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护理补液速度分析
2020-06-02张玉婷
张玉婷
(江苏省南京市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急诊科,江苏 南京 210009)
创伤性休克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引起体内脏器损伤,大量出血,并导致体循环血量减少的突发性疾病,主要致病原因为跌倒、高空坠落、意外事故等。一般认为,患者创伤后24h 内为最佳抢救黄金时间,应对患者进行紧急补液治疗,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时进行手术。在抢救过程中,合理快速的补液对挽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与输液量。本文将对急救护理中补液速度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92例创伤性休克患者,所有患者均确诊为创伤性休克,表现为表情淡漠、脸色苍白、焦虑、大汗等症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采取随机数字表法 ,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46例,男性27例,女性19例,年龄22~63岁,平均年龄(45.37±4.64)岁。对照组46例,男性28例,女性18例,年龄21~62岁,平均年龄(45.22±4.57)岁。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急救护理,适当抬高床头及躯干,约30度左右为宜,下肢抬高约20度左右为宜。及时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确保呼吸道通畅。给予鼻导管吸氧或面罩吸氧,氧浓度为50%,速度为4 L/min。呼吸困难患者应给予气管插管,辅助通气。建立稳固的静脉通道,确保能够为患者进行快速输液、输血。对骨折患者,应固定好患肢。对伤口出血患者,应及时进行包扎、止血。适当给予患者洋地黄,提高其心肌收缩能力。患者休克症状缓解后,为患者安排手术治疗。
抢救期间,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补液速度;观察组患者根据休克指数公式计算补液速度。休克指数公式为休克指数(s)=脉搏(P)/收缩压(SBP)。根据休克指数调整补液量与输液速度,同时监测心功能、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压过高时应立即调整输液速度,防止速度更快。
1.3 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补液速度准确率、复苏有效率等指标[1]。复苏有效:休克表现消失,体征恢复正常,病情稳定;无效:体征无明显改善,需要继续进行补液治疗。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 21.0进行数据处理,补液速度准确率、复苏有效率等计数资料以(%)表示,行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的补液速度准确率及复苏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补液速度准确率及复苏有效率对比[n(%)]
3 讨 论
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措施包括扩容、补液、呼吸支持等,其中,补液是指生理盐水、胶体等液体输入治疗,对患者体循环的恢复、维持电解质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休克指数是临床上判定患者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有研究显示[2],根据休克指数计算输液速度,能够提高抢救成功率,提高补液速度准确率,从而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在进行急救护理时,应将输液速度控制作为重点,做好病情监测、体征变化测量、止血等护理工作,计算休克指数,调整输液速度与输液量,直到休克状态恢复。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补液速度准确率及复苏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提示根据休克指数调整补液速度具有可行性。在急救护理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密切监测患者体征变化,例如心电、血液灌注、表情、皮肤黏膜等,每15分钟或30分钟监测一次;患者尿量>130ml时,表明血容量充分扩充,可适当降低输液速度。同时,应注意保温工作,防止凝血现象发生。一旦发生低体温现象,可采取复温法恢复患者体温,但应注意避免对休克患者使用热水袋加温[3]。(2)发现皮肤粘膜出血现象应警惕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立即告知医生并处理。(3)为患者提供全程优质护理干预,提高护理措施的预见性,准确判断患者体征指标的变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休克症状的恢复。
综上所述,在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护理中科学调整补液速度,有利于改善患者休克症状,提高抢救效果,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