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节历史课带来的启示

2020-06-01魏珠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23期
关键词:预设与生成

魏珠

摘 要:一节历史课引出了一节班会课,从中得到一些历史教学的启示:一、历史教学应是历史学习与德育工作的有机融合;二、历史教学应是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辩证统一;三、历史教学应注意有限课本资源与无限历史资源的互补。总之,历史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机会,提升学生的发展空间,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真正实现教学的“双赢”局面!

关键词:案例与启示 历史教学和德育工作 预设与生成 课本资源与历史资源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3.053

【案例再现】:

《对外友好交往》是七年级下册的一节历史课,这节课主要讲述了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情况。主要介绍了唐朝与日本、新罗及天竺的友好交往史实。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预先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布置问题,让学生对照书本解决相关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补充一些日本社会中来源于中国文化的元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结合书本及教师的补充资料,了解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的不易,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体会他们为实现理想而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由于《西游记》深入学生心中,所以设计了让学生比较现实中的玄奘和《西游记》中的唐僧两者的异同,引导学生明确文学艺术并不等同历史的认识;最后让学生分析为何唐朝时会有如此繁荣的对外交往情况,意在引导学生培养全方面思考归纳能力,并借此联系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政策。

整个教学在我预设的情节中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学生的热情也被慢慢的激发起来了,然而就在抛出“你对鉴真、玄奘了解多少?我们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哪些优秀品质?”后,学生的反应令原本绰绰有余的课堂时间显得过于短暂了,尤其是对玄奘的话题更是滔滔不绝、意犹未尽,原因很简单,众所周知的《西游记》赋予了他们无穷的话题。然而,《西游记》不等同于历史,整节课也不能只话西游,但学生的激情之火更不能简单的扑灭。于是,我在原有的教学设计中临时做了一个修改,“看来大家对西游都非常熟悉,但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学习,我们也应知道,小说并不等同于历史,鉴真、玄奘都是唐朝对外交往中的历史名僧,他们的身上也确实充满着神奇,他们用身体力行践证了历史的奇迹,十多分钟无法诠释他们的人生,让我们在课后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他们,在此基础上完成一篇周记《鉴真、玄奘告诉我…》,下周的班会课上再做交流,好吗?”在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中我们继续教学。

《鉴真、玄奘告诉我…》的主题班会如期进行了,做好充分准备工作的学生等待着展示的机会,而他们的展示、交流也令我大吃一惊,对他们刮目相看。两段历史纪录片的视频情境再现了两位名僧的不朽传奇,动人的解说词更是渲染了历史氛圍,增添了鼓舞人心的意境;而他们的发言更是闪烁出思维的火花,如:

隋唐时期的辉煌文明,是中国历史上的骄傲。时隔一千多年,翻开历史课本,仿佛还能听见唐朝集市上鼎沸的人声。唐朝对外友好交流,玄奘和鉴真功不可没。玄奘西天取经,历经艰险,跋山涉水,最后将天竺的佛经带回唐朝。鉴真东渡日本,前五次遭遇海上风暴,甚至双目失明,但他的意志坚定,第六次终于取得成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无数的人在历史的浪河中迷失,但如果是一个英雄,时间夺取了生命,却淘不尽他的坚定与智慧。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画卷中,英雄豪杰举不胜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灾难打不垮的意志。有了这个,即使是刀山火海也敢跳,枪林弹雨也不躲。

我要成为一个坚强的人,一个坚定不移的人。我要用我的意志去学习,去生活。纵然前路有坎坷,有荆棘,用双手就可以开拓道路。不是吗?

——茜

人生总有许多磨难,在磨难中我们看见榜样。玄奘五千万里路,一人一马徒步走过,一路向西,危难重重。鉴真东渡,六次才成功,到时已双目失明,风烛残年。他们是执着、坚持的代言人。他们用行动来告诉我们,坚持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品质,“不经历一番寒彻骨,哪闻梅花扑鼻香?”再多的伟大理想,高谈阔论不付诸于努力、坚持,也会变成空想。玄奘一人穿越大沙漠,九死一生;鉴真东渡,双目失明。人生有许多的目标、理想、希望,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张未来的蓝图,希望我们一起学习玄奘与鉴真,坚持到底,走向成功。

——琛

此次班会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我也有了一些关于今后组织历史教学的启示:

启示一:历史教学应是历史学习与德育工作的有机融合

杜威认为,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它在塑造人的品德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价值。在倡导“以人为本”、“终身发展”理念的大背景下,历史教学关注的不再是单纯的历史知识,而是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关注他们的终身发展。

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书本历史知识的迁移性运用,在教学中结合书本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由古及今、由人及己,对学生在品德方面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让历史教学为德育工作服务,实现历史教学与德育工作的有机融合。

在本课中,学生感悟到了鉴真、玄奘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非常容易的联系到了自身的学习、生活状况,从而产生心灵的震撼:正是由于自己缺乏坚强的意志,使得自己总与成功擦肩而过!其实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以史为鉴”的实例,如以历史名人为典范,可以加强对学生的人格熏陶;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可以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教师可以在现实与历史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帮助孩子真正懂得“以史为鉴”的道理,从而实现“让教学为社会生活服务”的伟大目的。

启示二:历史教学应是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辩证统一

任何教学都应是预设与生成的结合。教学设计是预设,课堂教学有生成。毕竟教师课前的备课无法完全预料到学生课堂的行为。高质量的预设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教学过程,使教学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但课堂的主角不应该是教师,教学追求的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它更多的是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又是变化多端的,有进入教师预设轨道的,但也有脱离教师预设情境的,这也反映出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当学生脱离教师的预设情境时,教师该何去何从,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为了游刃有余地实现历史教学,教师一方面需要课前认真备教材、备学生,进行高质量的预设,准备多种教学方案,以应对不时之需,顺着学生的思维展开教学;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重视生成,需要具备生成意识,当学生思维“出轨”之时,我们不能漠视而强行把他们拉回到我们预设的轨道中,这样就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泯灭了他们创造性的火花。

我们要重视预设,更要重视生成,预设和生成不是事物的两面,也不是对立的矛盾,它们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应是一个整体。更多的生成是预设后的精彩,“预设”和“生成”是一个连续过程的两个方面,辩证统一,相辅相成。面对每一堂课,我们要做到“精心預设,有备而来,顺势而导,精彩生成”,从而让“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

如以历史二维思维(横向和纵向)方法为“魂”,我把《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课的“体”整合为五个环节:“特殊环境孕民主”、“仁人志士建民主”、“三大机构保民主”、“穿越历史看民主”、“回归理性悟民主”。同样以历史二维思维(横向和纵向)方法为“魂”,我把《英国的制度创新》的“体”整合为五个部分:“从传统中走来”、“在妥协中革命”、“在法治下确立”、“在渐进中完善”、“在感悟中前行”。

启示三:历史教学应注意有限课本资源与无限历史资源的互补

新课程标准提出历史教学的理念是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塑造他们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所以,历史教科书的编排有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板块更多了,色彩更艳,图文并茂更细了。如“导入框”“动脑筋”“议一议”“自由阅读卡”、历史图片等设计,都极为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极易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兴趣,在提高学习效率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但是,历史书本上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尤其是初中的历史教科书,那更是如此,它侧重于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时间线索、大致的历史事件,与悠远浩渺的历史长河相比,犹如滴水。在求知欲甚强的学生面前,简单的照本宣科根本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故教师不必局限于有限的历史书本,应通过身体力行告诉学生:历史教科书不等同于历史,历史学习的途径多样,如地方史、老照片、旅游景点、博物馆、网络等。

在本课中,我发现学生对鉴真、玄奘的了解欲望甚强,就因势利导,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认识这两位历史名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是学生对他们有了浓厚的兴趣,才有了驱使他们求知的渴望,通过网络这个便捷的工具知道了很多历史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并回头省视自身,潜移默化中实现了“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的最大历史教育功效,也有了这么精彩的一堂班会课。

由此可见,我们的历史教学不能简单地用是否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为衡量的标准。教学工作是错综复杂的,在看似简单的教学现象背后其实蕴含着巨大的教育潜能。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也要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机会,唯有如此,才能更大程度的提升学生发展的空间,也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的“双赢”局面!

猜你喜欢

预设与生成
数学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
高中政治综合探究课的实践与思考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设计的预设与生成
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基于“点”“线”“面”,纵深预设生成性学习
把握好写作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由一个意外的变式引发的思考
初中化学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实践探究
捕捉“星火”,促其“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