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磨玻璃样病灶CT征象分析

2020-06-03陈惠林余任辉郑晓松陈旭文王宋浩林哲豪

江西医药 2020年5期
关键词:肺野性肺炎过敏性

陈惠林,余任辉,郑晓松,陈旭文,王宋浩,林哲豪

(广东省汕头市中医医院医学影像科,汕头 515000)

2019 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是一种新型传染病,致病力高,传染性强,自2019 年12 月开始在我国武汉地区陆续出现,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干咳、气促、外周血白细胞一般不高或降低,淋巴细胞降低,胸部CT 炎症改变等。2019 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影像学表现[1]:CT 为当前首选检查方法,表现为: ⑴早期单发或双肺多发斑片状或节段性磨玻璃样密度影,其内肺纹理可见,呈网格状或铺路石征,内血管清晰,早期病灶位于肺野外带,以肺野胸膜下分布为主。⑵病灶进展,范围增大,呈反蝴蝶翼状分布,病灶密度增高,出现实变,内可见支气管充气征,可以合并小叶间隔增厚,叶间胸膜可增厚。恢复期,病灶范围缩小,密度减低,小片状磨玻璃病灶可以完全吸收,较大病灶可以纤维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T 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因此,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诊疗1-7 版均把CT 检查作为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诊断重要手段、标准之一。为了做好新型冠状病毒防疫工作,我院要求在胸部CT 检查发现肺部磨玻璃样病灶上报医务科,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肺部磨玻璃表现与多种肺部病变CT 表现有一定重叠,需要认真分析鉴别。为了提高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诊断及鉴别水平,现对我院收治的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69 例2020 年1 月-4月CT 表现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磨玻璃样病灶,多次核酸检测阴性患者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表现,69 例患者中,男 32 例,女 37 例,患者年龄 27-93 岁,中位年龄 73.5 岁。

1.2 方法 采用西门子 64 排CT,管电压120 k Vp,电流 120-200 m As,层厚 5 mm,矩阵 512×512,间隔2 mm,扫描范围由肺尖到肋膈角连续扫描。肺部标准窗(窗宽 1600 Hu,窗位-500 Hu),纵隔窗(窗宽350 Hu,窗位50 Hu)。所有影像图像均由多名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放射科医师独立分析,意见发生分歧时经讨论协商取得一致。图像分析特征包括病灶分布、范围、病灶特征及有无胸腔积液、肿大淋巴结等。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 69 例患者均无或不清楚流行病学接触史,就诊时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69 例(100%)(入院体温 37.3-38.8℃),咳嗽 58 例(84.1%),咳痰28 例(40.6%),胸闷 13 例(18.8%),呼吸困难 14 例(20.3%),头疼 4 例(5.8%)。

2.2 最后诊断 社区获得性肺炎48 例,化脓性链球菌性肺炎1 例,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2 例,衣原体感染1 例,其他病毒性感染3 例,癌性淋巴管炎3 例,肾肺综合征6 例,肺水肿2 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 例,过敏性肺炎1 例。

2.3 肺部磨玻璃病灶分布、范围及特征CT 表现肺部单发磨玻璃病灶17 例,双肺多发斑片状或节段性磨玻璃样密度病灶52 例;病灶位于肺野外带胸膜下31 例(反蝴蝶翼状分布8 例),沿支气管分布18 例,胸膜下/支气管旁分布5 例,散在分布15例;病灶密度较高,内可见支气管充气征4 例,小叶间隔增厚4 例,蝴蝶翼状/大片状分布5 例;纵隔增大淋巴结9 例,胸腔积液12 例。

表1 实验室检查情况(例)

图1 、图10 单发磨玻璃病灶,位于肺野外带,社区获得性肺炎。图2、3 弥漫性磨玻璃病灶,主要分布胸膜下,癌性淋巴管炎.图4 磨玻璃病灶,位于心影旁,细菌性感染;图5、6 磨玻璃病灶沿支气管分布,过敏性肺炎,哮喘病史。图8、9 弥漫磨玻璃病灶,呈反蝴蝶翼征,合并其他病毒.图11 创伤性湿肺。图12 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肺炎

3 讨论

磨玻璃样密度病灶是指 (在高分辨CT 上)呈模糊的致密影而其中仍能见到支气管或肺血管结构。该征象是一种有特征性而非特异性的影像学表现,可见于肺部多种炎症、肺损伤、肺水肿、肺出血、肺间质纤维化及肿瘤等多种病变。肺部部磨玻璃样密度影的病理基础为肺泡腔内有细胞、液体(如水肿、出血)的不完全填充、肺间质因炎症、水肿、纤维组织增生或因肿瘤等原因而增厚、在呼气终末时,肺泡腔内空气量减少,肺间质虽正常但单位像素内肺泡壁的数目增加[2,3]。

本组患者最后诊断社区获得性肺炎48 例,化脓性链球菌性肺炎1 例,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2例,衣原体感染1 例,其他病毒性感染3 例,癌性淋 巴管炎3 例,肾肺综合征6 例,肺水肿2 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 例,过敏性肺炎1 例。CT 表现为单发或弥漫磨玻璃病灶,主要分布于外带,呈反蝴蝶翼状分布,合并小叶间隔增厚,部分类似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展期,患者多次核酸检测阴性,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

为了有效提高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诊断正确率,需要将其与以下几种疾病区分开来:⑴其他病毒性肺炎,影像学没有本质区别,都表现为磨玻璃样病灶,合并或不合并实变影,主要靠核酸检测排查[4]。本组6 例肾病综合征患者,合并其他病毒感3 例,CT 表现呈典型反蝴蝶磨玻璃样病灶,位于肺野外带,极似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表现(图8、9),但多次核酸检测呈阴性,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⑵细菌性肺炎。它的临床表现为胸痛、发热、白细胞升高;新冠肺炎临床主要以发热、干咳、气促、外周血白细胞一般不高或降低,淋巴细胞降低。肺炎CT 表现为片状高密度影,且大多按肺叶、肺段分布,可有小叶中央结节及树芽征,很少出现两侧对称分布;新冠肺炎CT 表现为早期单发或双肺多发斑片状或节段性磨玻璃样密度影,其内肺纹理可见,呈网格状或铺路石征,内血管清晰,早期病灶位于肺野外带,以肺野胸膜下分布为主[5],本组社区获得性肺炎48 例,化脓性链球菌性肺炎1 例,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2 例,衣原体感染1 例,CT 表现肺部磨玻璃病灶单发或多发,部分位于肺野外带,类似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图1、4、10)。⑶过敏性肺炎 过敏性肺炎是常见的弥漫性肺部病变。急性和亚急性过敏性肺炎现为干咳、发热和寒战症状,慢性者可为进行性的呼吸困难。急性过敏性肺炎表现为双侧的实变阴影,且多数分布于中下肺野。恢复期和亚急性期的疾病,可观察到小结节病变,偶可见磨玻璃影。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与胸腔积液少见。边缘模糊的小叶中心结节和/或分布广泛的磨玻璃影是亚急性急性过敏性肺炎的特征性表现,小叶中心结节及磨玻璃影经常是呈弥漫分布的,且有中下肺野的分布优势[6],本组1例过敏性肺炎患者,哮喘病史6 年,急性发作2天,CT 表现磨玻璃病灶沿支气管分布(图5、6),有时难与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鉴别。⑷呼吸窘迫综合征 血管通透性增加性肺水肿是弥漫性肺损害的一种表现,成人型呼吸窘迫综合征是血管通透性水肿最严重的形式。CT 表现:在ARDS 早期为磨玻璃影与实变影,有时可有网状影重迭。肺内实质影从腹侧到背侧逐渐加重[7],本组2 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CT 表现为磨玻璃病灶弥漫性分布于双肺,密度增高,境界不清,类似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进展期(图12)。⑸肺水肿,肺水肿主要是是由于液体自毛细血管渗透至肺间质和或肺泡腔内,造成肺部血管外液体增多,CT 表现为云雾状、斑片状高密度影(肺野内部),可见支气管气相,CT表现为肺野密度增高,发生支气管“袖口征”,支气管血管束出现增粗和模糊,叶间胸膜增厚,小叶间隔增厚,可见细线条状的间隔线等[8],本组2 例肺水肿,表现弥漫磨玻璃样病灶,主要位于肺野中内带,较容易鉴别。⑹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9,10]、肺泡蛋白沉着征、肺出血(图11),嗜酸性肺炎、间质纤维化、癌性淋巴管炎(图2、3)、可疑早期肺癌(图7)等亦见磨玻璃样病灶,要结合临床流行病学及核酸检测鉴别。

总之,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CT 表现为单发或双肺多发斑片状或节段性磨玻璃样密度影,其内肺纹理可见,呈网格状或铺路石征,内血管清晰,早期病灶位于肺野外带,以肺野胸膜下分布为主。病灶进展,范围增大,呈反蝴蝶翼状分布,病灶密度增高,出现实变。但磨玻璃病灶并不是特异性的影像学表现,可以在其他病毒性肺炎、细菌性肺炎、过敏性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泡蛋白沉着症、肺出血、嗜酸性肺炎、间质纤维化、癌性淋巴管炎、可疑早期肺癌等多种肺部疾病中出现,需要结合流行病学、核酸检测将其区别开来,提高诊断率。

猜你喜欢

肺野性肺炎过敏性
改良肺部超声评分与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氧合状态及呼吸支持模式的相关性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肺野分割和肺炎筛查
采用改进Snake模型的胸片肺野自动分割方法
万物复苏话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方法
长蛇灸联合四逆汤加减治疗过敏性鼻炎验案1则
儿童肺部CT定位像精准扫描策略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发病相关因素
老年卒中相关性肺炎应用美罗培南治疗的临床观察
过敏性肺炎患者的CT诊断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