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镜下食管支架与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比较

2020-06-01易理军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10期
关键词:贲门导丝气囊

易理军

江西省芦溪县万龙山乡卫生院全科医学科 337000

贲门失弛缓症属于消化道系统疾病,当前常用的治疗手段为内镜下气囊扩张手术。该手术属于微创手术,主要操作原理为在胃内镜下进行扩张,促使狭窄的贲门口扩大。由于内镜下气囊扩张术治疗期间疼痛感明显,部分患者对此比较抵触[1]。而内镜下食管支架术相对来言,操作更简单,且不会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痛苦,术后并发症较少[2]。本次通过对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实施不同的手术治疗,对比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差异,分析适合临床应用的治疗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9年5月接收的78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为观察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甲、乙组,每组39例。甲组:男25例,女14例;年龄30~57岁,平均年龄(43.4±4.8)岁;病程2~5年,平均病程(3.8±0.7)年;乙组:男27例,女12例;年龄30~59岁,平均年龄(43.8±4.6)岁;病程2~6年,平均病程(4.2±0.8)年。两组患者在临床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研究纳入患者均确诊为贲门失弛缓症,所有患者都已通过相关的医学伦理审核标准,且对研究内容知情。排除合并有严重的身体脏器功能障碍,恶性肿瘤、精神疾病或未接受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需禁食10h以上,术前可进行常规的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监测,并对咽部做局部麻醉处理,必要时可采用安定和山莨菪碱。甲组采用常规的气囊扩张手术,在内镜探查下,确定贲门位置,使用导丝与幽门相连接后,再确保导丝不动,退出内镜。然后沿导丝将气囊扩张器置入其中,对气囊位置进行调整,使其处于贲门口后再退出导丝。在气囊口侧置入内镜,调整气囊位置,并对气囊扩张程度进行检测,首次扩张压力为20~26kPa,最大压力不超过40kPa,每次扩张时间持续1min;休息45s后再进行反复操作,操作次数不超过3次。乙组采用内镜下食管支架手术治疗,具体的手术操作方法为:在内镜下将导丝置入后沿着导丝置入镍钛记忆合金网状覆膜,取出食管支架,调整支架口位置,使其稍微超出贲门口,通过内镜将导丝和支架植入器退出。两组患者术后24h内均食用流食,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并做好术后并发症预防工作。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状况。疗效判定标准: 无效:患者经治疗后,吞咽困难的症状无任何改善; 有效:患者经治疗后,吞咽困难症状明显好转,但偶尔会因为精神压力过大或过度疲劳加重; 显效:患者经治疗后,吞咽困难症状完全消失,且无反酸和胸骨后疼痛的症状。总有效=显效+有效。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乙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n(%)]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4.129,P=0.042。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乙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86,P=0.023<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贲门失弛缓症在消化道疾病中属于原发性食管运动障碍病,在临床上的发病率并不高,患者发病后的症状表现主要为胸部疼痛、吞咽困难、且经常性反流、误吸等,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出现体重下降的情况。对患者进行钡餐造影检查,可显示患者食管下段狭窄,且呈对称漏斗状、边缘光滑,贲门处有大量钡剂残留。胃内镜检查显示食物潴留现象严重,贲门口直径减小,且食管腔出现扩张的情况[3]。目前,临床上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方法除药物治疗外,还包括外科手术治疗和内镜治疗。药物治疗的疗效相对较差,外科手术治疗对患者造成的损伤较大,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因此,内镜治疗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外科手术。

内镜治疗在临床上又分为气囊扩张术和食管支架术,内镜下气囊扩张术是在外力扩张外,促使弛缓的括约肌部分纤维断裂,以改善患者贲门失弛缓症状。内镜下气囊扩张术不同于常规的外科手术,属于微创手术,创伤较小,简单易操作,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4]。内镜下食管支架手术主要是利用支架,对贲门狭窄段的肌层进行扩张,促使肌层撕裂,进而使食物顺利通过贲门。食管支架的材质为记忆合金,会随着人的体温逐步升温,逐渐扩张至最大直径,在支架扩张的过程中,贲门也随之逐渐撕裂,因而撕裂区域相对比较规则,不会对贲门部位造成较大损伤[5]。内镜下气囊扩张术和食管支架术的并发症除出血、感染外,还包括胸痛和支架位移、脱落等。而内镜下气囊扩张术患者的胸痛症状较为明显,且多数存在出血和穿孔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气囊扩张力度掌握不当,导致贲门扩张直径过小,或者扩张时间过短,会造成贲门肌层撕裂程度较小,易造成术后复发。肌层撕裂程度较重时,又会导致消化道出血,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导致消化道穿孔。内镜下食管支架术通过不断改良,能有效减轻支架对食管壁的刺激,可避免肉芽组织增生,且扩张速度较慢,对食管壁造成的损伤较小,因此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治疗安全性更高。本文采用内镜下食管支架术的乙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采用气囊扩张术的甲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甲组。由此可见,该结果与相关临床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采用内镜下食管支架术治疗,能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猜你喜欢

贲门导丝气囊
基于副气囊的平流层浮空器高度控制
基于高频超声引导的乳腺包块导丝定位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管腔内介入导丝制作技术与临床现状
运用Crusade双腔微导管协助开通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一例
腹腔镜下贲门肌层切开术及Dor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临床分析
高田气囊案
贲门失弛缓症的微创治疗进展
食管、贲门类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
迷你救生充气囊
超声引导经皮穿刺导丝定位在乳腺隐匿性病灶切除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