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中品管圈活动的应用研究
2020-06-03于新玲
于新玲
(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山东 聊城 252000)
精神科为治疗精神类疾病的场所,因精神疾病特殊性,患者会产生心理及行为方面的活动紊乱,在依据患者病况,为其对症治疗过程中,一旦管理不到位,造成护理质量不达标,会使得患者治疗不理想,如何提升患者的管理水平成为了新问题,应重点关注[1]。本文为探讨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中运用品管圈活动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9年8月我院120例精神科患者和21名护男理人员为研究对象,精神科患者随机均分两组,两组护理人员保持一致性,均为女性,年龄21~35岁,平均(27.22±0.75)岁;患者每组60例,其中,对照组26例,女34例,年龄31~73岁,平均(47.22±1.55)岁;观察组男24例,女36例,年龄32~76岁,平均(47.26±1.63)岁;两组年龄及性别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管理,做好用药指导、基础护理、健康宣教及风险监护等;
观察组品管圈活动,常规管理措施与对照组保持一致性,在此基础上提供品管圈活动,内容为[2]:①组建品管圈活动小组,组长由护士长担任,组员为护理管理经验丰富的资深护师组成;结合精神科实际情况,经商榷及探讨等,制定出护理方案;护理方案应具有明确的活动计划、检查及实施、效果及优化等流程。②分三层,第一层做好日常检查工作,第二层完成心理疏导、护理、用药管理、健康宣教及监护等记录;第三层做好护理服务工作。③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前,掌握各项资料,强化基础护理服务;因精神患者特殊性,拥有认知、言语及行为方面障碍等,护理人员应重视患者的安全监护,做好相应的安全防护。④定期做好培训及优化管理,定期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定期培训,加强专业技能、理论知识、法律常识及沟通能力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护理人员护理文书、整体护理、基础护理及病房管理评分情况。采用0~100分答题问卷调查量表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进行系统调查,内容为:护理文书、整体护理、基础护理及病房管理,分数越高,表示护理人员在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时,护理能力越强,分数越低,表示护理人员在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时,护理能力越弱。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值输入SPSS 21.0中,均值用(±s)表示,检验用t、x2值表示,百分比用%表示,P值低于0.05时,比较存在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
观察组风险事件发生率(1.67%)低于对照组(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n(%)]
2.2 两组护理人员护理文书、整体护理、基础护理及病房管理评分情况
观察组护理人员护理文书、整体护理、基础护理及病房管理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品管圈活动最早出现在1962年,由日本石川志馨所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方面的发展,品管圈活动逐渐在医疗护理管理方面被广泛运用,也是改进医疗护理管理的重要模式,应重视[3]。
表2 两组护理人员护理文书、整体护理、基础护理及病房管理评分情况(±s,分)
表2 两组护理人员护理文书、整体护理、基础护理及病房管理评分情况(±s,分)
组别 护理文书 整体护理 基础护理 病房管理观察组(n=21) 92.35±1.2593.45±1.2393.65±1.2294.12±1.32对照组(n=21) 81.52±1.5381.68±1.6482.48±1.7282.32±1.74 t 5.6485 5.7456 5.8265 5.6958 P<0.05 <0.05 <0.05 <0.05
本研究中通过对比常规管理与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运用效果,发现,观察组风险事件发生率(1.67%)低于对照组(13.33%),观察组护理人员护理文书、整体护理、基础护理及病房管理评分高于对照组,对比结果表明,在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中,品管圈活动的运用,不仅能将精神科整体护理质量提高,还能提升精神科护理人员护理文书、整体护理、基础护理及病房管理水平;降低风险事件发生概率,有利于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提升护理人员护理效率;品管圈活动属品质管理中非常全面的一环,通过品管圈活动运用,让护理人员从被管理者往管理者转变,提升护理人员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护理人员自动参与其中,定期探讨精神科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到解决方案;因此,品管圈活动值得选用[4]。
综上所述,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中运用品管圈活动的效果显著,与常规管理方案比较,风险事件发生率更低,患者受到的护理服务水平更高,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中值得运用品管圈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