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市0~14岁儿童意外伤害流行病学调查

2020-06-01龚甜王菁邵琰吴倩岚刘菊凝徐蓉彭笑菊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苏州市流行病学发生率

龚甜, 王菁, 邵琰, 吴倩岚, 刘菊凝, 徐蓉, 彭笑菊

意外伤害是指外部的、突然的、无意的、非身体疾病的客观伤害事件[1]。全球范围内,0~14岁儿童中大约有10%在一年中遭遇过需要治疗的意外伤害[2],其中道路交通和跌落是导致0~14岁儿童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损失的主要原因[3-4]。伤残儿童在能力发展、人际交流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心理上会表现出自卑、孤独、自我封闭等倾向[5]。意外伤害不仅会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而且严重影响了儿童正常的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6]。近年来,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不断攀升,成为影响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1]。据苏州市妇幼卫生年报和儿童死亡监测信息显示,意外伤害已多年位居该市5岁以下儿童死因之首。为减少苏州市0~14岁儿童中意外伤害发生,本研究通过调查了解苏州地区0~14岁儿童意外伤害发生情况,探讨苏州地区切实可行、效果明显的儿童意外伤害干预模式,以降低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切实保障儿童生命安全。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流行病学调查对象为苏州市0~14岁儿童。意外伤害纳入标准:伤害发生后,到医疗机构诊治、因伤休息半天及以上、因伤活动受限半天及以上三者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情况,则纳入伤害统计[7]。

伤害程度分类。①轻度:无明显或轻微受伤,浅表擦伤,轻微割伤;②中度:需要专业化的治疗,包括骨折,或者需要进行缝合;③重度:需要立即进行急救或外科手术,包括发生内出血、器官贯穿伤、血管受伤等[8]。

1.2 抽样方法

本次流行病学调查在苏州市6区4县同时开展,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每个地区分别随机选取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所托幼机构(大中小班)、3所小学(一至六年级)和3所初中(一至三年级)。每个区县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计划免疫或儿童保健门诊随机抽取0~3岁儿童621人;对托幼机构儿童及中小学学生则采取整群抽样,每个年级抽1个班(约40人)开展调查。预计总纳入样本数25 110,参加调查的儿童由其家长代填问卷,本次调查使用苏州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编制的《苏州市0~14岁儿童意外伤害及家长认知情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

1.3 统计分析方法

所有问卷回收时均进行质控,如有缺漏项或逻辑错误,即与儿童家长联系并订正。问卷汇总到市级后,按统一编码要求,由学生录入员使用Epidata软件,采用双录入方式进行数据录入。问卷录入完成后由市级质控员抽取10%的问卷进行核对,确保数据正确率。

利用描述性分析、χ2检验对儿童意外伤害流行病特征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地区、户籍、性别、年龄段儿童社会人口学因素、家长认知因素等对儿童意外伤害的影响,P<0.01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

本次基线调查共调查个案26 871例,其中男童占51.41%,女童占48.59%,性别比为1.06∶1;本地儿童占57.73%,外地儿童占42.27%;独生子女占46.68%,非独生子女占53.32%;性格内向儿童占14.37%,外向儿童占33.55%,内向和外向之间的儿童占52.08%。

调查对象中,95.24%为在婚家庭,离婚、分居、丧偶及其他家庭类型总共占4.76%;家庭年收入主要集中在10万~20万,占40.06%,家庭年收入为5万~10万和20万~50万分别占26.69%和21.28%;儿童的主要教养人为父母,共占88.41%;父亲、母亲的文化程度主要为大专/本科,分别占44.60%和42.35%。

2.2 伤害发生情况

2.2.1 苏州市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的整体情况此次调查的儿童中,2 588名发生过意外伤害,全市意外伤害发生率为9.64%。2 588名儿童中,86.59%在过去一年发生过1次意外伤害,10.12%发生过2次,2.47%的儿童发生过3次,发生3次以上的儿童占0.81%。

2.2.2 不同儿童人群的伤害发生情况男童意外伤害发生率高于女童;意外伤害发生率最高的年龄段为3~5岁组,最低为12岁及以上组;本地儿童的意外伤害发生率略高于外地儿童;独生子女的意外伤害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外向儿童的意外伤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内向儿童;主要教养人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儿童意外伤害发生明显高于父母亲;家庭年收入越高,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越高;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越高,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苏州市不同儿童人群意外伤害发生情况

2.2.3 意外伤害发生情况分析此次调查共有2 588人发生过意外伤害,合计3 112人次。发生意外次数最多的为4次(4人),伤害发生最多的类型包括跌落伤、器具伤、其他、烧烫伤和动物咬伤。在12~14岁组,交通事故在伤害顺位中排第四。见表2。

表2 不同儿童人群意外伤害发生顺位

2.2.4 发生地点分析分析苏州市0~14岁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地点发现,家中是儿童发生意外伤害的主要地点;男童在校内与校外发生意外伤害的占比高于女童,不同性别儿童意外伤害发生地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越大,家中发生意外伤害的占比越低,校内发生意外伤害的占比越高;不同年龄儿童意外伤害发生地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不同儿童人群意外伤害发生地点情况 n(%)

2.3 伤害严重程度

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苏州市儿童发生意外伤害程度主要为轻度,不同户籍儿童发生意外伤害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童发生中重度意外伤害的比例高于女童,不同性别儿童发生意外伤害的严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越大,发生中重度意外伤害的比例越高,不同年龄儿童发生意外伤害的严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表4 不同儿童人群意外伤害发生严重程度情况 n(%)

2.4 处理情况分析

44.85%的儿童发生意外伤害到医院门诊进行处理,34.26%由他人处理,19.03%没有处理,仅1.87%住院进行治疗,不同性别、不同户籍发生意外伤害儿童处理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意外伤害年龄越大的儿童,到门诊处理或住院治疗的比例越高,不同年龄儿童意外伤害的处理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5 预后分析

本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发生意外伤害的儿童86.04%痊愈,10.31%影响美观,1.76%还会经常不适,0.50%造成学习生活受限,不同性别、不同户籍儿童意外伤害预后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意外伤害年龄越大的儿童,痊愈比例越低,9~11岁组和12岁及以上组经常不适和学习生活受限的比例最高,不同年龄儿童意外伤害预后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6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以儿童过去一年是否发生意外伤害为因变量,未发生意外伤害赋值为0,发生意外伤害赋值为1,以儿童性别、年龄、户籍所在地、是否是独生子女、性格、主要教养人、家庭年收入、父母文化程度作为自变量,对儿童是否发生意外伤害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采用进入法,入选标准为0.05,剔除标准为0.10。最终儿童性别、户籍地、是否独生子女、主要教养人进入回归模型。男童、外地户籍儿童、独生子女和祖父母/外祖父母为主要教养人是儿童发生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主要教养人是父母为儿童发生意外伤害的保护因素。见表5。

表5 儿童发生意外伤害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本次调查预计纳入调查对象25 110人,因3~14岁儿童采取的是以班级为单位整群抽样的方法,最终共调查个案26 871例。本次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苏州市0~14岁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为9.64%,发生意外伤害的儿童中有13.40%的儿童一年内发生了多次意外伤害事件。国内其他城市的相关研究显示,我国0~14岁儿童意外伤害平均发生率为10.88%~19.20%[9-10],与本次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相符。意外伤害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儿童死亡和残疾的首要原因,在我国,每年平均近5万名儿童因为意外伤害失去生命。2000-2007年我国0~14岁儿童意外伤害所导致的平均死亡率为18.6/10万,占0~14岁儿童总死亡的25%[11]。多省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数据显示,意外伤害也是0~5岁儿童死亡的首位原因。

本次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伤害发生最多的类型包括跌落伤、器具伤、其他、烧烫伤和动物咬伤,而通过苏州市生命监测信息系统数据分析显示,同期导致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溺水、意外跌落、交通事故和意外窒息,通过多源数据的分析与比对,提示本次调查结果中苏州市0~14岁儿童意外伤害发生顺位与意外伤害死因顺位差异明显,考虑原因是由于本次流行病学调查抽样存在的局限性,本次流行病学调查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学校作为调查点,主要的调查对象为健康人群,既往发生的意外伤害以轻型伤害为主,而未能采集致死致残的意外伤害发生案例。由于苏州地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殊性,苏州交通和水域发达,且外来人口流入量大,现外来常住儿童已超过本地户籍儿童,这些均是导致儿童发生交通和溺水意外的潜在危害。溺水和交通事故虽发生率不高,但其致死致残率极高。相关研究指出,溺水历来排在我国0~18岁儿童意外伤害死因的前两位,其死亡率远高于发达国家。引起溺水的危险因素很复杂,与社会经济模式、立法、安全宣传、水域管理、游泳技能、疾病、儿童监管等多方面密切相关,应给予高度重视。

儿童意外伤害问题涉及领域广泛,包括政策制定、卫生、教育、社区及公共安全等部门,儿童意外伤害干预应从政府层面抓起,提高全社会和人群的关注度。2007年8月《中国伤害预防报告》指出:伤害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多部门合作从公共卫生入手是预防和控制伤害发生的重要途径。本次研究发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性别、年龄和家庭环境)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情况差异明显。因此,应根据苏州市儿童意外伤害不同类型和广泛存在的危险行为因素探讨系统、完善的伤害预防模式,在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广泛开展伤害干预,建立以健康信念模型为理论基础的苏州市儿童意外伤害干预模式,以降低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

猜你喜欢

苏州市流行病学发生率
苏州市 多措并举提升全民安全意识
具有Logistic增长和Beddington-DeAngelis发生率的随机SIRS传染病模型定性分析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苏州市坚持“三聚焦” 为民服务办实事
羊细菌性腹泻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措施
羊球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措施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一起疑似霉变蛋挞引起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实践与思考
足月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研究及早期干预