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提高新时代应急管理能力的教学分析:理论及实践*①

2020-06-01张晓慧

实事求是 2020年3期
关键词:应急教学法情境

张晓慧 肖 斌

(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 北京100176;2中国社会科学院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北京100007)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提高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指导原则。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强调,要牢固树立切实落实安全发展理念,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在这一目标下,党中央提出健全公共安全体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优化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的能力。[1]全面提高政府、社会、个人应急管理能力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需要高度重视、认真落实。

尽管我国应急管理事业起步较晚,但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应急管理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201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时代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情况发布会上,应急管理部门负责人介绍说,我国已创新发展了新时代应急管理理念,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形成,攻坚克难的应急能力显著提升,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全面取得了防灾减灾救灾的新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2013~2018年全国平均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倒塌房屋数量、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重,较2001~2012年平均分别降低86%、84%、59%。[2]但结合我国国情,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还将面临诸多重大自然灾害挑战,安全生产事故仍高发频发,应急管理事业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其中提高应急管理能力效果尤为重要,而加强应急管理教育培训是不断推进应急管理事业发展、大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重要基础。根据实践,提高应急管理教学效果最有效的方式是情境模拟教学法,根据情景认知理论,课堂教学是一种情境,若把教师从演示教学法的形式转化为情境模拟教学,将对课堂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情境模拟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情境模拟教学法是指由教师指导,按照教学目标和内容,假设实际工作场景或设计场景的演练脚本,根据场景要求让学生(或学员)承担相应角色,按照脚本模拟演练,从而使学生(或学员)体验并理解课程中教授的理论和知识,这样的虚拟实践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缩短学生(或学员)进入实际工作的实习期。情境模拟教学法是在情境认知理论基础上确立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在情境模拟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计划地引入或设立符合课程实际工作和生活要求的、形象生动的具体场景,创造身临其境的模拟错觉,让学生(或学员)进行模拟体验,以增强学生(或学员)对教材的理解,进而发展学生(或学员)的心理机能。

情境模拟教学法起源于情境认知理论,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与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促进了情境认知理论的产生,该理论试图纠正刺激反应和符号学说中的一些错误。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个体独自学习的方式有弊端,因为人具有社会性,缺乏社会互动,就无法发展出人类进化中形成的属性和特征。[3](PP339~354)情境观主张学习源自实践,实践基于情境的实施,学习的领悟正是在实践和情境的结合、碰撞中实现的。知识既不是固态的一个事情或一组表象,也非事实和规则的综合,知识的建构和组织是动态的,知识是在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中产生的,是人类为了适应环境变化发展而具备的一种能力。情境认知理论强调人们学习知识的过程是社会性的而不是孤立的,因为人们是在讨论、共享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的。情境认知理论的基本逻辑是:有效的知识学习是情境化的,认知与行动是交互式的,即只有将学习运用到相对全面、真实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学习才会产生有意义的知识积累。当学习者参与到真正的情境中,除了能够获得事实性的知识外,还会有思想行动的改变。[4]

事实上,情境教学是人为制造的虚拟实践,让学生(或学员)把抽象的知识通过虚拟的情境来具象的过程。情境理论研究的是人怎样在社会实践中凝练出知识,也就是研究人如何把实践的具象转化为抽象的过程。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与实践应该是交互发生作用的,在教学中知识的情境化有助于学生(或学员)把知识转化为行动,在行动中掌握以及运用知识来解决具体问题。

二、情境模拟教学法可生成从具象到抽象的优势

情境教学法重视人类的情感和认知之间的交互影响。人类大脑的左右半球发挥的功能各有不同,左脑主要承担逻辑分析的思维功能,而右脑则是掌握语言活动、知觉、创造及想象力等功能。在演示教学中,教师先是讲解知识,学生(或学员)听后记录、理解,继而独自思考、练习,以实现掌握知识并使用知识分析及解决问题。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学员)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这是因为,演示教学容易激发左脑无感情、无逻辑的活动,而对开发学生(或学员)右脑形象思维不足。如果利用情境教学法,就会更注重让学生(或学员)在学习后亲身体验,继而进行案例设计,再实现语言的表达。这样的目的是让学生(或学员)体验并调动负责形象思维的右脑运转,通过语言表达激发学生(或学员)负责抽象思维的左脑得以训练。左右脑互动的学习模式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或学员)的思维潜能,而且能让学生(或学员)更为轻松和愉悦地进行学习,寓教于乐,避免死读书给学生(或学员)造成厌烦情绪。因此,情境教学法需要充分调动学生(或学员)的左右半脑机能,也就是重视情感和认知的结合,自然可以获得比演示教学更好的教学效果。

情境教学法有利于抽象知识的具象转化。捷克教育家扬·阿姆斯·夸美纽斯的研究表明,直观有助于抽象知识的具象化和形象化,在激发学生(或学员)情感和认知结合的基础上,使学生(或学员)形成感性知识。[5](P39)演示教学法只限于把实物、教具呈现给学生(或学员),很难让学生(或学员)产生带入感,从而发挥情感的作用以提高认知,而情境教学法使学生(或学员)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最终让学生(或学员)获取更多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或学员)大脑中的知识单元增加和培养出相似性思维的能力。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或学员)双向互动的一种过程,既是知识的传递、接受与反馈,也是情感的交流。知识与情感相互影响,共同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作用。知识交互的信息是教学内容,载体为教学的形式;情感交互的信息是教师和学生(或学员)情感的变化,载体是教师和学生(或学员)的情感表达。这两种交互影响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教学质量产生负面影响。运用情境教学实际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学生(或学员)特点及教师知识基础,建立互动、高效的情境通道,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演示教学法在应急管理课程中的不足

作为一门跨领域、综合性的新兴学科,演示教学法(包括讲授和案例教学)在应急管理教学中存在很多不足,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应急管理交叉多种学科,演示教学法不利于学生(或学员)的理解和应用。应急管理理论包含系统的概念和特定的原理,与应急救援等专业性技术完全不同。应急管理通过预测、预警、沟通、策划、后勤、财务、管理、专家咨询和信息保障等手段来支持各类应急救援行为。应急管理者更多的是进行概念、原理以及管理实践的学习,而较少进行实际现场的操作。在学校中,研究新兴技术、自然气候、地理环境、通信沟通、应急管理系统等内容都可以对应急管理的实践应用和服务产生积极效果。因此,除学历教育外,为提高应急管理者的履职能力,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其进行专门的培训,并结合新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提高其设计应急处置的技能。在学习或培训中,应急管理专业的学生(或学员)通过学习与研究新方法,将其运用于重大的实际问题中,使得研究方法与成果能够在应急响应处置中发挥切实有效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讲,应急管理不是应急处置,而是利用新方法、新工具去解决应急处置中面临的难题。基于应急管理的自身特点,仅以课堂讲授的方法难免会使教学出现空泛、空洞,有些学生(或学员)甚至会出现为了通过考试,死记硬背知识点和概念,而遇到具体事件时却不会应用和处置的情况。

2.演示教学法较为单调,难以激发学生(或学员)的学习兴趣。传统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普遍以演示教学法为主,教师选择典型真实案例来进行讲解与分析,让学生(或学员)在理解相关理论的前提下,运用理论、分析案例并找出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实现自主设计解决方案。但是,应急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仅以课堂讲解和案例教学,学生(或学员)容易陷入被动记忆知识点和原理的怪圈,从而丧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只有将情境模拟教学融入到应急管理的课程设计和应用中,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或学员)把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或学员)的分析能力、决策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应变能力得到锻炼。在以往应急管理的授课中,过分强调管理学方法,而压缩和忽略了应急管理涉及的大量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例如,风险评估中对事故模型的评估涉及动力学公式,并需要解释求解方法,但受课时所限,这方面的讲解、演算和推演被压缩甚至省略,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学生(或学员)不理解应急管理的评估模型,更别说实践应用了。应急管理学科跨度过大,在没有相应知识储备的情况下,学生(或学员)也难以自觉地利用课余时间思考建模及其应用精髓。

3.演示教学法难以将应急原理应用于实战,教学效果难以拓展。在应急管理中,应急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是主要利益相关者,学生(或学员)在课堂中应了解其在应急管理中承担的责任、任务、需要的技能等。目前,应急管理课程案例普遍缺乏参与应急管理实战,也就是由于教学互动环节缺失,学生(或学员)在运用应急管理理论分析案例,提出解决方案后,难以看到该方案产生的具体效能,继而造成了应用能力不足。应急管理教学更着眼于实施,也就是为学生(或学员)在未来突发事件状态下具有决策指挥能力做准备。所谓决策指挥能力包括:决策能力,即在有限不确定条件下,决策者能够及时确定应急方案的能力;团队领导能力,在特殊突发事件发生情况下,如何科学领导指挥团队实现应急管理的能力;协调能力,即在减缓、准备、响应、恢复中,如何实现各组织、机构的沟通。从上述学生(或学员)应该具备的素质而言,应急管理课程不仅是教育学生(或学员)掌握应急管理的知识、管理的方法而且还要为学生(或学员)在未来走向工作岗位作出引导。面对这样的需求,对于操作性强的应急管理课程而言,实战演练非常必要,但是作为非专业性学校的一般课程,学生(或学员)实战演练的机会明显不足。因此,这样的课程设计势必导致应急管理的知识点难以被学生(或学员)完全吸收消化,从而导致其应用能力较差,教学效果必然难以拓展。

四、情境模拟教学在应急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情境模拟教学法是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模拟现实脚本,由学生(或学员)进行角色扮演,实现提高学生(或学员)应急管理能力的教学方法。情境模拟方法的核心是模拟主题场景即演练脚本的建构,情境设计多采用典型性应急管理突发事件场景及片段的不同组合,即灾害、次生灾害多重发生的复杂性情境。在构建过程中,把培训学生(或学员)的应急管理领导力和应急管理能力作为培养目标,脚本情境设计采用极端化思维,包含应急管理各阶段的综合性大型事件,以提高课程的挑战性。

图1 灾害影响的概念模型

1.在应急管理的课程设计中,要注重原理和实践运用的结合。应急管理的教学目标是通过CASE(内容、分析、综合、评估)系统使学生(或学员)对应急管理的概念、主要对象、过程和管理等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培养学生(或学员)能够运用原理评估危机和风险,抗拒突发灾难,从而具备将已出现的或潜在的损害降至最低的能力范畴。课程总体框架包括课程目标、授课形式、情境设计、持续时间等。情境模拟授课形式主要采取脚本演练的方式,其中包含桌面演练、媒体沟通模拟、心理压力模拟等。课程设计阶段的关键是脚本编写,即在掌握应急管理相关原理的基础上,学生(或学员)可设计演练主题和场景,根据情境需要确定应急管理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定位,其中,情境主题是根据管理对象致灾因子相关性的高低程度来进行选择,而场景是情境模拟教学导入的各阶段场景。

第一阶段情境脚本的编制。教师通过详细讲解应急管理原理,逐步引导学生(或学员)掌握灾害影响的概念模型,并编写情境脚本。通过编写情境脚本,能够使学生(或学员)掌握应急管理的概念,建立有效的应急管理组织,学会风险认知和沟通以及对致灾因子脆弱性及风险进行分析,建立灾害响应的假设,进而把握应急管理的实际技能,将新知识和新技能应用于现实生活场景中。情境脚本根据应急管理灾害影响的概念模型(见图1)来进行分阶段编写,在管理对象致灾因子脆弱性分析基础上,分为减缓、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情境,情境设计需考虑灾害带来的物理影响和社会影响。

第二阶段情境模拟。在课堂中,教师可通过计算机模拟、流程图、沙盘等手段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或学员)按情境脚本依照演练情境进行讨论,演练应急管理决策的减缓、准备、响应和恢复的各个阶段,掌握应急管理要求的程序和了解应履行的责任,从而提高其决策能力。在教学中,桌面模拟要求学生(或学员)能够分析突发应急事件场景,对其作出判断,进而提出处置方案;媒体沟通模拟,则是训练学生(或学员)公众沟通的能力,通过答疑解惑,获取最大的公众支持,避免形成公共舆论危机;心理压力模拟则可通过实验训练学生(或学员)学习缓解心理紧张,提高抗压能力。

2.教学准备要充分。教学准备包括授课教师团队、脚本编写、教学设备、材料、工具等。在此阶段,教师团队主要由主讲教师、评估专家及人员、技术教辅等组成。评估是情境模拟教学法中重要的环节,评估专家或人员可由教师团队专门要求专业人员担任,对学生(或学员)在情境中的表现进行评估。在一般课堂教学中,学生(或学员)可分组评估,形成竞争状态,这样有利于学生(或学员)熟悉和掌握应急原理。全面模拟场景应包含以下五个环节:一是致灾因子、脆弱性及风险分析。分析社区的灾害脆弱性,确定其影响条件与事件特定条件,预判灾害的影响,建立应急管理干预;二是确定致灾因子减缓,即削减风险的减缓战略与减缓措施的实施,考察应用范围最广的减缓战略以及这些战略在最常见的环境致灾因子类型中的应用方法;三是应急响应的准备,即组织响应,在此环节中要确定应急响应的组织结构。根据对事件的准确观察判断出社区的脆弱性,这是为应急准备而明确界定应急响应战略及功能的基础;四是有组织的应急响应,考察应急响应组织在灾害响应期间必须履行的四项主要职能:应急评估、致灾因子作业、人员保护、突发事件管理等内容。当家庭和企业需要帮助时或所有家庭和企业都缺少资源的情况下,社区组织,特别是政府机构应该履行援助的职责;五是灾后恢复,要明确灾后恢复阶段与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致灾因子减缓之间的相关性,灾民要经过住所恢复的四个阶段——应急避难所、临时避难所、临时性住所、永久性住所。关于上述环节初始场景、场景发展、教学安排等是模拟教学的核心内容。动态演练需要按脚本进行,描述假设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五个环节的流程。在模拟过程中,信息内容和传送须符合突发事件的现实情况,可用书面、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发送,学生(或学员)据脚本演练作出决策和行动安排。

情境模拟教学有较高的环境、设备要求,除投影仪、电脑音像设备外,还需根据课程要求配置要素和设备,例如动态演练需要实验室、沙盘、指挥室等;媒体沟通模拟需要音视频设备、模拟新闻发布室、模拟媒体访谈室等;危机心理模拟需要相关测压设备以及灾害模拟设备等,例如地震模拟车、坍塌模拟、仿真5D模拟实验等。

3.教学实施要关注提高学生(或学员)的自主能力。应急管理课程情境模拟的教学实施与演示教学方式中以教师为主的情况不同,情境模拟教学强调激发学生(或学员)的自主能力。情境模拟教学需要建立在第一阶段教学基础之上,即在学生(或学员)基本掌握应急管理原理,能运用应急管理战略模型编写脚本的基础上,由教师对学生(或学员)进行编组,各组根据脚本按基础场景和动态信息独立作出决策、指挥、响应等应对措施。在模拟阶段,教师主要控制教学进程,观察学生(或学员)情境模拟的决策行为等。即便在突发事件模拟处置中采取的措施与预先设计、预期应对的措施不同,教学仍将继续进行。在动态演练课程中,学生(或学员)扮演各类角色(见图2),按脚本有序进行。教师通过直接观察、视频监控等方式了解学生(或学员)动态演练的情况。

图2 突发事件管理系统组织结构

虽然在情境模拟教学中教师、学生(或学员)的角色转变为以教师为辅、学生(或学员)为主的方式,但教师仍然需要主持课程的发展,并对学生(或学员)的表现进行评估。对学生(或学员)表现的评估是情境模拟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了解学生(或学员)对应急管理原理掌握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发现教学缺陷和漏洞,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对学员表现的评估主要从脚本编写、动态模拟、心理压力模拟、媒体模拟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评估数据依赖于编制脚本的质量、动态模拟的现场表现、评估专家的观察等,其中还需要考察学生(或学员)在编制脚本和情境模拟中对政策、法律法规、专业交叉等方面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评估类型主要包括教师评估、学生(或学员)分组自评、专家评估等,主要依据是应对措施记录、导调人员记录、评估专家观察等。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生产活动的频繁,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增强风险意识、提高化解风险能力、完善风险防控机制是对新时代我国应急管理的基本要求。[6]完成上述要求的关键措施就是通过教育培训提高管理部门以及人民群众的应急管理能力,从而有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本文针对应急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特点和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入情境教学法,即结合学科与专业特点,将该模式转化为互动性、参与性、前瞻性更强的教学实施方案,建立情境模拟,实现实战与脚本设计环节相结合的多元教学方法和模式。近些年来各类学校都将情境模拟理论逐步引入课堂,注重提高学生(或学员)的实践能力,缩短课堂和现实的距离,这在应急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效果。课堂的引入以及依据教学需要改善教学设施、设备,使其最大限度地贴近实战环境,为学生(或学员)真正掌握应急管理重要理论知识、了解与应急管理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以及应急管理预案和工作流程、锻炼其公众沟通的能力发挥了切实的作用,同时这也为发掘学生(或学员)的自主学习和自主研究、提升学生(或学员)的实践应用能力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猜你喜欢

应急教学法情境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