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护理质量指标对上肢骨折术后疼痛护理中的作用探讨
2020-06-02李冉
李 冉
(西峡县人民医院,河南 西峡 474500)
上肢骨折为临床常见骨科病症,而病患于术后骨折位置疼痛又为影响病患术后康复的主要因素之一。据临床实践分析,长期且剧烈疼痛导致应激性反应,对病患休息、睡眠造成严重影响,也可导致一系列生理、病理转变,故针对骨折病患行术后疼痛护理具备重要临床意义。因此本文对疼痛护理质量指标对上肢骨折术后疼痛护理中作用予以探讨,详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7年10月~2018年10月间本院行上肢骨折手术病患中选取90例为本研究对象,分至观察、对照两组,观察组男性病患25例,女性病患20例,共计45例,年龄于23~57岁间;对照组男性病患23例,女性病患22例,共计45例,年龄于24~56岁间,两组病患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比对后无差异,可比。
1.2 方法
对照组行传统护理,观察组于此基础上结合疼痛护理质量指标开展护理工作,涵盖疼痛管控满意度、护理记录合格率及疼痛评估精准率等指标,结合疼痛护理质量指标填入记录表,医护人员于手术结束24 h后对相应疼痛指标予以记录,每2 d记录1次,共记录4 d。此项护理工作至少需3名责任护士参与完成,对护理人员评估工作科学性、合理性予以检查,对医护人员所开展疼痛护理的内容如用药护理、疼痛程度护理等予以评价,同时还应引导医护人员行适当疼痛护理。医护人员还应对疼痛评价方式予以熟练掌握,对病患疼痛经历予以全面了解,及时行有效干预。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病患术后24 h疼痛程度、护理满意度予以比对。
1.4 统计学方法
借助SPSS 21.0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述,x2值检验,P<0.05时具备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两组病患术后24 h疼痛程度
经数据分析表明,观察组疼痛程度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于统计学领域而言,具备明显差异,详见表1。
表1 两组病患术后24 h疼痛程度比对[n(%)]
2.2 两组病患护理满意度比对
经数据分析,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具备统计学差异,见表2。
3 讨 论
手术为现阶段骨科病症诊治中所行主要诊治手段之一,术后疼痛感于手术完成24h后尤为明显,而病患于长时间剧烈疼痛影响下,机体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主要临床现象为心理功能紊乱、神经功能紊乱等,部分病患会产生免疫力降低及血压升高等症状,病情严重时甚至可导致病患休克[1]。此外,若术后疼痛剧烈也会对病患伤口愈合、预后质量等均造成不同程度影响。系统化、规范化的疼痛管理对管控病患疼痛而言具备重要意义[2]。传统疼痛护理中,未对疼痛管理予以足够重视,护理者仅程序化执行医嘱,忽略疼痛管理,致使病患诊治依从度较低,医疗工作难以顺利开展[3]。因此,结合病患术后实际疼痛状态行相应护理举措针对临床诊治而言具备重要意义,除可提升病患诊治依从度外,也可提高临床诊治成效。现阶段,于传统护理基础上辅以疼痛护理,也可有效降低并发症产生可能性,提升护理满意度[4]。本研究中将疼痛护理质量指标应用至观察组病患临床护理中,以各项疼痛指标为引导,对病患施以相应护理手段,也可降低护理者于工作中的自发性、盲目性,也可对护理者医疗行为起到一定规范作用。观察组疼痛程度、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具备明显差异。据相关研究表明,部分护理者于临床工作中,通常为当病患产生显著痛感后,护理者方施以疼痛护理,此现象除表明护理者尚未对疼痛形成良好认知外,也可证明护理者对疼痛质量评价机制的应用欠缺相应的规划性、系统性,无法将此评价机制作用予以充分发挥[5]。因此,将疼痛护理质量指标引入至临床护理中,不仅可于一定程度上提升护理者疼痛认知水平,也可规范护理者医疗行为。
表2 两组病患护理满意度比对[n(%)]
综上所述,将疼痛护理质量指标应用至上肢骨折术后疼痛护理中,病患术后疼痛程度明显缓解,临床护理成效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