者具有四联征(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发热、神经系统损害),1例患者具有五联征(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发热、神经系统损害、肾功能损害)(见表1)。

2.3实验室检查 5例患者白细胞计数为6.28(3.16~25.73)×109/L,血红蛋白为68.3(56.0~10.2)g/L,网织红细胞为 8.54(3.29~16.70)%,血小板计数为11.3(5.0~85.0)×109/L,血清乳酸脱氢酶(LDH)为 786(321~6515)u/L,均明显升高。1例患者伴有肾功能损害,血肌酐最高为216.8μmoL/L,5例患者有蛋白尿,24 h尿蛋白定量为 2.32(0.56~11.2)g,ADAMTS13活性均测量,正常值范围为68%~131%。分别记录入院时血红蛋白、血小板、乳酸脱氢酶、ADAMT13活性、破碎红细胞比例、Coobms、骨髓细胞形态学、尿常规,见表2。同时比较血浆置换前后血红蛋白、血小板、乳酸脱氢酶,见表3。

表1 患者一般资料

表2 入院时患者检查结果

表3 血浆置换前后比较

2.4治疗 5例患者均接受了激素治疗和血浆置换,血浆置换中位次数为10(7~18)次,4例有效,其中2例因停血浆置换后血小板再次减低,加用环孢素1周后血小板稳定在正常值范围,;1例持续血小板减低,加用利妥昔单抗3周血小板稳定在100×109/L,1例Coombs阳性,病程中使用丙种球蛋白0.4g/kg连用5天。

2.5结果、转归及随访 比较血浆置换前后发现,Hb、PLT均较置换前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LDH较置换前明显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例患者中均存活;1例在确诊后1月内复发,复发时出现脑出血,再次经激素、血浆置换、免疫抑制剂联合使用,患者症状好转出院,遗留有左侧肢体偏瘫。其他4例中位数随访时间6月(3~13月),随访期内均无复发。

3 讨论

TTP是一种发病率低,但死亡率高,病情进展迅速的急危重症之一,获得性TTP有严重感染、肿瘤、风湿免疫、妊娠等原因,其中风湿结缔组织疾病合并TTP报告少。发病机制可能为ADAMTS13酶活性水平的下降以及抗 ADAMTS13 自身抗体的形成,导致内皮细胞小板聚集,引起广泛的内皮细胞损害[4]。本研究中,5例均是在诊断TTP后2周内发现SLE、SS、UTCD,且均为女性,推测女性为TTP的高危因素之一。

结缔组织疾病合并TTP有极其相似的临床特点,两者合并时诊断比较困难,同时国内外均没有结缔组织疾病合并TTP的发病率的报告,均是个案或少数病案分析[5,6]。结缔组织疾病活动期可以表现为发热、贫血、血小板减少、神经精神症状和肾功能损害等症状,TTP早期很少有典型的5联征表现。所以,同时存在时,诊断易漏诊。溶血相关检查,如异常红细胞形态检查、游离血红蛋白等,可以发现TTP诊断线索。本组患者血涂片均发现破碎或异常红细胞。本研究还发现,1例SLE患者ADAMTS13酶活性水平的小于5%,且抗 ADAMTS13 自身抗体阳性,但Coobms试验也是阳性,因此,Coobms试验阳性在结缔组织疾病中不能完全排除TTP诊断,也符合崔静[7]等人报告。

TTP合并结缔组织疾病发病没有特异性,临床诊断不典型,常常因血小板减少、贫血收住血液科,因神经精神症状收住神经内科,本研究中,2例收住血液科,2例收住神经内科。综合文献报道[8-10]认为,100%患者出现血栓性微血管病变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60%~88%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16~78%发生肾脏病变,22%~86%有发热,本研究中血栓性微血管病变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神经系统症状、肾脏病变、发热发生率(5/5、5/5、5/5、1/5、3/5)与崔静[7]等报告相似。急性肾脏衰竭国外[11]比率达到48%,本组研究只有20%,可能与我们样本量小有关。

TTP合并结缔组织疾病治疗无治疗指南,但血浆置换运用于治疗TTP,可以使患者病亡率由80%降到20%[12]。PE能迅速清除ADAMTS13 自身抗体,同时提高血浆中ADAMTS13酶的活性。本研究发现血浆置换后Hb、PLT均较置换前明显升高,而LDH较置换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素能抑制自身免疫复合物生成,同时也是结缔组织疾病基本药物,也是TTP首先治疗之一。如难治疗TTP或复发性TTP可以加用免疫抑制剂或利妥昔单抗。本组研究早期均行PE联合激素治疗,2例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加用环孢素300mg/d,1周后缓解,1例为难治性TTP合并SLE,Coobms试验阳性,1月复发,使用利妥昔单抗375mg/m2和丙种球蛋白0.4g/L,3周后缓解。利妥昔单抗可特异性作用于B淋巴细胞,抑制浆细胞生成,从而减少ADAMTS13自身抗体的产生,对于难治性或复发性TTP缓解率90%~100%[13]。丙种球蛋白对于TTP作用不明确,本研究中Coobms阳性,丙种球蛋白使用是也意义的,且患者1周复查Coobms试验阴性,符合我们推断。总之,TTP合并结缔组织疾病治疗缺乏一致方案,一般对结缔组织疾病合并TTP患者在使用血浆置换和激素治疗的基础上,如果不能缓解,尽早加用免疫抑制剂,可能改善预后。对于难治和复发的患者,利妥昔单抗或者新型的制剂疗效有可能提高。

总之,TTP合并结缔组织疾病认识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能改善患者预后,其快速血浆置换和激素治疗为其基础治疗,对于难治性或复发性TTP合并结缔组织疾病,可以使用免疫抑制剂、利妥昔单抗等。

猜你喜欢

溶血性微血管单抗
FOLFOXIRI联合贝伐单抗±阿替利珠单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
医院静配中心曲妥珠单抗剩余液信息化管理与成效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缺血修饰白蛋白对微血管心绞痛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司库奇尤单抗注射液
使用抗CD41单抗制备ITP小鼠的研究
利巴韦林片致溶血性贫血伴急性肾衰竭1例
IMP3在不同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miR-126、EGFL7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