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观察
2020-06-03刘新
刘 新
(滨海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江苏 盐城 224500)
本研究为探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运用效果,选取了本院急诊收治的33例实施急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其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分析其运用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7年4月~2019年6月在我院急诊接受急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当中选取6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接受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3例。
常规组的33例患者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45~71岁,平均(53.32±5.24)岁。实验组的33例患者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44~70岁之间,平均(54.64±5.29)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常规组以常规护理为主,实验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具体护理方法如下:①在院前抢救与转运的过程中,在5分钟内必须落实出诊工作。及时与患者家属沟通,掌握患者的实时情况。在抵达现场后,迅速给予吸氧,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密切观测患者的生命体征[1]。②在运输当中,取仰卧位,并且头部偏向一侧。联系相应的科室做好交接工作,在患者入院后,及时的做好各项常规检查工作,明确AMI诊断[2]。③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好PCI术前准备工作,及时的调整患者的心态,缓解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3]。④对患者的病情以及转运风险进行评估,从而制定科学的转运计划。做好转运过程中患者的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做好患者的交接工作。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后的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使用时间、抢救时间、住院总时间和患者以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患者以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总分为100,满意在80~100分,较满意在60~79分,不满意在60分以下,总满意度=[(满意+较满意)/n]100%[4]。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0.0对患者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使用时间、抢救时间、住院总时间用t检验,表示为(±s);护理满意度用x2检验,用(n,%)表示。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
实验组患者的抢救效果相对于常规组更佳,数据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s)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s)
组别 例数 分诊评估时间 心电图使用时间 抢救时间 住院总时间常规组 33 3.21±1.38 8.43±1.54 69.36±3.23 12.05±1.42实验组 33 1.23±0.46 4.21±1.41 46.49±3.81 9.14±1.41 t 7.8192 11.6102 26.3024 8.3536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2.2 对比两组患者以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实验组患者以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96.97%(32/33)相比于常规组更高81.82%(27/33),护理效果更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x2=3.9952,P=0.0456。
3 讨 论
在临床急诊救治当中,基于临床特点,需要较长的准备时间,而且在具体实行当中目标不明确,护理流程不严谨,从而降低患者整体的救治效果。在本次研究过程中,基于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具体的实施,不仅使得整个急救护理流程变得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明确护理流程的相关规定与责任,落实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提升整个护理流程的效率和质量,将患者的抢救时间减小在最安全的范围内,提升患者的救治效率,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研究结果表明,对实验组急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患者的抢救效果更佳,患者以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价值显著。
综上所述,对急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提升患者的救治率,保证患者的救治效果,护理价值显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