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体化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康复的影响探讨

2020-06-03靳春艳韩洁琼

关键词:源性个体化脊髓

靳春艳,韩洁琼,朱 虹

(江苏省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苏 徐州 221006)

在脊髓损伤以后,神经源性膀胱,作为并发症之一比较常见,极容易造成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的出现,并引发相关并发症,如尿路感染、尿潴留等。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所引发的恶性后果不容忽视。因此,加强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功能康复是至关重要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主要选取12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男30例,女30例,年龄22~72岁,平均(45.14±6.44)岁。观察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22~70岁,平均(45.84±6.48)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行常规护理为对照组,即给予留置导尿、开放引流等,在对照组基础上,再行个体化护理为观察组,具体来说:

1.2.1 膀胱训练

如果患者为胸椎、颈椎脊髓损伤,应对膀胱充盈前兆予以高度重视,如果发现肛门内麻木现象,应对排尿反射的扳机点进行分析,在排尿之前,刺激大腿内侧、臀部等,并叩击排尿。如果患者为T12以下脊髓损伤,应加强Grede法的应用[1],为排尿提供一定的帮助,将盆底肌肉进行放松化,双手环形按摩,慢慢向耻骨后下方挤压膀胱,确保顺利排出尿液,在膀胱容量压力测定仪检测下操作更安全,压力不超40 cmH2O。

1.2.2 间歇导尿

在导尿过程中,加强14#单腔超滑导尿管的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应对饮水量进行控制,三餐平均饮水量在400 mL以下.对导尿时间进行充分掌握,白天至少间隔4小时进行导尿,导尿量最少为400 mL,在夜间,应对尿管进行保留,从实际饮水情况出发,进行开放尿管。在排尿以后,对残余尿量(RUV)进行分析,不断调整导尿次数,如果RUV在150 mL以上[2],1天应进行3次导尿;RUV在200 mL以上,1天应进行4次导尿,在RUV在100 mL以下时,应停止间歇导尿。

1.3 观察指标

在膀胱功能恢复情况方面,Ⅰ级、Ⅱ级、Ⅲ级分别代表RUV在80 mL以下、RUV 在80~150 mL、RUV在150 mL以上。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x2检验,当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对比(见表1)

表1 两组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对比[n(%)]

2.2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n(%)]

3 讨 论

脊髓损伤后并发神经源性膀胱,会加剧患者的痛苦感,并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应加强护理方案的应用,对患者症状予以改善,加快其膀胱功能恢复速度,不断提高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治疗水平。脊髓损伤由于具有不同的损伤部位,出现的反射性膀胱膨胀感是不相同的[3],要从损伤类型出发,将个性化康复护理落实到位,尽快恢复患者膀胱功能。对于个性化护理而言,应从脊髓损伤患者疾病类型出发,将干预的针对性体现出来,逐步对其功能障碍进行缓解,并彻底消除。

综上所述,个体化护理,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具有较高的适用性,可以避免并发症的出现,并尽快恢复患者的膀胱功能。

猜你喜欢

源性个体化脊髓
中南大学发现治疗雄性激素源性脱发新方法
功能训练联合任脉灸用于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效果观察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脊髓电刺激新技术让瘫痪患者恢复运动能力
便携式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术在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
个体化健康教育在小儿厌食症患者中的应用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个体化干预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的效果分析
一种用于经皮脊髓电刺激的可调便携式刺激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