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一流高职院校建设研究:进展、问题与对策
——基于2018年18所院校中期检查报告的分析

2020-06-02周红莉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一流广东办学

周红莉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0)

为贯彻落实《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建设“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200 所左右)”[1]的要求,对接高职“双高计划”建设战略布局,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18 所广东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全面推进自身发展,已成为广东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面旗帜。依据2018年18所院校中期检查报告,广东一流高职院校建设的进展、问题与对策,有利于反思办学实践,推进高职高质量发展。

一、广东一流高职院校建设的总体进展

随着“广东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推进,18 所建设单位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引领,聚焦关键问题和重点领域的突破与发展,大力推进内涵建设。

(一)面向国内外,树立一流高职院校建设的共同愿景

广东一流高职院校建设以18 所单位为主要构建者,旨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推进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大幅提高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面向国内外明确提出了“区域特色、业内领先、国内一流、有国际影响力”的共同愿景:一是强调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办学定位与特色;二是强调面向主要行业、产业办学水平的领先,如广东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分别提出要建设成为全国水利电力类、信息技术类一流高职院校;三是强调国内、国际“两手抓、两手硬”,既要办成国内一流高职院校,又要在国际上产生一定影响力。

(二)以政府为主导,院校践行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六大策略

从政策制定与实践路径上看,广东一流高职院校建设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行动,即由政府顶层设计、指引、推动和评鉴,18 所高职院校予以贯彻落实,在既定的内容框架下拥有相对独立的办学自主权,主要采取了六个策略。

第一,理念重塑策略。立足实际、放眼国际,以创新为引领,重塑功效型教育观、发展型教育观,坚持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协调发展以及产教融合的内涵建设之路。

第二,标杆管理策略。18 所建设单位除了共同参照全国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平均水平以外,依据各自办学定位、优势等,分别确立1-3所国内外不同的高职院校作为标杆。通过对标寻差,瞄准关键问题的突破和重点领域的发展。

第三,综合改革策略。围绕建设愿景,着力推进人事制度、学分制、二级学院试点等领域的综合改革:从学校层面建立约束与激励并行、突出人事管理与绩效分配的人事制度,以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管理模式,以及多元主体参与、人财事权有效下放与承接的二级学院办学模式,将立德树人、创新驱动、提高质量贯穿综合改革全过程。

第四,人才高地策略。18 所建设单位紧抓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加强高水平教师引培工作、打造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实施分层分类教师发展计划等,致力于打造覆盖教师引进、培养、专业发展与辐射带动等环节的“人才链”,推动优质人才资源的集聚与发展。

第五,科技强校策略。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内核,以产教融合为纽带,18 所建设单位积极推进科研与服务的创新发展,通过构建制度保障体系、建设技术服务团队、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与终身学习平台等方式,显著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

第六,个性品牌策略。18 所建设单位依托各自优势专业,开展了132个高水平专业建设,带动整个专业布局的调整优化,以及与粤港澳大湾区等产业发展的对接。同时,围绕体制机制改革、校企合作、国际化、信息化等领域,开展了31 个自选项目建设。

(三)以绩效为导向,实施一流高职院校建设目标管理

18 所建设单位以人才需求为依据,制定了长短结合的目标体系与绩效考核体系,通过建立目标链、强化绩效管理、形成反馈与激励机制等方式提高建设成效。

截至2018 年底,广东一流高职院校建设的量化指标平均完成水平为76.66%,其中,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100%,其次是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为88.24%。预算总投入339858.6 万元,平均到位率62.67%,其中,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最高,为105.18%,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次之,为103.22%;平均支出率71.47%,其中,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最高,为92.48%,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次之,为90.34%。

(四)以系统思维为指导,形成辐射带动效应

围绕建设南方高职教育高地的发展战略,广东立足全局科学发展,采用了系统思维推进一流高职院校建设,主要体现在:制定包括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高职教育品牌专业建设计划、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建设计划等在内的计划体系,相互观照、彼此支撑;不断扩大18 所单位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办学力量的合作面,如成立广东“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联盟、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研究院等,显著增强了对其他高职院校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广东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依照中国高职教育质量年报、高职院校社会需求适应能力评估等文件,根据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任务,可将报告陈述的问题进行归类,如表1所示,包括六个一级指标、十八个二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中,18 所建设单位陈述问题最多的是“政策支持与保障”(19 个),其次是“体制机制改革”(16个)。在二级指标中,陈述问题最多的是“项目建设管理”(13 个),主要涉及到建设目标不完善、资金到位率与支出率偏低、监管力度有待加强等,其次是“高层次人才引育”(9个)、“专业建设”(8个)。

从实质上看,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表1 18所高职院校文本陈述问题归类

续表1 18所高职院校文本陈述问题归类

(一)保障性政策乏力,目标有失弹性

建设目标的良好达成有赖于持续、有力、坚实的政策保障,要求政策构建具有系统性、完备性、协调性与稳定性。广东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具有高度硬性,但政策保障不足、目标缺乏弹性,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因政策变动、限制或缺位,导致部分项目难以持续推进、实现预期目标,如省部级“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优秀青年教师等项目停止报审等。而学校对政策因素变化缺乏反应,对系统性风险防范不足,未能建立及时、有效的相关项目应急预备方案。

(二)“放管服”体制机制改革任重道远

作为广东一流高职院校建设的关键举措,“放管服”体制机制改革存在着根深蒂固的观念沉珂、体制束缚与利益壁垒。其一,人员、经费、专业与课程设置等办学自主权有待深入落实。其二,二级学院建设的权力下放清单不够明确,相应承接体系尚待系统建立与完善。其三,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和方法创新性不足,产权、利益共享等方面仍需实质性推进。其四,院校内部治理结构、体系与机制亟待进一步优化。其五,各自为政意志突出,各利益相关体缺乏相互沟通、合作与支持。

(三)“专业-产业”契合度有待提升

面对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需求,18所建设单位的“专业-产业”契合度亟待提升。第一,专业设置的预警与动态调整优化机制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广东四大区域(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和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第二,专业内涵建设滞后,对经济新常态的反应力不够灵敏。第三,高水平建设专业、品牌专业等优势专业整体占比较低,“单打冠军”规模不足、影响力不够大,辐射带动各专业集群协调发展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强化。第四,优势资源整合力度不够,需更深入的交叉融合。

(四)高水平师资引培问题突出

受高职院校社会认同度、人才政策、经费支持等因素影响,18 所建设单位高水平人才的引培问题十分突出,制约着后期建设与总体目标的实现:一是院校对优秀师资的吸引力不强,数量偏少,尤其缺乏在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专业领军人才、行业领军人物;二是高层次师资队伍的引入渠道不够顺畅;三是学校“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现有教师专业发展机制难以支撑高水平师资的系统养成。

(五)三大障碍掣肘高水平国际化发展

在18 所建设单位开展的31 个自选项目中,国际化发展项目有6个。同时,国际化发展也被融入在各校高水平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科研与社会服务等领域。然而,实践表明,这一发展具有较强的自上而下的诱发性,自发性、自觉性不足,并受三大障碍掣肘。第一,政策支持、制度创新不够,如教师出国(境)培训限制较多,与国际对接或融通的政策缺位。第二,协同发展、共建共享的体制机制不灵活,如民间力量未能充分发挥,国际合作办学有待突破。第三,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尤其是专业国际化水平较低,缺乏一批重量级的国际话语平台,涉外管理队伍、师资队伍国际化有待加强,校内国际化资源比较贫乏等。

(六)产教融合直面“老难题、新问题”

18 所建设单位的探索表明,经济新常态下的产教深度融合面临着“老难题”,同时,糅杂着“新问题”“两张皮”的实质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其一,缺乏一系列立足全局兼具系统性与针对性的落地支持政策,政府相关部门间缺乏协调与联动。其二,企业主动参与的产业学院、二级学院办学模式难度较大,行业组织的教育功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其三,产教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校企合作层次较浅。其四,支撑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平台数量不足,科技服务体系较薄弱。

三、加强广东一流高职院校建设的对策

在未来发展中,18 所建设单位应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继续深化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同时,示范带动广东高职教育的整体发展,打造“广东质量”“广东品牌”。

(一)加强政策支持与保障,提升项目建设护航能力

站在新一轮改革开放起点的广东,高职教育应聚焦新时代发展命题,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与保障。除了发挥政府“宏观的引导、保障、协调与支持”[2]作用外,还应做到:一是打破硬性目标管理模式,在科学评测的基础上,为计划的实施与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预留一定的空间和弹性;二是加强省教育厅、财政厅等多个部门的沟通协调,以及经费支出、体制机制改革、专业建设、国际化发展等方面落地政策的制定;三是深入推进项目库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风险评估与防范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建设成效。

(二)深化“放管服”体制机制改革,持续释放发展活力

以汇聚校内外优质办学资源、简约高校内部管理、全方位立德树人为目的,18 所建设单位可从以下四个主要方面深化“放管服”体制机制改革,持续释放办学活力。第一,以教育品质为核心,进一步健全院校现代治理体系,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优化治理过程。第二,二级学院试点工作应理清不同层面管理机构的关系与职责,明晰权力下放清单,构建上下合理分工的“梯级人、财、事权下放与承接体系”[3]和权力运行机制,形成具有院校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三,继续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多渠道打造紧密结合型校企合作实体。第四,理顺职教集团工作体制机制,提升集团化办学服务办学模式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能力。

(三)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促进产教互动与供需匹配

为建设广东特色、中国一流、国际知名的高职教育,加快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加强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是必然之举。其一,应加强对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对接以及区域产业发展趋势的研究,紧跟产业群、产业带发展的人才需求变化。其二,强化劳动力市场信号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预警与导向作用,“规范化分析人才需求、行业状况与发展前景、经济前行态势与劳动报酬等”[4],促进专业布局与劳力市场的适应。其三,大力推进专业集群发展,以及新技术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带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专业新结构与课程新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重构。其四,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与标准研制方法,加强高水平专业教学标准的研制与国际化建设。其五,深入推进专业质量诊改工作,建立健全专业诊改体系和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机制。

(四)加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构筑强师育英高地

针对18 所建设单位普遍反映的“高水平人才引育不畅”的问题,在后续建设与发展中,应多管齐下,予以突破。第一,加强政府支持,充分利用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等平台,面向海内外加大力度引进高层次科创人才、专业带头人、专业领军人物。第二,创新人才引入方式,如设立“流动岗位”“柔性”特聘教师,采取“绿色通道”等。第三,建立校内、校际教师合理流动机制,盘活途径与优化教师资源,提升整体效能。第四,分层分类创建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与管理机制,如制定不同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和个性化专业援助方案、计划,设立教师专业发展网络整合平台,建立弹性、多元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标准等。

(五)在传承与创新中打造新格局,推进国际化跨越式发展

随着“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的深入实施,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中创建具有广东特色的国际化模式,已成为广东高职教育向世界发声、走向未来的重大课题。

第一,加深对教育国际化的全面理解,即教育国际化是在主动融入全球化发展和构建开放新格局中的质量提升,必须要对专业设置、教学、管理等制度进行根本性变革。第二,应不断丰富校内国际化资源,如“内培外引”国际化师资、课程、学术资源等,并充分加以利用,使其内化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部分。第三,充分发挥广东“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联盟等重大平台作用,加大力度引鉴国际行(企)业标准、国(境)外优质资源,推进与国(境)外高校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课程衔接、产学研一体化机构共建等。第四,加大粤港澳大湾区、“21世纪海上丝路”等创新性、融通性高职教育政策与国际化人才布局蓝图的研制,与国(境)外政校行企协同打造技术技能型人才有效开发与科学配置的共同体,畅通相关交流、沟通与协调机制。第五,针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烽火台的岁月切换到光纤时代”[5]的现状,应加强“云物移大智”的支撑,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发展。

(六)多元联动深化产教融合,在抱团发展中纾困突围

在“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职院校发展蓝图的构建中,促进产教融合应成为广东高职深化办学模式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甚至是“主流形态”。第一,树立政校行企跨界合作、抱团发展、共建共赢的战略思路,突破“校-企”点对点合作、“单打独斗”的传统思维局限,如强化集团化办学基础,成立行业技能委员会促进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衔接[6]等。第二,充分考虑相关主体方的利益诉求,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和权责边界,“当务之急在于研究促进产教深度融合的规则体系和‘松散耦合’机制”[7],形成多元主体办学格局。第三,加强政府多部门的沟通与协调,联合制定可落地的产教融合政策,加快产教融合系统性政策保障体系的形成。第四,探索与属地院校、科研机构、产业园区、特色镇等多元合作办学路径,如成立产业学院、共建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等。

猜你喜欢

一流广东办学
Gardening is popular in schools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广东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