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护理干预对预防PICC导管行营养支持患儿的并发症效果研究
2020-06-02潘洁
潘 洁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小儿外科,湖北 武汉 430000)
长期需要肠外营养支持的患儿,通常采取PICC置管措施[1],但患儿痛苦感受亦较为强烈,且会引发静脉炎等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容易使得患儿产生抵触情绪。针对行营养支持的患儿,需要采取系列护理措施予以辅助,帮助缩短患儿的治疗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2]。基于此,本文重点关注行营养支持患儿的疼痛、肢体肿胀缓解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收集于院内2017.03.01日到2018.09.01日的行营养支持患儿进行护理方面的研究,见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行营养支持患儿2 00例,本院,2017.03.01日~2018.09.01日。实施“区组随机化”方式对患儿200例分组,设置单组/100例样本的观察组行营养支持患儿、100例对照组。
观察组(男66例:女34例)--年龄区分,最高值:3个月,最低值:1天,平均值(2.04±0.31)个月。
对照组(男62例:女38例)--年龄区分,最高值:3个月,最低值:2天,平均值(2.35±0.25)个月。
两组行营养支持患儿对比结果出入几近为0,P值>0.05。
1.2 方法
对照组:基础护理:置管后留意导管通畅,并使用碘伏每日清洁穿刺点及周围皮肤,导管例行消毒并用透明敷贴固定于耳廓/穿刺点外侧[3]。
观察组:基础护理(同上)+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4]:
第一方面,成立集束化干预小组,包括3名PICC置管护理人员,1名主管,1名护士长(负责人),并划分好职责后,共同分析问题和制定护理策略。
第二方面,导管维护护理,日常根据患儿的情况更换导管的敷料;评估血管状态,减少肘关节穿刺以保护部位血管;在选择血管时,需与导管的型号、口径等相符;针对发生静脉炎的患儿,使用喜辽妥药膏处理,帮助祛肿消炎。
1.3 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患儿的疼痛、肢体肿胀缓解时间。
(2)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静脉炎、血栓、血流感染等。
1.4 统计学处理
对两组患儿指标用SPSS 22.0统计学测算,“±s”患儿疼痛缓解时间、肢体肿胀缓解时间,t检验;“%”并发症发生概率,x2检验。P<0.05时,为两组的上述结果有对比的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行营养支持患儿的症状缓解时间
观察组行营养支持患儿的疼痛缓解(4.06±0.54)天、肢体肿胀缓解(3.26±0.26)天,其结果相比对照组的统计学对比明显,P值<0.05。如表1:
2.2 比较两组行营养支持患儿的并发症指标
观察组行营养支持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概率是(4.00%),远低于对照组,P值<0.05。如表2。
表1 对比两组行营养支持患儿缓解时间
表2 两组行营养支持患儿并发症数据比较
3 讨 论
集束化护理是基于系列循证支持后形成的护理措施,能够更为完善和具体的护理行营养支持的患儿,从而有效提升了护理的安全系数和效率[5]。本文当中基础护理实施后,患儿的疼痛和肢体肿胀恢复速度平均在一周左右,且并发症频有发生,而在联合集束化护理干预模式后,患儿的上述指标改善效率大幅度提升。
在“2.1”:观察组行营养支持患儿(集束化护理干预+基础护理方案)疼痛缓解时间平均为4天、肢体肿胀缓解时间平均为3天,与对照组行营养支持患儿(使用基础护理方案)平均7天缓解疼痛,6天缓解肢体肿胀相比,统计学差距甚大,P值<0.05。此证实,经过集束化护理后,患儿的疼痛状态得到尽快的控制,且肢体肿胀能够迅速缓解,其护理效率更高,患儿恢复速度更快。
在“2.2”:观察组当中统计并发症结果是(4.00%),对照组是(24.00%),由此得知,增加了集束化护理干预后的并发症控制率较好,其可能因素为集束化护理为经过统一标准进行导管维护,人员的工作素质较高,能够有效避免不熟练操作,导管堵塞、血栓现象发生较少,此外消毒操作及细节维护能够减少静脉炎、血流感染等发生。
总而言之,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于预防PICC导管行营养支持患儿当中,患儿的疼痛、肢体肿胀缓解时间较快,发生并发症概率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