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临床路径管理对首发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的影响
2020-06-03施玉娟
施玉娟
(连云港市赣榆区精神病防治院,江苏 连云港 222100)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科疾病。目前,该疾病发病的病因尚未明确,一般认为与遗传、个体的易感素质和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有关。患者可表现出感知觉、情感、思维、行为、认知功能等多方面障碍,导致精神活动与现实生活不协调或者脱离实际。在本研究中,针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笔者探讨了临床路径管理对认知功能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样本选取2016年11月~2019年7月4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患者就医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实验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39.5±2.1)岁;参照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龄(41.5±1.7)岁。对比两组平均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参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临床路径管理,主要内容包括:①建立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制定出临床路径管理表格,按照急性发作期、康复期、巩固期三个阶段开展工作。②患者入院时,处于急性发作期阶段,护理人员对其病情进行充分评估,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积极与患者沟通,进行心理状况评估;③在康复期间,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安排患者每天进行1小时左右的运动,放松身心;心理咨询师定期与患者沟通,对出现的认知问题进行心理疏导;④在巩固期间,心理咨询师指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以合理的认知与周围人相处,更好的适用家庭及社会生活。
1.3 效果评价标准
采用WAIS-RC韦氏成人智力量表对两组认知功能进行判定,对患者进行言语和操作测验,得分与认知能力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 P S S 20.0 分析两组统计数据,以WA I S-R C 评分(±s)为计量数据,行t检验。P<0.05 表示统计值具有差异性。
2 结 果
护理前,两组认知能力评分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认知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WAIS-RC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护理前后WAIS-RC评分比较(±s)
组别 n 护理前 护理后实验组 20 84.57±15.84 102.25±8.03参照组 20 85.91±15.89 95.30±9.73 t-0.2671 2.4637 P-0.7908 0.0184
3 讨 论
认知功能的损伤已经被确认为精神分裂症的重要临床症状。据相关研究表明,这可能与大脑中的某些神经递质出现异常有关。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后,判断能力变差,无法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疾病状态,治疗依从性差,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因此,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有必要对患者采取科学的、有效的管理方式,帮助患者重新认识自我,纠正错误认知[ ]。
在本研究中,针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病情发展和疾病特征,进行全面评估,制定出临床路径表格,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首先,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纠正其对疾病的错误认知,提高治疗依从性;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有利于改善不合理的认知,更好的适用社会;指导患者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增强其社交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在护理后,认知能力水平明显高于参照组。
综上所述,临床路径管理可显著改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