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蛇灸干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对照研究*

2020-06-03姜梅丁丽萍李庆霞胡秀武邓陈英

江西医药 2020年5期
关键词:寒凝月经周期血瘀

姜梅,丁丽萍,李庆霞,胡秀武,邓陈英

(南昌市洪都中医院针灸科,南昌 330006)

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又称为功能性痛经,是指经妇科相关检查,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而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腰骶部或者下腹部周期性、痉挛性坠胀疼痛,常伴有腰酸,甚则恶心呕吐、四肢冰冷、面色苍白、头面冷汗、昏厥等症状,在青春期少女、未婚及已婚未孕人群中多见,且易反复发作,为妇科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学习[1]。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痛经患者中,原发性痛经占一半以上[2]。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特点是发作较急、疼痛明显,多呈中、重度疼痛,得温痛减,遇寒加重,经色紫暗有血块,常需卧床休息。因此寻求高效、安全、简便实用的临床干预方法,是临床医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现代医学对此主要是对症治疗,但副作用较大,远期疗效较差,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医主要采取针刺、艾灸、穴位贴敷、中药内服或熏蒸等方式进行治疗[3]。本研究成员在临床中,围绕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在艾灸治疗方面,分别运用长蛇灸和温和灸2 种不同灸疗方法对其进行临床干预,均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尤其运用长蛇灸干预,效果更佳。

本研究采用长蛇灸、温和灸及布洛芬缓释胶囊等3 种不同方法,分别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进行临床干预,将干预效果进行总结,对比分析不同方法对其产生临床效果的差别,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 2019 年 2 月-2019 年 11 月在我院就诊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90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 组,分别为长蛇灸组、温和灸组和芬必得布洛芬缓释胶囊对症干预组,各30 例。长蛇灸组年龄18-34 岁,平均(22.68±4.12)岁;病程 6 个月-6 年,平均(2.34±0.32)年。温和灸组年龄 18-34 岁,平均(21.97±4.03)岁;病程 7 个月-6 年,平均(2.5±0.36)年。对症干预组年龄 18-35 岁,平均(22.36± 4.08)岁;病程 6 个月-7年,平均(2.56±0.38)年。3 组患者在年龄、病程以及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教材《妇产科学》[4](第七版)(乐杰主编)中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 ⑴妇女在经前或来潮时出现下腹部疼痛不适,可伴腰骶部酸痛、恶心、呕吐、腹泻、面色苍白、乏力、眩晕、头痛等症状,至少连续发作3 次;⑵B超及妇科检查,排除卵巢病变、盆腔炎症、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生殖器官或盆腔器质性病变者导致的痛经。

1.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5]主要参考《中医妇科学》[5]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对于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的辨证标准,具体如下:主要症状:在月经开始前1-2d,或正在经期时,出现小腹冰冷、疼痛拒按,遇寒则疼痛加重,遇热则疼痛减轻;次要症状:⑴经血量少,或经血排出不畅,或月经周期后延;⑵经色紫暗,甚至有血块,血块排出后腹痛减轻;⑶畏寒肢冷;⑷面色青白;⑸恶心呕吐。

舌脉象:舌暗或暗红,舌底静脉青紫曲张,苔白或白滑,脉沉弦或沉紧。

以上症状在具备主要症状的条件下,如果次要症状中出现有2 项或2 项以上相同,且舌脉象符合,则可辨证为寒凝血瘀型痛经。

1.4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⑴符合上述西医对于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者; ⑵符合上述中医对于寒凝血瘀型痛经的证候描述;⑶年龄18-35周岁;⑷月经周期基本正常,均在(28±7)d;⑸患者最近3 个月经周期的VAS 平均疼痛评分值≥4分;⑹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研究的女性患者。排除标准: ⑴经相关检查证实为器质性病变(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所致的继发性痛经患者; ⑵中医证候辨证不属于寒凝血瘀证的患者;⑶年龄未满18 周岁或大于35 周岁;⑷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精神障碍等或其他严重危害生命健康的疾病患者;⑸月经周期异常的患者;⑹孕妇或初产后的妇女;⑺在接受本试验前,2 周内经过任何止痛药、镇静药或者激素类药物治疗患者; ⑻排斥艾灸治疗者;⑼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⑽以及其他原因不适合参加本研究的患者。

1.5 剔除或脱落标准 ⑴中途自行退出的患者;⑵因疼痛难以忍受而使用本研究禁止使用的药物;⑶患者资料记录不全(如年龄、病程、既往史、辅助检查结果等),影响疗效判断。中止标准:⑴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 ⑵出现其他意外事件(如晕灸),且病情严重者,不宜继续参加的患者。

1.6 治疗方法

1.6.1 长蛇灸组 ⑴灸粉:吴茱萸10g、肉桂20g、川芎 20g、丁香 20g、当归 15g、桃仁 20g、红花 20g、冰片9g。⑵施灸部位:大椎穴至腰俞穴的脊柱部位。⑶操作步骤:嘱患者裸露背部俯卧于床上,沿脊柱自上而下常规消毒后涂抹姜汁如条状,再沿棘突均匀地撒灸粉呈线条状(宽2-3cm),之后在大椎穴至腰俞穴之间放置特制的长蛇灸灸架,灸架宽4cm,长可依据患者身高调节,灸架内铺厚1cm 生姜渣,其上平铺3.5cm 宽、1.5cm 厚艾绒,从大椎穴铺至腰俞穴,形似长蛇,点燃头、身、尾3 点,任其自行燃烧。待病人有灼热感时,将灸架轻轻提起,在灼热部位垫一层纱布。灸完1 壮,另加艾绒继灸1 壮,共灸 3 壮,3 壮约用时 45min,然后移去灸架,用湿热毛巾轻轻揩干净。灸后局部皮肤如起水泡,可用消毒针刺破水泡放出渗液,并用药棉揩干,涂以碘伏,覆盖消毒纱布,用纱布固定。隔日换药1次,直到结痂脱落。记录各病例月经周期,每次治疗均在月经前3d 开始进行,1 周2 次,连续治疗直至此次月经期结束,此为1 个治疗周期,3 个月经周期后评定疗效。

1.6.2 温和灸组 温和灸操作要点:⑴患者仰卧位,取关元、足三里穴(选穴:关元:在前正中线上,脐下3 寸。足三里:外膝眼下3 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⑵点燃普通艾条的一端,靠近穴位,并保持一定距离(约距皮肤2-3cm),施回旋灸; ⑶以患者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适宜度,每穴灸10min,灸至穴位皮肤潮红; ⑷操作过程当中,应及时弹去艾灰,以免掉落烫伤患者皮肤,引起水泡。

记录各病例月经周期,每次治疗均在月经前3天开始进行,每日1 次,连续治疗,直至此次月经期结束,此为1 个治疗周期,3 个月经周期后评定疗效。

1.6.3 芬必得布洛芬缓释胶囊对症干预组 给予口服芬必得布洛芬缓释胶囊 (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00089,规格:0.3g×20 粒),于月经来潮第 1d 开始口服,1 次 1 粒(0.3g),1d2次(早晚各1 次),共持续送服3d。每1 个月经周期视为1 个疗程,连续3 个疗程。

每疗程结束时及时填写COX 痛经症状量表评分和VAS 视觉模拟评分。

1.7 观察指标 ⑴对比分析3 组临床疗效;⑵对比3 组治疗前后的COX 痛经症状量表评分和VAS视觉模拟评分。

每个病例连续治疗3 个月经周期后,对比长蛇灸组、温和灸组及对症干预组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善程度,评定疗效。

以上表格均由临床专业人员指导 (非暗示或诱导)患者在治疗前后各进行1 次评估。

1.8 疗效标准 参照1993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宄指导原则》[7]制定,并根据患者的COX 痛经症状量表评分和VAS 视觉模拟评分进行综合疗效评价:⑴临床痊愈:经治疗后痛经症状评分恢复至0 分,腹痛及其他症状均消失,停止治疗3 个月经周期未复发者;⑵显效:经治疗后痛经症状评分降至治疗前评分的1/2 以下,腹痛明显减轻,其余症状好转,不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⑶有效: 经治疗后痛经症状评分降至治疗前评分的1/2~3/4,腹痛减轻,其余症状好转,服用止痛药能坚持工作;⑷无效:腹痛及其他症状无改善者。

1.9 统计学方法 将本研究所得数据资料进行汇总后,首先进行复核、整理、编码和量化,然后由专人输入SPSS 数据库,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9.0软件包进行分析和处理,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计算率和构成比及其95%可信区间,用χ2检验比较相关各组间的差异性。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进行描述,用t检验、F 检验比较相关各组间的差异性。

2 结果

2.1 3 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3 组总有效率及治愈率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3 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3 组治疗前后COX 痛经症状量表评分及VAS视觉模拟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3 组治疗前后COX 痛经症状量表评分及VAS 视觉模拟评分比较(±s)

表2 3 组治疗前后COX 痛经症状量表评分及VAS 视觉模拟评分比较(±s)

治疗前 3 组 COX 评分及 VAS 评分相比较,P>0.05;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温和灸组及对症干预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与对症干预组治疗后比较,③P<0.05

组别 例数(n)COX 痛经症状量表评分(分)治疗前 治疗后VAS 视觉模拟评分(分)治疗前 治疗后长蛇灸组温和灸组对症干预组30 30 30 12.69±2.44 11.37±2.25 12.24±2.39 7.30±1.69①②8.14±1.44①③10.34±1.58①6.33±1.19 6.26±1.02 6.30±1.13 2.02±1.06①②3.89±1.30①③5.78±1.02①

3 讨论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经期前后血海由气血充盈转空虚,机体尤易受到外邪侵袭,从而引起寒凝经脉,冲任阻塞,胞宫气血不通,故而疼痛,经期结束后胞宫气血渐趋恢复,疼痛渐止,但病因尚未祛除[6]。若患者在月经期间外感风寒湿邪、或过食生冷、冒雨涉水、情志不遂及劳累过度等,均可导致寒犯冲任,与血相搏,气血失和,引起寒凝血瘀型痛经。所以,临床诊治过程中,对于此型痛经须以温经散寒、活血调经为主要治疗原则[7]。

本研究之所以选择长蛇灸作为重点观察治疗方法,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⑴长蛇灸单次灸量较大,灸时较长,而且灸位处于督脉,督脉为人体阳脉之海,灸之可大补元阳之气、温通散寒、活血祛瘀;⑵长蛇灸融艾绒、中药、穴位的功效于一体,作用机理多元化,既可增强穴位的治疗作用,亦可使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药物沿经络循行,从而疏通经气,使药达病所,产生叠加增强临床效应,疗效更显著: 长蛇灸除使用艾绒外,还会用到由吴茱萸10g、肉桂 20g、川芎 20g、丁香 20g、当归 15g、桃仁20g、红花20g、冰片 9g 组成的灸粉,具有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其中川芎、当归补血调经、活血化瘀,且祛瘀不伤正;桃仁、红花具有通利血脉、祛瘀止痛之功效;艾叶、肉桂、吴茱萸、丁香温经散寒、行气活络止痛;冰片可活络止痛。诸药并用,达到散寒暖宫、温通经脉、活血祛瘀之效。⑶长蛇灸每周治疗2 次即可,对患者工作生活影响相对小,依从性容易得到保障;温和灸治疗者,⑴在药物作用方面仅有艾绒一种,成分单一,故药理作用机制没有长蛇灸全面,温经散寒、通利血脉、祛瘀止痛之功效肯定不及长蛇灸显著;⑵在穴位功效方面,温和灸一般取足三里和关元穴2 个单穴进行回旋施灸,一方面灸疗面积相比覆盖督脉的长蛇灸明显偏小,另一方面施灸时点燃的艾条要距离皮肤2-3cm,相比姜汁、灸粉、艾绒紧贴皮肤施灸的长蛇灸,药力的渗透性和热力的传感性均不及长蛇灸,故温通经脉、祛瘀止痛效果不及长蛇灸;⑶依从性方面: 患者需要每天来院治疗1 次,1 个疗程要来院7-10 次,对工作生活影响较大,时间上难以保证,导致依从性较差。⑷操作的便捷性方面:温和灸治疗必须医务人员一对一手持艾条逐个穴位来回熏灸,单个患者单次治疗耗时0.5h 以上,而长蛇灸治疗点燃艾绒后工作人员只需巡回观察,期间换艾绒2 次即可,1 人可以同时处理几个患者,因此,温和灸治疗工作效率不如长蛇灸。本研究用于对症干预的对照药芬必得布洛芬缓释胶囊,是一种解热镇痛及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关节痛、偏头痛、牙痛、肌肉痛、神经痛、痛经。该药只能对症解决疼痛问题,不能祛除寒凝血瘀的内在病因,且经过长期的临床研究证实,存在胃肠道、肝肾功能甚至造血系统等方面的不良反应,尤其是胃肠道不良反应方面较为普遍,有消化性溃疡病史的患者容易引起消化道出血。唯一的优势是简单便捷,不用花很多时间上医院接受治疗。

综上,长蛇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由于集多种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中药及具有阳脉之海之称的督脉灸于一体,,充分发挥穴位和药物的共同作用,共凑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之功,因此疗效优于温和灸。

猜你喜欢

寒凝月经周期血瘀
雷火灸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研究
温阳活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效果分析
话说血瘀证
女性怎么知道自己即将绝经
女性经期出现3种情况可能是早衰了
掌心
血瘀体质知多少
中药内服配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疗效观察
月经周期短,绝经就会提前吗
中医特殊诊法在血瘀证辨证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