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管理护理小组对2型糖尿病合并AECOPD患者的影响
2020-06-02王淡云黄少春许晓芹林玉琴
王淡云,黄少春,许晓芹,林玉琴
(1.揭西县凤江镇卫生院内科,广东 揭阳 522000;2.揭西县第二人民医院内科,广东 揭阳 522000)
血糖管理是糖尿病治疗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一环。控制血糖达标是否可以延缓T2DM合并AECOPD并发症发生或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研究[1]。本研究基于血糖管理理念建立血糖管理护理小组,并选取80例T2DM合并AECOPD 80例患者,探讨该护理模式对患者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于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就诊的T2DM合并AECOPD 80例患者,男50例,女30例,年龄范围25-56岁。80例患者根据血糖管理方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43.1±10.2岁。观察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43.3±10.5岁。两组患者男女比例、平均年龄相比,基线水平一致,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血糖护理手段,护士通过HIS系统查看,发现高血糖患者,通知管床医师确定治疗方案或根据病情请内科会诊,进行饮食护理、作息护理。观察组采用血糖管理护理小组进行血糖质量控制[2],小组包括 1 名主管护士、2名护士作为血糖质量控制员、1 名护士作为血糖监测员,主管护士负责对血糖管理护理团队进行高血糖质量控制过程的监管。患者入院后即检测随机末梢血糖及空腹静脉血糖,血糖监测员登陆血糖管理系统,通过 HIS 系统评估高血糖患者病情及血糖控制标准,需行高血糖质量控制的患者,由内分泌专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护理小组成员与患者充分保持沟通,每日查看高血糖质量控制患者的血糖监测值、了解患者饮食、查看医嘱执行情况,直到患者血糖达到目标血糖标准。
1.3 指标分析
采用质量血糖评分(The Quality Hyperglycemia Score, QHS)为血糖管理提供了一种量化、直观的评估手段,90分:“成功”,80-90分:“改善”,80分:“欠佳”。记录两组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率(FEV1/ FVC)及弥散功能(DLCO)。
1.4 数据分析
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血糖管理情况分析
对照组90分以上有15例,血糖管理成功率为37.5%,观察组血糖管理成功率为70.0%,成功率差异显著(P<0.01)。
2.2 两组肺功能指标分析
两组干预前肺功能各指标相比无差异;干预后,观察组FVC、FEV1/ FVC、DLCO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
表1 两组肺功能指标(±s)
表1 两组肺功能指标(±s)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1。
组别 例数 FVC FEV1/ FVC DLCO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40 72.4±18.9 79.5±19.3 62.5±14.0 75.3±16.1** 53.2±13.7 64.5±15.2**观察组 40 73.5±19.2 91.3±20.8** 63.1±14.2 88.4±19.5** 52.9±13.1 78.8±18.3**t 0.258 2.630 0.190 3.276 0.100 3.802 P 0.797 0.010 0.850 0.002 0.921 0.000
3 讨 论
血糖监测是了解患者血糖水平的最主要的手段,从而有助于调整降糖方案、改进治疗策略,实现患者个人血糖精准化管理[3]。控制血糖以减轻高血糖对患者通气功能的损害。目前国内住院患者高血糖质量控制存在许多问题:①医护人员或病人重视程度不够;②血糖监测率低;③部分医护人员糖尿病知识有限。因此,本研究选取80例T2DM合并AECOPD患者,探讨血糖护理小组对患者病情恢复的影响。血糖护理小组进行血糖质量控制,小组由 1 名组长、2 名护士作为血糖质量控制员、1 名血糖监测员组成,配合信息化血糖监测系统对患者血糖进行严格监控。
经过血糖管理策略调整,住院患者高血糖风险得到有效控制,血糖护理小组通过血糖监测系统全天24小时与患者保持联系,根据血糖相关结果及时、准确地行降糖治疗及护理手段,采用QHS质量血糖评分评估院内血糖管理情况,协助改善临床工作质量。一整套血糖护理管理系统大大提高T2DM合并AECOPD患者血糖控制水平[4],改善患者肺功能指标,表明血糖得到控制后,肺部血管得到恢复,增强患者的弥散功能,缓解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小气道功能损害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