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2020-06-01沈芳云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23期
关键词:教育教学道德与法治小学

沈芳云

摘 要: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教育者,教师能够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以及素养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学生思想观念的发展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健康协调发展成为当前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小学 教育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3.055

一、转变教学的观念认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认知水平的提升,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能够对自我的行为进行带有强烈主观性的判断与评价。但是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许多教师都忽视了学生自我意识增强的这一客观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合理地根据学生的需求对教学的措施进行调整,给学生的发展造成消极的影响。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转变陈旧的教学思想和观念,将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机地进行结合,制定更加符合学生水平的教学内容,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展现,教师的教学内容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给学生的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因此转变教学观念是当前教师首先应当关注的问题。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对课堂的教学形式进行转变,比如在教学“同伴与交往”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以“友谊”为主题开展专题性的讨论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对生活中与同学朋友之间出现过的问题以及难忘的事情进行讲述,并根据自身的实际经历说说如果朋友之间出现冲突和分歧,可以通过什么方法进行解决,哪种方法对双方的影响最小。让学生通过反思与总结自身在交往过程中的行为,得出朋友之间的相处和交往最为合适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活动。通过实际性的教学内容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知,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正面榜样

教师作为学生校园生活过程中接触最多的角色,能够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发展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因此为了保障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应当发挥积极的榜样带头作用,通过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给学生以正向的影响。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思想认知产生了较大的改变,在这一时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对学生的引导与教学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当中,对自身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给学生树立积极的榜样,从而在提升自身个人素养的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思想上的支持。

言传身教是教学过程中最为有效的引导与培养方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上规范严谨地使用教学用语,对知识进行更加专业化的讲解与介绍,使用清晰、准确并简洁的语句进行表述,比如“请同学们同桌两人为一组,对图中男生的做法进行讨论”等。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为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提供支持;同时在课下的辅导与教育过程中,教师也要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比如做到诚实守信,答应学生的事情要尽力做到,热爱工作,养成善于阅读和思考的习惯以及勤俭节约爱护公共设施等,带领学生养成认真负责,热爱读书和勤于思考的习惯。通过生活和学习中细节化的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

三、拓展教学的形式内容,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刺激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增进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延伸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加强对于学习知识的认知,能够有效实现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与发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学的内容与生活实践进行关联,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为增强学生的感知力,实现学生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较为单一,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了影响与打击。为了转变这一形势,促进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积极性的提升,教师应当对积极对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拓展与丰富,比如在教学“我在这里长大”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分别对家乡的各种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等内容进行探究,收集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形式的图片和视频,如剪纸、民族舞或者民间小调等,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讲解。让课堂的形式由单一的教师讲解知识变为师生的良性互动,使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形式与内容得到拓展与丰富,鼓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实践中。教师通过对教学形式与内容进行转变与拓展,使课堂更加多元化,为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以及学生知识素养的提升和能力的发展奠定创造条件。

四、增进师生的交流互动,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引导者,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带动作用。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小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发展形成,能够将自己与他人对照,进行更加独立的评价。因此在这个时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通过增进沟通与交流深化对学生的了解,营造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疏导和解决,为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提供保障。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以拉近师生距离,为知识的讲解与学习营造更加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以及素养的提升。比如在“做聪明的消费者”这一单元,会涉及到有关消费购物的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抛出类似于“商品包装上都有哪些信息?”和“你在购物时会关注商品的哪些方面?”等问题,让学生产生探究与钻研的兴趣,积极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与交流中,从而提升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频率,使课堂的氛围得到改善与活跃;同时在进行课下辅导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沟通与交流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不理解的知识点,并进行集中的解答。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提升教学的效率,推动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

五、提升教学的实践水平,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

实践活动是教学过程中实现理论知识掌握与巩固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不断地巩固,促进学生道德法律意识的提升,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帮助学生对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掌握,为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实现学生綜合素质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发展需要通过不断的训练得到提升与发展,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促使其实践能力的增强。比如在学习“与班级共成长”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本班在日常活动中的出现的问题以及管理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行讨论与探究,并针对班级的具体情况共同进行班规的制定与创建,并进行细化。将班级的各项事务更加详细地分配到每个同学身上,比如甲小组负责桌椅的摆放,则将哪位同学负责哪一部分的桌椅摆放进行严格具体的规定,做到专人专管,让学生的任务更加明确,从而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提升班级管理的效率;同时班规的制定还要包括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思想等方面,比如认真独立完成作业,不抄袭复制他人作业等;并且要随之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通过让学生参与到班规的制定中,增强学生的实践参与能力,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转变教学的观念和思想,适应学生发展的要求;不断对自身的言行举止进行规范与约束,为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榜样;拓展延伸教学的形式与内容,从而调动起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的兴趣和积极性;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为学生的课堂学习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注重通过实践化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提升其实践水平。教师通过在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更加积极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有效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以及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廖木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究》,《亚太教育》2019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教育教学道德与法治小学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临床药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