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视角下学校教师角色定位探究
2020-06-02武德力
武德力 吴 娜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25)
现代学徒制最早起源在上个世纪,20 世纪80年代以后,德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建立了现代学徒制,只是各个国家提法不同,比如德国“双元制”、英国“学徒制”、瑞士“三元制”、美国“注册学徒制”、澳大利亚“新学徒制”等。我国在2014 年先后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两个重要文件,随后的2015 年、2017 年和2018 年先后有165 个、203个和194个单位(行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这种由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多方共同努力,协同推进的一种新型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1],在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越来越彰显出其活力,越来越发挥着有效的提升作用。而推行这一制度的关键在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的落实上,如何进一步明确双导师的角色定位、厘清各自职责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现代学徒制视角下学校教师角色定位理解的偏差
(一)教师只是校内知识的传授者
有许多人认为现代学徒制中学生很多时候都是在企业,尤其是实习期间,学生面对的都是企业师傅,而学校教师并不在学生身边,只够算是校内知识的传播者,因此出现了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现代学徒制中只要有企业师傅指导学生即可,不需要学校教师。他们认为学校教师不在实习学生身边,无法及时了解学生在企业或单位实习中的各种状况,而且学生遇到实习岗位上一些实际问题时候,也无法第一时间给予解答。由于在此过程中,学校教师所应该发挥的答疑解惑职能未能及时履行到位,所以在现代学徒制中不需要学校教师。为此,笔者随机选取了所在学校的30 位在校教师和与笔者学校合作企业中的30位企业师傅进行调查,在调查的60人中,有40人(其中学校教师11人,企业师傅29人)认为现代学徒制中不需要学校教师,占比达到了66.67%。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现代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熟知学校教育,只需做好校内知识传授即可。不少高职院校的教师本身就是“从校门到校门”,从高等学校学习、毕业、任教这样一路走下来,从来没有出过校门,从来没有较为完整的企业或单位的实际工作经历,根本不了解企业或单位实际情况,更无法准确处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情况。在笔者调查中的60 人中,有32 人(其中7 位学校教师和25 位企业师傅)持类似观点,占笔者调查总人数的53.33%。
以上两种观点,说明还有不少人对现代学徒制中的学校教师的角色定位把握不够准确,对学校教师在现代学徒制中发挥的作用认识不够清晰。
(二)学校教师只是技能指导的旁观者
由于一些职业技能的掌握需要长时间的操作和训练,循序渐进的学习和琢磨,才能领悟其中的技巧,才能处理得恰到好处。所以有些人认为现代学徒制中,学校教师在技能指导方面基本上不太可能做到。
为此,笔者做了一个小调查,对35 家校企合作企业的101 位相关人员进行了询问。当被问及“您觉得我们校内教师能否胜任学生在贵单位实习的技能指导”时,回答“完全能”的有17 人,占16.83%,回答“不一定”“不能”“完全不能”的占83.17%,如图1所示。这个调查从某一方面也说明了企业工作人员对学校教师指导实习学生技能方面不看好。因而,有些人认为现代学徒制中学校教师只是技能指导的旁观者。
图1 校内教师能否胜任学生实习岗位上技能指导答复统计
此外,还有些人认为学校教师理论知识比较丰富,擅长理论教学,对于实践技能操作的指导方面自然是一个新手。新手指导新手,只是技能操作中的摸索。专业的事由专业的人去做,技能指导的事情由企业师傅去做,学校教师只需开展理论教学即可。
(三)学校教师只是学习上的指导者
有些人认为现代学徒制中教师角色应只是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在这方面,给学校教师角色定位有两种解释。
一种解释认为,既然国家提倡“双师型”教师,那么学校教师在现代学徒制中就应该全程、随时随地都是学生的指导者。不管学生在学校学习还是在企业实习,只要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学校教师都应该去指导,而不需要企业师傅的指导。
另一种解释认为,学校教师只要把学生的学习指导好就行了,而除了学习以外的事情,学校教师则不需要多管闲事,学生基本上已经是成年人,要让他们学会独立处事,学生自己可以处理相关事务,学校教师不应该插手学生生活情感等方面的事情。
此外,还有一种声音,是学校教师除了做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以外,应该成为学生生活中的好朋友,但是由于年龄的、性格、地域等等一系列差异原因,即使想帮助学生解决生活情感方面的事情,也无能为力,所以只要把指导学生学习这件事做好即可。关于学校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学习以外是否需要关心学生生活情感方面的事情,在笔者对30位在校教师和30 位企业师傅的调查中,令人意外的是,有39人表示虽然想关心,但是无能为力,占比达到了65%,具体数据,如图2所示。
图2 现代学徒制中学校教师是否需要关心学生生活情感答复统计
二、现代学徒制视角下学校教师角色定位理解偏差的分析
(一)对现代学徒制理解的偏差
从纵向来看,一般对现代学徒制的理解都是基于传统学徒制的理解,基本上都停留在师傅带徒弟的层面,所以当把学校教师和现代学徒制联系到一起的时候,很多人往往首先会将学校教师的角色定位理解为“现代的师傅”,而这一定位其实是非常片面的。
从横向来看,一提到现代学徒制,很多人首先就会想到西方国家的一些具有类似功能的模式,比如德国“双元制”,而恰恰正是因为这样的先入为主的理解,很多人把现代学徒制理解为西方国家的经验在我国的简单复制,从而对现代学徒制中学校教师的角色定位也照搬照套西方国家的定位。正是由于国别的差异性,导致了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在各个国家各有差异,而我国的现代学徒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人才培养体制。
此外,由于我国现代学徒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还不够完善[2],学术界对现代学徒制内涵认识还不够统一,我国的现代学徒制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导致对现代学徒制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偏差。
(二)校企双导师关系的误读
关于现代学徒制的双导师制,《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中有两处表述。一是“现代学徒制的教学任务必须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形成双导师制”,这其实已经明确指出了在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一定要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方共同参与。但是有许多人认为教学任务中的理论部分或者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那一部分由学校教师承担,学生实践部分或在实习期间的教学任务由企业师傅承担,这样各司其职、互为补充。
另外一处表述是“要坚持校企双主体育人、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教学”,这里指出了现代学徒制中育人的主体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开展教学的是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但是有些人理解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要么是各自争抢教书育人的主动权进而处于一个主导地位,要么机会均等搞平均主义,把所有育人和教学环节都进行一个绝对平均的切分,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各自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以上仅仅是从一份文件的相关规定进行了分析,就发现有不少的误读。从2014 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到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再到2019年的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每一份文件的误读都可能出现对现代学徒制中学校教师角色定位的误判。
(三)理论教师角色定位的干扰
不同理论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尽相同,理解也各有差异,所以导致给现代学徒制中学校教师角色进行定位的时候,也出现了不同的观点。
一般认为教师就是“知识本体”,这就给出了教师的角色定位“知识的传授者”[3]。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来看,教师的角色就是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进而培养自我意识并且发挥学习者的潜能[4]。从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来看,教师的角色是“帮助者”“促进者”“探究者”和“组织者”,即帮助学生达到其学习目标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协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究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5]。从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来看,教师既要具备反思能力,又要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以上对教师角色界定的几个相关观点和理论的梳理,人们对于教师角色的理解和定位有不同的观点。而当我们提出现代学徒制的时候,对学校教师的角色定位自然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解释,而上述的观点或是理论也直接影响了我们对现代学徒制中学校教师角色定位的认知。
三、现代学徒制视角下学校教师的角色定位
(一)学生、学校、企业三者关系的协调员、促进者
现代学徒制将学生、学校、企业(行业、政府等)三者串联到了一起[6],这就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双导师制,开展教学和实践,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而在这过程中,就必须有一个协调三者关系、促进相融互通的推进者,而双导师制中的学校教师就要发挥这样的角色功能。
学生、学校、企业三者之间沟通协调是否顺畅、融洽,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实习实践的顺利开展,而且影响到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推进。要处理这三者之间关系,首要的是要做好三方的协调工作,而双导师制中的学校教师可以担当此重任。一是学校教师有着至少两年与学生的共同学习的经历,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生活习惯、接人待物的方法等与学生沟通上有着很大的优势。二是学校教师作为学校的一员,对学校的制度规定、政策文件、运作流程等方面都很熟悉,开展协调工作非常方便。三是学校教师经常深入企业,在企业挂职锻炼,熟知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管理规范、运作流程等内容,有利于开展协调工作。
学校教师在现代学徒制中要做好学生、学校、企业三者关系的协调员,一方面要“勤跑腿”,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及时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化解隐患;另一方面要“多动嘴”,在准确理解学生、学校、企业三者的诉求和利益基础上,运用恰当的言辞将信息传递,不夸大其词,不回避矛盾。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协调工作,保证现代学徒制的顺利推进。
同时,学校教师还要做好学生、学校、企业三者关系的促进者。一个融洽和谐的学徒关系、校企关系、师生关系,离不开三方中一个有效的促进者。首先,学校教师可以大力促进学生、学校、企业三方的人员往来,增进彼此的了解。其次,学校教师要积极推动学生和企业、学生和学校、学校和企业的直接“三通”,消除因为“第三者”传话,而出现的误解。再次,学校教师要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向深度拓展,向深度推进,提高合作的水平。最后,学校教师还应该积极探索推动建立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命运共同体”的合作机制。
(二)学生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引路人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各项新技术不断涌现,学生在学习中也会遇到很多新知识和新技能,而现代学徒制中的教师更应该走在前列,成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引路人。
一方面,做好学生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的引路人。教师首先自身需要具备广博的基础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以及精深的专业知识,当前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渠道非常多,教师要坚持主动学习胜任新时代赋予教师的新要求,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另一方面,要教导学生树立不断学习的意识,让技能钻研成为自己的生活常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代学徒制给了学生一个有效检验理论知识、前辈师傅经验的好路子,学校教师要教导学生在尊重前辈基础上有敢于质疑的精神,不屈服于权威专家,不拘泥于惯性思维,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究新知识、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此外,学校教师自己就要有创新力。缺乏创新力,知晓再多的知识都不过是“书架”而已,守住再多的技能也只能是技能的“守护者”。学校教师要学会成为学生所在实习领域真正的专家,不浅尝则止,不故步自封,要通过对行业或岗位的深入理解,更好地去发现新问题、思考新方案、把握新技能。
现代学徒制作为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7],赋予了学校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和把握新技能的新要求,更展现了新时代双导师制中学校教师的新风貌。
(三)学生优良品格、健康人格的塑造者
现代学徒制对学校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既要关注知识、技能的传授,又关注学生品格的塑造,这是学校教师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由于现代学徒制重点关注如何将本专业的知识、娴熟的技能、精湛的工艺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往往会导致学校教师只关注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品格的培养。因此,现代学徒制中的学校教师更应该重视学生品格和人格的塑造。
首先,需要学校教师为人师表,立德树人,树立榜样。学校教师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理想信念对刚踏入社会实习的学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导师要具备一种将其品德、思想、知识、智慧和创新能力传递到学生内心和行动中去的能力[8],学校教师去企业的言谈举止、接人待物、为人处事都会影响到学生。因此,学校教师在现代学徒制中一定要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其次,要根据学生所在的不同岗位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指导,教导学生要严守操作规程,坚守职业道德,恪守职业规范,提高职业素养。作为高职院校的老师,要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指导学生学习先进,刻苦钻研,练就过硬的专业技能。此外,还要在教学指导中,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并及时指出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不良思想和行为,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改正错误,,更要关心学生在实习中的生活和情感,既做学生的“良师”,更要做学生的“益友”。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这也是对在现代学徒制中的学校教师角色定位的明确指示。
四、结语
总之,现代学徒制作为产教融合的有效途径、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打造大国工匠的国家战略,离不开双导师制中学校教师的参与。学校教师不仅要做好学生、学校、企业三者关系的协调员、促进者,还要做好学生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引路人,更要成为学生优良品格、健康人格的塑造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